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自己立碑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晨雾里的黑色轿车碾过碎石路,轮胎与地面摩擦出刺啦声响。陆远蹲在新砌的灶台边,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锅铲手柄上的指印——那是李奶奶临终前攥着他手按上去的,说“要让锅记得人味儿”。
“老陆,是县文旅局的王局长。”小桃推了推眼镜,平板屏幕上跳出对方的行程记录,“上周刚在非遗座谈会上举着讲话稿说‘要让传统活在新时代’,现在车屁股上还粘着‘文化自信’的红标语。”
陆远嗤笑一声,把最后一铲南瓜饼翻得噼啪响:“让他等着,灶上的糖霜得熬出十二层花。”
轿车停在离灶台五米远的地方,车门打开时带起一阵香风——王局长套着笔挺的西装,胸口别着亮闪闪的党徽,手里还拎着个印着“文化传承”的帆布包。
他刚抬脚要往灶台走,凌霜已经上前半步,靴跟在地上碾出个浅坑:“鞋底泥蹭到灶台上,您赔?”
王局长的笑容僵了半秒,立刻换出副亲切模样:“凌小姐说笑了,我们是来谈合作的嘛。”他转向陆远,搓了搓手,“陆老板,这几天网上的事我们也关注了。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总得讲个规矩不是?”
陆远用筷子夹起块南瓜饼,糖丝在晨风中晃成金线:“王局尝尝?刚熬的野蜂蜜,甜得很。”
王局长接过去咬了口,眼睛立刻亮起来:“这味儿……比上次展会上的糖画强多了!陆老板,我们是真心想帮你——只要签了非遗合作协议,每年拨二十万专项经费,给你建个文化传习所,保证把这手艺——”
“传习所的灶台,是用电还是用柴?”陆远突然打断他,“展柜里的锅,是不是得擦得锃光瓦亮,连锅底灰都不许留?”
王局长的喉结动了动。
“前儿个张婶儿跟我说,她孙子学校布置作业,让画‘传统灶台’。那孩子画了个带烤箱的智能厨具,说老师说‘老土的锅该进博物馆’。”陆远把锅铲往灶台边一磕,火星子溅在王局长的西装裤上,“您说的规矩,是要把锅从活人手里,塞到玻璃柜里当古董?”
王局长的额头渗出细汗。
他刚要开口,小桃的平板突然“叮”地响了一声。
她扫了眼屏幕,镜片后的目光沉下来:“老陆,东山屯的刘婶儿被村主任叫去谈话了。说是她儿子考乡镇公务员,政审可能受影响。”
陆远的手指在锅沿敲了敲,节奏像极了当年他在夜市摊听的快板。
他弯腰从灶膛里掏出块烤得焦香的红薯,掰开时热气裹着甜香冲出来:“王局,知道为什么老百姓爱烧柴火灶么?”不等对方回答,他把红薯塞进王局长手里,“因为柴火烧的不是锅,是日子。今儿你压刘婶儿,明儿压张叔,可你压得住这一百万口锅底下的火么?”
王局长捏着红薯的手发颤。
他看了眼始终冷眼旁观的凌霜,又看了看围过来的村民——李大爷举着当年被砸的锅片,赵婶儿怀里抱着刚蒸好的馒头,连二壮的破摩托都突突突开过来,车斗里堆着半袋新收的稻子。
“那……那陆老板想怎么着?”
陆远指了指远处正在砌碑座的石匠:“我们想给锅立块碑。碑上不刻官话,不刻虚名,就刻谁烧过锅、谁断过粮、谁饿着肚子守了一夜灶火。”他扯了扯沾着面粉的围裙,“您要觉得这算‘不稳定因素’,尽管报。但您记着——”他突然凑近王局长,压低声音,“今儿您压的是块碑,明儿老百姓心里就多道坎。这坎儿,您填得起么?”
