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黑龙之城
推荐阅读:
夏若雪叶辰孙怡
叶辰夏若雪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开局退婚十个未婚妻
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
寻宝全世界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坑洼的土路,稳稳驶上平坦的柏油大道。窗外的景象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拉扯开,骤然变得广阔而陌生。
屯子口那歪脖子老榆树、低矮的土坯房、蹲在碾盘旁抽旱烟的老影儿,连同那莽莽苍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林海雪原,都被飞速抛远,缩成了后视镜里一抹模糊的灰影。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密集的红砖房,方方正正的窗户密密麻麻,墙上刷着褪了色的标语。
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穿着臃肿棉衣的人们行色匆匆,偶尔有一辆拖着长长“辫子”的墨绿色老式公交车,慢吞吞地驶过。
林涵的脸几乎贴在了冰凉的车窗上,黑亮的眼睛瞪得溜圆,贪婪地捕捉着外面的一切新奇。
国营商店的橱窗里,挂着红绸,贴着“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字,里面陈列的东西让她看花了眼:敦实的暖水瓶套着竹壳子、画着大红鲤鱼的搪瓷脸盆、印着醒目红双喜的宽沿痰盂……
空气里不再是清冽的松香和冰雪味,而是混杂着煤烟、淡淡的油条香气和一种难以形容的、属于许多人聚集在一起的特殊气味。
“到了,黑龙城。”前排的白手套后生语气平稳地通报。
车子拐进一条格外安静的街道,两旁是高大挺拔的松柏,枝叶上压着积雪,显得肃穆而威严。
街道深处,两扇厚重的、刷着深绿色油漆的大铁门紧闭着,门口两侧各站着一个持枪的哨兵,身姿笔挺如标枪,帽檐下的眼神锐利而警惕,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一小团。
车子缓缓驶近,白手套后生摇下车窗,递出一个深蓝色的小本子。
哨兵“啪”地一个标准敬礼,仔细查验后,又看了看车内的人,这才挥手示意。
沉重的铁门无声地向内滑开,露出里面另一个世界。
张卫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眼前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路旁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灰砖小院,清一色的红瓦屋顶,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小块用低矮木栅栏围起来的小院子。
街道异常干净,连片落叶都没有,只有几辆同样锃亮的黑色小轿车安静地停在路边。
车子最终在一座独门独院的门口停下。
这座院子似乎更大些,灰砖墙更高,红瓦顶在惨淡的冬日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院门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刷着黑漆,上面有两个锃亮的黄铜门环。
车门打开,一股比车里更冷的寒气涌进来。
白手套后生率先下车,拉开后门:“张卫国同志,徐若琴同志,林涵同志,请下车。首长交代的地方,就是这里。”
张卫国搀扶着徐若琴小心地下来。
徐若琴脚踩在坚硬冰冷的水泥地上,看着眼前这气派又陌生的院落,他有点发懵。
屯里的土坯房、吱呀作响的木头院门、堆满柴火的院子……和眼前这规整、肃静的一切比起来,像是两个世界。
仿佛那一切都像梦一样消失,虚幻的有些不真实。
林涵抱着那个显眼的蓝布包袱,紧紧跟在徐若琴身边,小脸绷着,警惕地打量着四周,尤其是那两个站得笔直的哨兵。
“这……这就是俺爷安排的?”张卫国喉咙有点发干,声音带着点不确定的嘶哑。
“是的。”白手套后生很肯定地回答,从呢子大衣内袋掏出一串黄铜钥匙,上面还挂着一个刻着数字的小铁牌。
“这里是军分区家属院甲字区三号院,首长特意安排的,离军区总医院很近,方便徐若琴同志待产。”
他熟练地打开院门上的大铜锁,推开厚重的木门。
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并不刺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院子里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院子不大,但异常整洁。
