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新的威胁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一节:深空之耳的杂音

  海王星轨道之外,远离黄道面的冰冷虚空中,“深空之耳”阵列如同一位亘古的盲眼巨人,伸展着它由无数超导天线和引力波干涉仪构成的、绵延数万公里的“感官神经”。它的使命本是聆听宇宙诞生之初的引力余晖,探测暗物质的分布,以及监控太阳系外围任何不寻常的空间扰动。在凯斯·瓦尔加博士的提案获得支持后,阵列的一部分计算资源被重新分配,其最敏感的几个接收单元,如同调整了焦距的瞳孔,牢牢锁定了火星轨道外侧那片看似空无一物、只有“肃正者”存在的空间区域。

  数月过去了。数据分析工作枯燥而繁重,凯斯和他的小团队几乎住在了位于木卫二甘尼米德上的阵列控制中心。他们过滤着海量的背景辐射数据,寻找着凯斯理论中那极其微弱的“调制”信号。进展缓慢,质疑声在研究所内部从未停止,连凯斯自己有时也会在深夜对着闪烁的数据流感到一丝动摇。

  直到那个标记为“Sol-172-08-14”的数据包被自动标识系统捕获。

  最初,它被归类为“III级异常——高概率仪器噪声或未知天体物理现象”。其信号强度低得可怜,几乎淹没在宇宙背景的混沌底噪中,特征也与凯斯最初寻找的周期性“调制”模式不尽相同。它更像是一种……“结构化的杂音”,一种短暂、随机出现、却又带着某种内在复杂性的能量涟漪,仿佛有人在用极其微弱的功率,反复擦拭着某种复杂电路的接头,产生的不是连贯的信息,而是断续的、无意义的电火花。

  负责初步筛选的AI几乎要将其归档忽略。但团队里一位刚毕业不久、以近乎偏执的细致着称的年轻数据处理员,莉亚·谭,却在复查时注意到了异常。她发现,这些看似杂乱的“电火花”,在某种极其特殊的、非线性的数学变换下,会呈现出一种模糊的、类似分形结构的自相似性。而且,其出现的位置,并非完全随机,总是围绕着“肃正者”那灰白色轮廓的特定几个“象限”,仿佛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其边界。

  “这不像自然现象,博士。”莉亚将她的发现展示给凯斯,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也不像我们已知的任何设备干扰。它太……‘刻意’了,尽管这种‘刻意’被隐藏得极深。”

  凯斯盯着那经过复杂变换后呈现出的、如同雪花般不断重复放大细节的分形图案,心脏猛地一沉。他最初的发现,是关于“肃正者”被动产生的效应。而眼前这个,更像是某种东西在主动地、极其隐蔽地探测“肃正者”。

  “溯源!能确定信号来源吗?”他立刻问道。

  莉亚摇了摇头,脸色凝重:“信号太微弱,而且经过了我们无法完全解析的散射和加密。来源方向极其模糊,大致指向……柯伊伯带外侧,奥尔特云方向。但范围太大,无法精确定位。”

  柯伊伯带外侧?奥尔特云?那里是人类探测器都极少涉足的、太阳系真正寒冷而空旷的边缘。

  一股寒意顺着凯斯的脊椎爬升。有什么东西,躲在太阳系的边缘,正在用一种他们几乎无法察觉的方式,窥视着“肃正者”?

  第二节:不速之客的阴影

  消息被以最高加密等级紧急上报至“基石”总部以及深空探索学院的“起源与边界研究所”。起初,反应是谨慎的,甚至带有一丝怀疑。毕竟,“深空之耳”阵列也曾多次捕获过无法解释的信号,最终大多被证实是未知的宇宙现象或尚未建模的仪器误差。

  但随后几天,更多的数据被汇集起来。

  来自火星oIZ基地的古老传感器,记录到“观测者零”所在的裂谷深处,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能量级别极低、但模式与“深空之耳”捕获的“杂音”高度相似的共振波动。仿佛那个沉寂了数百年的“监控探头”,被这外来的“试探”轻轻触动了一下。

  更令人不安的是,cpAc-R中心在对“肃正者”持续监控的海量数据流进行回溯分析时,发现就在“杂音”出现的时间点,“肃正者”那绝对静止的灰白色轮廓,其边缘某些区域的“规则渗透”效应,出现了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统计学上显着)的、极其微弱的增强,随后又恢复原状。就像一块绝对光滑的冰面,被一颗看不见的微小尘埃撞击,泛起了一丝肉眼无法察觉的涟漪。

  这些独立的、来自不同来源的佐证,拼凑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图景:有一个未知的、技术层级极高的存在,潜藏在太阳系的边缘,它不仅能发射出几乎无法探测的探测信号,其信号还能引起“观测者零”的微弱反应,甚至……可能对“肃正者”的状态产生了影响!