王局长走的时候,南瓜饼吃了三块,红薯啃得只剩皮。
他坐进轿车前回头看了眼,正好撞进陆远的视线——那目光像灶膛里的火,烧得人脊梁骨发烫。
五天后,小桃的平板在凌晨三点突然炸响。
她顶着黑眼圈冲进陆远的帐篷时,对方正就着咸菜啃冷馒头:“老陆,监测到七十三个传火点被约谈,理由从‘影响文明村评选’到‘子女入伍政审’全用上了。他们在等咱们服软。”
陆远把最后一口馒头咽下去,摸出根烟点上。
火星在黑暗里明灭,映得他眼底发亮:“小桃,最早那口觉醒锅埋哪儿了?”
“陈家屯后山,老陈家祖坟边。”小桃调出卫星地图,“当时说是‘入土为安’。”
“挖出来。”陆远把烟蒂按在搪瓷缸里,“换个地方——立起来。”
于是第二日清晨,陈家屯后山传来镐头撞石头的声响。
李大爷跪在新挖的土坑前,用袖口擦着锅身上的泥:“当年砸锅那天,我蹲在墙根儿哭。我爹说‘哭啥?锅碎了,人心没碎,早晚能再支起来’。”他抬头时,眼角的泪滴在锅沿,“今儿这锅支起来了,我得替我爹看看。”
当天中午,陆远的广播链弹出条语音。
他的声音混着灶火的噼啪声:“各位老少爷们儿,咱不申遗,不抢匾,自己刻块碑!碑料就用当年被砸的锅片,碑文就写咱自己的事儿——谁在雪夜里给邻居送过热粥,谁饿着肚子把最后半袋米借给了五保户,谁在拆迁队来的时候用身子护着灶台……名字不怕小,字字要见血!”
凌霜主动接下护送碑料的任务。
途经青河镇时,两辆执法车横在路中间。
为首的队长拍着车窗喊:“未经审批立碑,违反市容管理条例!”
凌霜下了车,风掀起她的外套,露出腰间的战术刀鞘。
她从怀里摸出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她穿着迷彩服,站在一堆碎锅片前,脸上还沾着血。
“十年前,我执行任务砸了这批锅。”她的声音像冰碴子,“现在我来送最后一块碑。你们要拦,可以。但我手机里存着三百七十二个被砸锅村民的采访视频,包括你老家张奶奶哭着说‘锅没了,年味也没了’的那一段。”她指了指执法车的摄像头,“你说,是你们的条例大,还是老百姓的记性大?”
执法队长的喉结动了动,最终挥了挥手:“……下不为例。”
三天后,第一块“灶火铭碑”在陈家屯小学旧址揭幕。
没有红绸,没有领导讲话,只有百名老人捧着自家的饭碗站成一圈。
碑身是深灰色的,由十七块锅片和三十八块炉砖拼成,最顶端刻着一行小字:“锅在,人就在;人在,火就不灭。”
当晚,小桃把一段录音放在陆远面前。
喇叭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这分明是另立文化标准!必须叫停——”“等等,他们碑上刻了党徽么?”“没……没刻,就刻了些人名。”“那闹什么?不过是群老百姓擦干净锅底灰,记记自家事儿……”
陆远往锅里倒了勺菜籽油,油星溅在录音笔上:“听见没?他们怕的不是碑,是咱们记事儿。可锅底下的火,能把记性烧进石头里。”他抄起锅铲翻了个漂亮的锅花,“明儿让二壮把碑的照片发全网,就配文‘这碑,没被收编’。”
小桃笑着点头,手指在平板上翻飞。
突然,一封新邮件跳了出来。
发件人显示“边境云岭小学”,主题栏只有两个字:“课本”。
陆远凑过去看了眼,挑眉:“边境的老师?”
小桃刚要点开,凌霜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吃饭。”她端着碗刚煮好的青菜粥,“凉了就没味儿了。”
陆远接过碗,吹了吹热气。
粥香混着窗外的晚风飘进来,隐约能听见远处传来二壮的破摩托声,还有孩子们围着碑奔跑的笑声。
他喝了口粥,忽然笑了:“这味儿,比申遗证书香多了。”
小桃的手指在“课本”邮件上悬了悬,最终还是关上了平板。
她拿起筷子时,镜片后的目光闪了闪——有些事,等吃饱了再看,更有劲儿。
http://www.hlys.cc/44371/3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