一条青砖铺成的小路直通屋门,小路两旁的积雪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堆在墙根下。
院子一角有棵光秃秃的老槐树,枝桠遒劲。
和屯子里乱糟糟堆着柴火、农具、鸡窝的景象截然不同,这里空荡荡的,只有一种近乎刻板的干净。
屋门也是厚重的木门,刷着同样的黑漆。
白手套后生用另一把小钥匙打开门锁,推开门,一股淡淡的、混合着石灰粉和新木头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
“请进。”
三人踏进门槛。
屋子里温暖如春,一股干燥的热气瞬间包裹了全身,驱散了外界的严寒。
张卫国和徐若琴不约而同地打了个哆嗦,是冷的身体骤然接触到暖流的自然反应。
屋子地面是刷了红漆的木头地板,光洁得能照出人影。
正对门是个方厅,摆着一套深棕色的木头桌椅,桌面擦得锃亮。靠墙是一个刷着绿漆的铁皮炉子,炉筒子通向屋顶,炉火正旺,发出轻微的呼呼声,炉盖上坐着一把大铝壶,壶嘴正“嘶嘶”地冒着白色的蒸汽。炉子旁边整齐地码着几块蜂窝煤。
右手边是两间关着门的屋子,左手边有个门洞,似乎是通向厨房。
“这……这是烧煤的炉子?真暖和!”徐若琴忍不住感叹,在屯子里,烧柴火的大灶总是烟气大,温度也不均匀。
“这是暖气。”白手套后生指了指墙角那几根银白色、碗口粗的铁管子,“通着锅炉房,整个家属院都供着暖气。”
他又指着炉子,“这个煤炉是备用的,夜里或者特别冷的时候可以升起来,更热乎些。”
林涵好奇地走到暖气片旁,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一下,立刻被烫得缩了回来,小嘴“嘶”了一声。
“别乱摸,烫手!”徐若琴赶紧提醒。
白手套后生笑了笑,把钥匙放在堂屋的方桌上:“这里是正屋,旁边两间是卧室,都打扫干净了,被褥也都是新的。左手边是厨房,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备齐了。厕所在后门外的小屋里,是抽水马桶。”
他说着,又从大衣另一个内袋里摸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旧军用挎包,放在钥匙旁边。
“这个,”他拍了拍挎包,“是首长交代给的生活费。具体数额里面有清单。首长说了,让您安心在这里住下,照顾好徐若琴同志,一切花销不用省,不够了随时可以找院里的管理员老马,喏,就是门口传达室那位。”
张卫国的目光落在那洗得发白、边角磨出毛边的旧挎包上。
这东西他认得,爷爷身边的老警卫员好像也有一个。
他喉结滚动了一下,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医院那边也安排好了,”后生继续道,“军区总医院妇产科的专家号,明天下午两点,拿着这个条子直接去就行。”
他又递过来一张盖着红章的纸条。“门口有电话,号码写在这里了,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需要用车,就摇这个电话,找总务处小王,就是我。”
交代完一切,白手套后生利落地敬了个礼:“任务完成,我就先回去了。祝徐若琴同志一切顺利!”
说完,转身,军靴踩在木地板上发出沉稳的“咔咔”声,推门出去了。
门关上,屋子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铝壶“嘶嘶”的喷气声和暖气片里水流隐约的“哗啦”声。
一种巨大的不真实感笼罩着三人。
刚才还挤在颠簸的车里,看着陌生的城市,转眼就站在了这温暖、明亮、样样齐全的陌生房子里。
张卫国走到方桌前,拿起那个旧挎包,入手沉甸甸的。
他拉开有些生涩的拉链——里面是厚厚几沓用牛皮筋扎好的钞票。最大面额是崭新的十元“大团结”,还有不少五块、两块和一块的,甚至还有一小卷油布包着的分币和粮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据。
最上面放着一张折叠起来的信纸。
他展开信纸,是爷爷那熟悉的、略带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
“卫国:
见此信时,你们当已安顿。此院乃旧友闲置,可安心居住。包内钱票,乃爷历年积攒之津贴、补助及些许伤残抚恤,共计五千八百七十六元四角三分,粮票三百二十斤,油票…。
汝当知,此非横财,皆是炮火硝烟中滚打而来,每一分皆浸染血汗。汝父早逝,爷未尽教养之责,心中有愧。
今予此资,一为若琴生产及尔等安家之用,万勿吝啬;二望汝牢记,男儿立世,当凭本事挣前程,此钱乃应急之基,非安身之本。
若琴临盆在即,务必悉心照料。爷有军务缠身,待小崽子落地,定来探望。遇事不决,可寻院中老马或电话告之。勿念。
爷大兵
七月廿三”
信纸不长,字字句句却像烧红的烙铁,烫在张卫国的心上。
五千多块!还有那么多票!
