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十)(804)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根脉(十)

  正月十五的元宵还没吃完,那封盖着鲜红大印的批复文件,就像一只报春的燕子,翩然落在了李家庄。“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村”———九个字,沉甸甸的,被三伯父用那双布满老茧、微微颤抖的手,摸了又摸。

  没有预想中的狂喜,老人们聚在“归园堂”里,传看着那份文件,气氛竟有些奇异的庄重。王老憨摸着文件上的红印子,喃喃道:“这……这就成了?国家……认了咱们了?”

  “认了。”三伯父重重地点头,眼圈有些发红,“往后,咱们肩上这担子,更重了。”

  牌子的分量,很快便显现出来。县里、市里的媒体记者来了,镜头对准了这群创造奇迹的老人。紧接着,政策扶持也跟着落地:一笔专项的乡村文化保护资金,一条被优先列入修缮计划的进村公路,还有农科所派来的技术员,定点指导果园和山林养护。

  外部资源的涌入,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催生着变化,也考验着初生的“根脉基金”和合作社的智慧。最大的变化,来自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年轻人。

  建军第一个正式向公司提交了辞呈。他带着全部的积蓄和一颗破釜沉舟的心,回到了李家庄。他不是回来养老的,他是回来“创业”的。

  “爸,咱们不能只满足于让人来看看,住两天。”建军指着笔记本电脑上的规划图,眼睛里闪烁着和三伯父当年开荒时一样的光,“我们要把‘根脉’做成一个立体的品牌。线上,建网站,做小程序,展示我们的文化和产品;线下,开发深度体验项目——农耕课堂、非遗手作体验、节气民俗活动……我们要让客人留下来,深度参与,而不只是过客。”

  他的想法,得到张强等几个返乡年轻人的热烈响应。他们组成了一个“青年创业小组”,隶属于合作社,但拥有极大的自主运营权。老人们则组成了“顾问团”,三伯父任团长,负责把握方向,审核项目是否偏离“根脉”的本色。

  代际协作,并非总是和谐顺畅。青年小组提议将几间位置最好的老宅进行“精品化”改造,增设独立的卫浴和地暖,定价提高。这立刻遭到了“顾问团”多数老人的反对。

  “弄那么花哨,还是咱李家庄的老宅吗?味道就变了!”王老憨第一个摇头。

  “憨叔,现在客人要求高了,没独立卫浴,很多人不愿意来。”张强试图解释。

  “不愿意来拉倒!咱不缺那几个人!”有老人梗着脖子说。

  争论不下时,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三伯父。他沉默良久,才开口,声音缓慢而清晰:“卫浴可以加,地暖也可以装,这是为了人住得舒服。但外墙不能动,屋里的老梁柱、老格局不能动,院子里的老树更不能动。咱们的‘根’是这老宅的魂,不是那口茅坑,也不是那铺土炕。魂不能丢,形,可以稍微变变。”

  他的一席话,在坚守与变革之间,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线。青年们得到了有限度改造的许可,老人们也守住了传统的底线。

  春天在忙碌中飞逝。网站建起来了,第一批“深度体验”项目推出,反响热烈。李家庄不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开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能够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活态村落。

  然而,三伯父却渐渐感到一种力不从心。理事会上的讨论,越来越多他听不懂的词汇:流量、Ip、融资、RoI……他看着儿子建军和年轻人们运指如飞地操作电脑,处理着纷繁复杂的订单和咨询,那种曾经驾驭一切的自信,正一点点被时代浪潮冲刷、剥蚀。

  他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后山的山楂林里,或者坐在某间正在修缮的老宅门槛上,默默地编着竹筐,听着榔头的敲击声和年轻人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他知道,李家庄的船,正在驶向更广阔的水域,而他这个老舵手,是时候慢慢把舵轮交给更熟悉新航道的下一代了。

  初夏的一个傍晚,合作社理事会进行改选。三伯父主动提出,不再担任理事长。

  “我年纪大了,脑筋转得慢,往后,给年轻人把把关就行。这理事长的担子,让建军他们来挑。”

  选举毫无悬念,建军高票当选新一任理事长。

  当晚,三伯父独自一人爬上后山,坐在最高的那块梯田上。脚下,李家庄灯火点点,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明亮、有生气。“归园堂”里,似乎还传来年轻人充满活力的讨论声。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山楂林间。这些当年他带着老伙计们一镐一镐种下的树苗,如今已枝繁叶茂,根系深扎。一阵山风吹过,满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生生不息的秘密。

  三伯父深吸一口带着泥土和绿叶芬芳的空气,脸上露出了平静而释然的笑容。他知道,他守护的根脉,已经找到了新的守护者。它不再仅仅依赖几个老人的固执坚守,而是在制度的框架和年轻的血脉注入下,真正地、坚韧地,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蔓延开来。
  http://www.hlys.cc/44048/7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