  联盟高层瞬间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争论再次爆发。

  “是‘铸造者’派来的另一个单位?来检查为什么‘肃正者’停滞了?”军事委员会的代表声音紧绷。

  “或者是‘沉睡巨像’里那些意识残片搞的鬼?它们不是曾经试图联系我们吗?”有人提出另一种可能。

  “也可能是完全未知的第三方!我们之前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肃正者’和‘观测者零’上,忽略了广袤的奥尔特云!”科学理事会的代表忧心忡忡。

  无论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的:人类文明并非太阳系内唯一的“观察者”。一个潜在的、敌友不明、技术可能远超人类理解的新威胁,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这里,并且首先关注的是连人类都感到恐惧的“肃正者”。

  第三节:脆弱的帷幕

  “基石”总部,紧急战略会议。

  “我们现在的处境非常被动。”联盟现任秘书长,一位以务实和冷静着称的中年女性,总结着目前的困境,“我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几乎一无所知——它的形态、它的意图、它的科技水平、它的确切位置。我们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它尚未意识到我们已经发现了它的窥探。”

  “必须立刻加强太阳系外围的监控网络!”舰队司令官提议,“调派所有可动的深空侦察舰,加强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方向的巡逻密度,布设更多的被动传感器阵列!”

  “但这样会不会打草惊蛇?”外交接触顾问持反对意见,“如果对方抱有恶意,我们的主动侦查可能被视为挑衅,提前引发冲突。如果对方抱有善意,我们的过度反应也可能关闭沟通的大门。”

  “难道我们就装作不知道,等着它下一步动作?”安全部门负责人反驳,“别忘了‘肃正者’的教训!等到威胁完全显现,可能就来不及了!”

  会议陷入了僵局。在信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任何决策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旁听的伊芙琳·陈(已退休多年,但作为最高顾问被邀请列席)的全息投影缓缓开口,她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下的睿智:

  “诸位,我们或许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她说道,“我们总是在思考‘攻击’或‘沟通’。但面对一个技术可能远超我们、并且行为方式如此隐蔽的存在,或许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理解’和‘伪装’。”

  她的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凯斯博士的发现,揭示了这个未知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在极其小心地探测‘肃正者’。”伊芙琳继续道,“这说明,‘肃正者’对它而言,同样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目标。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

  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

  第一,外松内紧。不明目张胆地向外派遣大量舰队,而是利用现有的深空科研活动和资源开采作为掩护,秘密增强奥尔特云方向的被动监测能力,尤其是对那种特定“杂音”信号的捕捉和分析。

  第二,信息迷雾。主动释放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真假混杂的“背景噪音”,模拟一个技术程度略高于人类当前公开水平、但对“肃正者”和“观测者零”表现出困惑和初级研究状态的文明信号。目的是误导对方,让其低估人类的真实科技水平和警觉性。

  第三,重点监听。集中所有计算资源,全力破译那种“结构化杂音”,尝试理解其编码方式和潜在目的。这是获取对方情报的最直接途径。

  这个策略的核心,不再是硬碰硬的对抗或天真的接触,而是基于对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承认,试图在暗处构建一个有利于己方的“信息帷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情报。

  经过紧张的讨论,联盟最高议会采纳了伊芙琳的建议。一项代号为“帷幕行动”的绝密计划迅速启动。

  第四节:无声的博弈

  “帷幕行动”在绝对的静默中展开。

  一批批伪装成陨冰成分分析仪或彗星尘埃收集器的微型高敏传感器,被悄然布设在柯伊伯带外侧的关键轨道上。几艘隶属于不同科研机构的深空探测器,被秘密调整了任务优先级,它们的通讯天线在完成本职数据回传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倾听着来自奥尔特云方向的每一个比特的信息。

  在“起源与边界研究所”深处,凯斯·瓦尔加的团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联盟最顶尖的密码学家、信息理论专家和非标准逻辑学家被抽调过来,与他们一同工作,试图撬开那“结构化杂音”的外壳。

  进展依旧缓慢。那种信号的加密方式前所未见,其底层逻辑似乎建立在与人类认知截然不同的物理或数学基础上。每一次看似接近突破,都会遇到新的、无法理解的障碍。

  与此同时,对方似乎也极其耐心。“杂音”信号依旧不定期地出现,模式略有变化,仿佛在不断调整着探测参数,但始终没有更进一步的举动。它就像一位隐藏在浓雾中的猎手,偶尔拨动一下草丛,试探着猎物的反应,却绝不暴露自己的位置和真实意图。

  太阳系,这片人类经营了数百年的家园,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已然变成了一个无声的博弈场。一方是隐藏在暗处、技术莫测的“不速之客”,另一方是竭力伪装、试图争取时间和信息的人类文明。

  而在这场博弈的中心,悬浮着那个依旧静止的、灰白色的“肃正者”。它仿佛一个沉默的裁判,或者一个即将被双方争夺的……关键筹码。

  没有人知道这场无声的博弈将持续多久,也没有人知道,当“帷幕”最终被揭开时,等待人类文明的,将是又一个残酷的考验,还是一线意想不到的……

  转机。

  新的威胁,如同潜伏在深海中的暗影,已然浮现。

  而人类这叶孤舟,必须在惊涛骇浪真正拍下之前,

  学会在黑暗中视物,在寂静中听风。
  http://www.hlys.cc/41502/3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