这在屯子里,是几辈子都攒不下的天文数字!
爷爷说得轻描淡写,“历年积攒”、“些许抚恤”,可张卫国知道,这每一分钱背后,都是爷爷在枪林弹雨里拿命换来的功勋!
是他豁出性命,一次次在“令无数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搏杀换来的保障!
张卫国没记错的话,这个时代的军功顶多是给你几块几毛。
能给个十几块都是十分值得歌颂的大功了,可张大兵竟然就直接弄来了这五千多块!
谁知道这后面是张大兵多少的血与汗......
他捏着信纸的手指因为用力而骨节发白,胸口堵得厉害,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滚烫交织着冲上喉咙眼,烧得他眼眶发热。
爷爷的愧疚,爷爷的期望,爷爷用命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基业”,像大山一样压在他肩上。
“爷……”他喉咙里发出一声模糊的哽咽,猛地转过身,背对着徐若琴和林涵,肩膀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
徐若琴走过来,轻轻抚上他紧绷的后背,声音温柔而坚定:“卫国,咱得把日子过好,把娃儿平安生下来,才对得起爷爷这份心。”
林涵也默默地走过来,小手拉住了张卫国粗糙的大手,冰凉的小手带着一种无声的支持。
她虽然不太明白那么多钱意味着什么,但她能感受到爹此刻心里翻江倒海的沉重。
张卫国深吸一口气,那口带着暖气片烘烤味道的热气,仿佛把鼻尖的酸涩压了下去。
他反手用力握了握媳妇和闺女的手,再转过身时,眼底的血丝还未完全褪去,但那股子山一样的沉郁,已经被一种更坚硬的东西压在了底下。
“嗯!”他重重点头,声音沙哑却带着力量,“走,看看咱们的‘窝’!”
“这炕……不对,这床真大!”
徐若琴摸了摸厚实的床垫,脸上露出由衷的笑意,这可比屯里那硬邦邦的土炕舒服多了。
隔壁一间小些,是给林涵准备的。一张单人木床,一张小书桌,一把椅子。
书桌上居然还放着一盏绿色的玻璃罩台灯。
林涵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她放下包袱,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那光滑的桌面和冰凉的灯罩。
厨房里更让徐若琴惊喜。
水泥砌的灶台贴着白瓷砖,光洁明亮。
两口大铁锅擦得锃亮,旁边还有一个小炉圈,放烧水壶或者小锅正合适。
碗橱里整整齐齐码着白瓷碗、蓝边粗瓷海碗、筷子笼里插着崭新的竹筷。
油盐酱醋装在统一的玻璃瓶里,贴着标签。
墙角立着两个印着“尿素”字样的编织袋,打开一看,是雪白的大米和颗粒饱满的金黄玉米碴子。
还有半袋富强粉,这在屯子里可是稀罕物!
“我的老天爷……”徐若琴掀开水缸盖子,里面是满满一缸清澈的水,“这……这啥都备齐活了!连粮食都给咱预备下了?”
她拿起一个白瓷碗,细腻的瓷质让她爱不释手,屯里用的都是粗糙的黑陶碗。
张卫国走到后门,推开。
外面是个小小的水泥平台,连接着一个独立的小砖房。
推开门,里面是一个白瓷的蹲便池,旁边墙上挂着个刷着绿漆的铁皮水箱,下面连着根铁链子。
地上铺着暗红色的防滑地砖。
角落里还有一个白瓷的洗脸盆,上面装着亮晶晶的、带两个旋钮的水龙头。
这跟屯里那臭气熏天的茅坑简直天壤之别.........
http://www.hlys.cc/41861/3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