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咱这店能不能申世遗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粥香在夜色里散了半宿,清晨的露水还沾着青石板时,陆远的玄铁锅已经支在灶上。他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正用木铲翻煎溏心蛋,油花在锅底蹦跶成小烟花。
“老板!”小桃的平板磕在门框上发出脆响,她推了推滑到鼻尖的黑框眼镜,发梢还沾着熬夜的乱翘,“国际人权联合会官网更新了!
他们把咱们的灶火运动写成案例了!“
陆远手一抖,溏心蛋的金壳子裂开条缝。
他用铲子戳了戳半熟的蛋黄,抬头时眼里却亮着:“说来听听?”
小桃拽过条木凳坐下,指尖在平板上快速划动:“你看这标题——《21世纪最独特的非暴力记忆抗争案例:中国民间灶火运动观察》。”她放大图片,“引用了《百家灶纪》十三条记录,还有那张锅片碑的照片!
三百多个名字在阳光下反光,跟刻进石头里的火苗似的。“
“境外势力支持正义了?”陆远扯了扯嘴角,把煎好的蛋推到小桃面前,“吃,补充点脑力。”
小桃咬了口溏心蛋,蛋黄顺着嘴角淌到下巴:“翻译到这句我笑出声——’当官方用统计数字抹除记忆时,民间用锅灰在墙上写历史‘。
他们连咱们在云岭小学贴的灶王爷年画都拍进去了,说这是’对抗文化灭绝的最温柔武器‘。“
玄铁锅“滋啦”一声,陆远又打了个蛋。
油星子溅到围裙上,他却笑得像偷到糖的孩子:“既然外国人觉得稀奇,那咱们就认真一把——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
“真申?!”小桃被蛋黄噎得直咳嗽,“非遗申请得是政府或机构主体,咱们...咱们是一百零七万双手啊!”
“不求通过,求公示。”陆远抄起锅铲比划,“让全世界看看,什么叫’人民的饮食权‘。
当年他们砸锅的时候,可没问过锅里的米同不同意。
现在咱们要告诉所有人——锅可以碎,灶火不能灭;申请可以被拒,但是这把火,得让联合国的灯照一照。“
小桃突然站起来,凳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她推眼镜的动作比平时快了三倍,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我现在就调数据!
人类学分析用李村小学的口述史样本最鲜活,烹饪技艺谱系可以找老周头整理的三十种窝窝头做法,还有锅具自燃现象...“她突然顿住,”等等,第三方观测记录?
上次二壮说云岭小学的破铁锅半夜自己冒火星子,是系统搞的?“
陆远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眼神飘向窗外晾着的酱肉:“那什么...可能是孩子们贴的灶王爷年画显灵?”
小桃突然笑出声,抓起平板往楼上跑:“我去对接区块链存证系统,保证每个签名都像锅灰一样擦不掉!”她的拖鞋“啪嗒啪嗒”敲着楼梯,声音飘下来,“老板,记得给我留碗酒酿圆子!”
“知道啦知道啦!”陆远摇头笑着,转身时正撞进一堵人墙。
凌霜抱着战术背包站在门口,黑色高领战术服裹得严严实实,发梢还滴着晨露——显然刚从外面回来。
“国内反应。”她把手机往桌上一扔,屏幕亮着某官媒的内部会议通知,“有人提议抢注‘传统炊具文化’对冲咱们的影响。”
陆远从坛子里捞了块糖蒜塞进她嘴里:“那咱们就帮他们回忆回忆,当年砸了多少锅。”
凌霜嚼着糖蒜,眉峰微动:“我昨晚翻到《国家曾销毁民用炊具统计年鉴》,1978年至1995年,全国共销毁铸铁锅、陶土灶等民用炊具三千七百万件。”她掏出个U盘甩在桌上,“已经匿名发到十家国际媒体邮箱。
标题我都想好了——《当记忆被熔成铁水: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炊具销毁运动》。“
“可以啊冰凰同志。”陆远挑了挑眉,“现在知道用舆论战了?”
