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攫取战争利益
推荐阅读:
在下潘凤,字无双
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
红楼群芳谱
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
兵王穿越到南宋,华山论剑我称雄
抗日之铁血战将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大明:开局断绝朱允炆帝王路
奸臣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清军残部投降的消息传到汉城,朝鲜朝廷一片欢腾。金瑬立即出城,请赵子龙入城。
他虽然也怕赵子龙趁机鸠占鹊巢,但却不得不表现出一些姿态。
然而没想到,赵子龙只在城外接待了他,却也并不想入城。
金瑬急忙找到朴慧媛询问:朴大人,赵将军这是何意?
朴慧媛微微一笑,直接开门见山:主公说了,既然战事已了,该按之前的约定,谈谈矿山和港口的事了。
这......
金瑬闻言,不由得额头冒汗:贵军难道不打算撤兵?
撤兵?
朴慧媛故作惊讶:大王难道忘了吗?按照约定,这些地方已经归我们了。况且,若是我们走了,清军再来进犯,贵国又将如何应对?
朝鲜朝廷这才恍然大悟,他们刚赶走了豺狼,又引来了猛虎。
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
盛京。
皇太极得知多铎被俘、远征军全军覆没的消息,顿时勃然大怒。
赵子龙!朕与你不共戴天!
盛京皇宫内,皇太极将手中的茶盏摔得粉碎。
以大清现在的国力,这1万多骑兵也是让他肉疼。
范文程急忙劝谏:陛下息怒。如今我军新败,当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
皇太极冷笑:“上万大军葬送朝鲜,你让朕如何从长计议?
然而此时的清军元气大伤,既要应对明朝的反扑,又要处理蒙古各部的骚动,根本无力立即进行报复。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的崇祯也收到了消息。
这个赵子龙,倒是替朕出了口恶气。
崇祯难得地露出笑容,但随即又皱起眉头,不过如果任他在朝鲜坐大,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
骆养性低声道:陛下,要不要派人去敲打敲打?
崇祯沉吟良久,最终摇头:暂且由他去吧。毕竟…..他现在还在攻打清军,也能分担一下我们的压力,况且他现在已经尾大不掉,敲打还有什么用?
温体仁不知为何,也是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赵子龙此人野心勃勃,将来必定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我们不得不防啊!
崇祯没有接话,只是冷冷地瞥了他一眼,心道:“现在大明已是百废待兴,火烧眉毛也只能只能顾得眼前了,哪还能打算将来?”
三月开春,赵子龙在平壤设立大都护府,正式接管协议中的五座矿山和西海岸数个适合停靠战舰的港口。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但朝鲜朝廷的心情却如同还未散尽的寒意。
孙传庭巡视新占领的矿区后,向赵子龙汇报:主公,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年底前这里的矿就能满足我们一半的钢铁需求。
在仁川港,新建的船坞已经初具规模。
沈廷扬高兴地指着停泊的战船:有了这个港口,我们的水师就能控制整个西朝鲜湾。
自从新国军在朝鲜立足之后,沈廷扬的海军就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军队人数已经膨胀到6万余人,大小战舰更是超过了200艘。
研究院最新设计的五层战舰,已经安装了上了最新的蒸汽机,马力惊人。
船体也覆盖上了厚厚的钢铁甲板,作战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火炮100余门,船长近200米。
妥妥的海上钢铁巨兽,对现在的海上战艇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碾压。
这种战舰目前已经服役了八艘,而且建造速度还在加快。
朴慧媛更是带来好消息:朝鲜朝廷虽然不满,但也不敢轻举妄动。不少两班贵族已经开始暗中向我们示好。
很好。
赵子龙眺望着远方,心中豪气顿生:告诉将士们,我们以后也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
四月的汉城,虽然已是春天,但空气中仍带着几分寒意。
朝鲜国王金瑬站在昌德宫的高处,却是不断地望着北方叹息。
陛下不必过于忧虑。
旁边有大臣劝慰道,至少赵子龙赶走了清军…...
赶走清军?
金瑬满眼苦笑:不过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罢了。这也可能是我们国家的宿命吧。
闻言,众大臣也是一阵悲凄。
此时的内阁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主张隐忍,一派主张联合明朝驱逐赵子龙。
朝堂上争论不休,恰如窗外忽晴忽阴的天气。
而远在莱州的赵子龙,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步行动。
他站在海图前,手指划过渤海湾:有了朝鲜这个跳板,我们就能直捣辽东了。
孙传庭若有所思:将军是要…..
不错。
赵子龙目光深邃:是时候让皇太极尝尝腹背受敌的滋味了。
初春的仁川港,海风习习。
赵子龙站在新建的了望塔上,望着往来如织的船只。
港区内,新建的船厂已经投入使用,工匠们正在加紧建造新式战舰。
将军,朝鲜这边终于算是稳住了。
孙传庭来到他身边,询问道:那接下来,我们…...
接下来,
赵子龙目光投向远方的海平面,接话道:是该让这个世界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水师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海鸥在蓝天中翱翔,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在港外集结。
桅杆如林,帆影蔽日,预示着属于赵子龙的海军,已经开始展开獠牙了。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之时,几大基地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与宁静。
赵子龙严格遵循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乱世中默默发展壮大,一旦时机到来,将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中原与辽东的战乱,以及各地天灾人祸,为各大基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不仅有避祸的士人、工匠,甚至还有一些不得志的低级军官和见识过外界残酷的商人。
科技部在宋应星和孙元化的麾下,如今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各色人才。
他们千金买马骨好名声已经传遍中华大地,凡想一展抱负的各色人等都纷纷来投。
一位原南京钦天监的博士,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奔,带来了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对炮兵测距和航海定位帮助巨大。
几位从山西逃难来的冶铁世家传人,改进了高炉技术,使得各基地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再上台阶。
技工学堂如今已发展到拥有蒙学、算术、格物、工技、农事、医护等十几个科目的综合性学堂,学员超过两千人。
不仅培养技术工人,也培养基层管理人员和文书。
学堂提倡学以致用,学风务实,与基地蓬勃发展的工农业紧密结合。
原登州水师的一位游击将军,因不满上级克扣军饷、排挤倾轧,带着数十名亲信水手和两艘哨船投奔莱州。
沈廷扬如获至宝,立即委以重任,极大地增强了兴国军海军的专业力量。
http://www.hlys.cc/42573/2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