第68章 冰壳下的脉搏(上)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青囊地下城,如同一颗深埋冻土之下的顽强心脏,在量子防护罩隔绝的永恒寒冬中,持续搏动着生存的韵律。距离白灵母子正式入住改造后的“戍卫者居所”已过去一月有余,基地内部的生活,在严酷外界的映衬下,正悄然发生着细微而坚韧的变化。

  季青瑶漫步在第七生活区的主通道上,头顶上方的柔光板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仿佛正午时分的阳光洒下,虽然没有实际的温度,但却成功地驱散了深埋在地底的压抑感。

  通道的两侧,原本是粗糙而裸露的合金墙壁,如今却被一层特殊的涂层所覆盖。这是楚望团队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不仅能够吸收噪音,还能释放出微弱的负离子,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宜人。原本弥漫在空气中的那股金属锈味和机油味也明显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消毒水的味道以及一种类似松木的清新剂气息。

  通道比以前宽敞了不少,原本堆满应急物资的角落现在已经被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由陈山用废弃合金边角料焊接而成的长椅。这些长椅虽然看起来冰冷坚硬,但毕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稍作休憩的地方,也算是有了一些公共空间的氛围。

  通道尽头,是基地最大的公共活动区——“薪火广场”。这里由三个废弃的大型仓储区打通改造而成。广场中心,不再是空荡荡的冰冷地面,而是立着一座用回收金属和透明树脂浇筑的微缩模型——初代青囊基地的简陋坑道,渤海湾打捞起的巨型龙门吊残骸,敦煌抢救出的飞天壁画残片复制品,以及最新添加的、用青铜合金铸造的量子防护罩能量节点模型。模型基座刻着一行字:“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无声地讲述着文明的挣扎与延续。

  广场边缘,划分出不同功能区。东侧是集中配给点,长长的合金柜台后,工作人员穿着整洁的灰色制服,不再是早期混乱时的手忙脚乱。领取食物的队伍井然有序,合成蛋白块、脱水蔬菜汤、抗寒营养膏…种类依旧单调,但分量和配给时间得到了严格保障。最显眼的变化,是每个人手腕上都戴着一个轻薄的、类似旧时代运动手环的装置——基地新推行的“贡献点”记录仪。

  “下一位!工号A7342,张建设!”配给员的声音通过微型扩音器清晰传出。

  一个头发花白、穿着洗得发白工装的老者上前,将手腕在柜台感应区一扫。

  “滴!身份确认。今日基础配给:标准合成餐包一份,营养膏一支。昨日参与B3区管道保温层铺设,获得贡献点15。当前累积:237点。是否兑换额外物资?”

  老者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换…换一支抗辐射药膏!老伴腿疼得厉害…”

  “确认兑换,消耗贡献点50。剩余187点。”配给员熟练地操作,将一支特制软膏和基础配给一同递出。老者千恩万谢地接过,小心翼翼地将软膏揣进怀里,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几分。

  货币体系的雏形,在生存的夹缝中艰难建立。基础的生存物资按人头配给,保障最低生存线。额外的、改善性的物资(如更好的保暖衣物、特定药品、娱乐用品配额)以及更宽敞的居住空间申请权,则需要消耗个人累积的“贡献点”。

  贡献点通过参与基地建设、维护、巡逻、后勤、甚至参与特定科研项目(如协助白栀团队进行抗寒作物培育)获得。这套体系由薪火议会主导,苏夜设计的量子加密系统保障其公正透明,虽然原始,却有效地激发了幸存者的参与度和责任感,也缓解了早期纯粹配给制下的死气沉沉和隐性冲突。

  广场西侧,是热闹的“百工坊”。这里由秦昭牵头改造,利用废弃的机甲维修平台和零件,搭建起一个个简易却功能明确的“摊位”。有修补衣物的缝纫点(用拆解的降落伞布和变异兽鞣制的皮料),有修理工具的简易铁匠铺(炉火用的是小型可控核聚变电池供能,安全无烟),甚至还有一个用废弃光屏和游戏机芯片改造的“娱乐角”,几个孩子正围着玩一款像素风的、关于重建家园的简单游戏,发出难得的欢笑声。

  秦昭的特制轮椅就停在百工坊最大的一个“摊位”前——那其实是个半开放的小型机甲维修站。她的胸甲已经修复如初,只是动作还有些迟缓。螳螂刀此刻没弹出锋刃,而是连接着精密的焊枪和微雕钻头,正在给一个年轻士兵的机械义肢关节做保养。

  “轴承进冰渣了!跟你说多少遍,低温出勤回来先吹干!”秦昭的声音依旧带着惯有的暴躁,但少了份戾气,更像恨铁不成钢的师傅,“这次免费!下次再这样,收你五十点!”

  年轻士兵挠着头,嘿嘿傻笑:“谢谢秦工!下次一定注意!”

  雪童像个小监工,蹲在秦昭轮椅扶手的特制小平台上,毛茸茸的小脑袋随着秦昭的动作一点一点,偶尔伸出小爪子,用带着淡蓝微光的爪垫,好奇地去“擦”义肢关节上根本不存在的“脏东西”。它的净化异能现在是基地的“特许医疗项目”,每天由白栀团队“预约”半小时,用于处理一些常规医疗手段难以根除的轻微能量侵蚀或冻伤后遗症,每次“出诊”还能为它和母亲赚取额外的“营养贡献点”。

  广场南侧相对安静,是“静思角”。几排用废弃管道和保温板拼接的长椅上,零星坐着一些人。有的在安静阅读基地信息中心复制的、为数不多的纸质书籍(大多是技术手册和《青囊书》节选);有的只是闭目养神;角落里,李桂芳的轮椅停在一小片用培养灯照亮的、嫩绿的抗寒苔藓盆栽前。枯瘦的手指轻轻抚过柔嫩的叶片,腕间的飞鸟烙印在苔藓的微光下显得格外宁静。

  季青瑶的目光扫过广场。她看到林澜和几个气象组的成员,正围着一个全息沙盘激烈讨论,沙盘上模拟着基地外部雪层的压力和能量罩的应力分布。看到楚望的机械臂拖着一串数据线,匆匆穿过人群,走向能源控制中心的方向。看到陈山正唾沫横飞地跟几个负责基建的工人比划着下一期地下农场扩建的图纸,图纸上已经标注了“预留戍卫者活动区通道”的字样。

  一种缓慢但切实的秩序感,如同苔藓般在冰冷的金属壁垒上蔓延。生存不再是唯一的主题,如何“生活”下去,如何在这冰封的地壳下维系文明的微光,成了每个人潜意识里的新课题。虽然配给依旧清苦,空间依旧拥挤,未来依旧被牧者的阴影笼罩,但至少,那颗名为“希望”的火种,在贡献点的滴答声中,在百工坊的敲打声里,在静思角的微光下,顽强地燃烧着,试图温暖这片被严寒冻结的土壤。
  http://www.hlys.cc/41021/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