“当年我砸过锅。”凌霜垂眸盯着桌上的糖蒜,声音轻得像灶火,“现在我要把砸锅的声音,传给全世界听。”
接下来的一个月,陆远的厨房成了指挥部。
小桃的键盘声昼夜不停,凌霜的战术靴在楼梯上踏得生风,而陆远本人——从早到晚都在熬粥。
不是因为懒,是他发现:当人们围在锅边等粥时,最愿意提笔签名。
《关于将“战地灶文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倡议书》发布那天,小桃的平板闪得像个小太阳。
区块链系统显示,签名数从凌晨三点的十万,到中午十二点已经破了百万。
陆远站在门口,看着隔壁包子铺的王婶举着手机喊:“姑娘,我不识字,你帮我按个手印!”卖煎饼的老张头把摊车推过来:“我这铁板也算炊具吧?
算的话给我加个名!“
国内官方媒体依旧沉默,但凌霜截到的内部消息显示:七家官办文化机构的闭门会开了三场,会议室的烟灰缸堆成了小山。
转机出现在一个飘着桂花香气的午后。
小桃举着平板冲进厨房,头发乱得像被风吹过的稻草:“联合国回函了!”
陆远正在给新腌的酱菜贴标签,手一抖,酱菜罐子差点摔地上:“念!”
“虽无法受理非政府主体申请,但决定将‘中国民间灶火记忆运动’列为‘特别观察案例’,纳入下届非遗大会讨论议题。”小桃念完突然笑出声,“他们附的备注更绝——‘建议观察团携带可食用记录设备,因该运动核心载体为热食’。”
当天傍晚,十七个城市的街头飘起了米饭香。
云岭小学的孩子们举着用竹篾编的小锅模型,李村的老人们支起了当年藏在菜窖里的陶土灶,就连市中心的写字楼广场,都有人摆了口大铁锅熬红豆粥——碗边贴着便利贴:“这口锅,我奶奶用了四十年。”
陆远坐在自家破棚下,面前摆着口缺了个角的老锅。
他用筷子敲了敲锅底,对蹲在旁边擦刀的凌霜说:“你看,他们越捂,火越旺。”
话音刚落,锅底忽地腾起一道微弱的蓝焰。
那火焰只有拇指高,却亮得刺眼。
陆远盯着那团火,突然想起第一次用玄铁锅做饭时,系统提示的“美食功德点”;想起二壮说李村小学的孩子们把锅画在课本上;想起小桃熬夜翻译时,窗台上那碗他偷偷放的酒酿圆子。
蓝焰晃了晃,灭了。凌霜抬头:“锅坏了?”
“没。”陆远捡起块碎瓷片,上面还沾着锅灰,“火,早就不在锅里了。”
晚风掀起他的围裙角,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某个瞬间,他仿佛看见千万点星火,从这个城市的街头,从那座山村的教室,从每一口冒热气的锅上飘起来,汇集成一片火海——烧得再旺些吧,他想,烧到联合国的穹顶下,烧到所有人的记忆里。
当晚,小桃的平板收到一封加密邮件。
发件人显示“UNESCO观察团”,主题栏只有一个字:“火”。
陆远凑过去看时,凌霜已经把平板扣在桌上:“先盛粥。”她抄起陶勺,米香混着热气腾起来,“凉了就没味儿了。”
陆远笑着接过碗,吹了吹热气。
粥香飘出窗户,漫过正在整理签名的小桃,漫过擦刀时嘴角微扬的凌霜,漫过十七个城市街头支起的铁锅——那里,有人往锅里撒了把桂花,有人放了把红豆,有人只是添了瓢清水。
但不管添什么,只要火还在烧,锅里就会有香味,就会有人围过来,就会有人记得:
这把火,是从无数双端过饭碗的手里传下来的。
http://www.hlys.cc/44371/3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