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新茶旧种,薪火相传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庆功宴的喧嚣散去不过三日,一封由谢云亭亲笔所书的信函,便以加急电报发往皖南黟县,而后辗转送达云记在黄山脚下的联络处。

  信中只有短短数行字,却掀起了比茶路贯通更大的波澜。

  他要重建谢家祖宅。

  但不是为了祭祀先人,也不是为了炫耀财富。

  他要在那片废墟之上,建一所学堂——“云记学堂”。

  消息传回重庆总号,就连最得力的臂助小春子,也头一次露出了惊愕的神色。

  她在算盘上噼里啪啦拨了一阵,眉头紧锁:“掌柜的,茶路刚通,正是趁热打铁,将‘兰韵红标’铺满西南各省的好时机。咱们的银钱,每一分都该用在刀刃上。建学堂……这……这是烧钱啊!”

  谢云亭只是将一盏刚沏好的茶推到她面前,茶汤清亮,正是那批功成归来的“兰韵红标”,香气经过一路颠簸和时间的沉淀,愈发醇厚,带着一股风霜磨砺出的筋骨。

  “春子,你觉得是茶重要,还是种茶、制茶、运茶的人重要?”他问道。

  小春子一怔,端起茶杯,却迟迟没有喝。

  “一条茶路,我们靠信誉打通。可这份信誉,是阿灰的忠勇、白露姑的严谨、墨先生的笔杆、还有无数修路工人的血汗铸成的。这些人,是我们从乱世的泥沙里一捧一捧淘出来的宝。可乱世总有结束的一天,我们不能永远靠运气去淘金。”谢云亭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茶烟,“我要的,是一个能不断种出‘宝贝’的园子。这个园子,就是云记学堂。”

  他看向身侧的苏晚晴,后者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眼中已泛起异样的光彩。

  她懂他。

  从实业救国到教育兴邦,这是他心中那份蓝图的必然延伸。

  半个月后,一张前所未有的《云记学堂招生简章》贴满了黟县及周边村镇的墙头。

  简章上赫然写着:

  “凡入学者,束修全免,供给食宿。”

  “招生不问出身、不限男女。凡参与茶路修建之工人家属,优先录取;凡为国负伤之退伍军人,优先录取;凡家境贫寒之失学女童,优先录取。”

  这几条规定,在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的乡间,无异于平地惊雷。

  许多人以为是笑话,直到云记的伙计真的开始挨家挨户登记,那些曾将儿子送去修路的父母才将信将疑地领着孩子前来报名。

  学堂的选址,就在那片烧成白地的谢家茗铺旧址上。

  断壁残垣被清理干净,一栋栋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青瓦白墙,书声仿佛已在梁上回荡。

  苏晚晴辞去了原先的教职,亲自出任学堂的第一任校长。

  她站在尚未完工的校门前,只定了六个字作为校训——识字、制茶、明理。

  识字,是为了睁眼看世界;制茶,是为了安身立命;而明理,是为了知道为何而活。

  开学那日,秋高气爽。

  一百名年龄参差、衣衫或新或旧的学子,局促不安地站在新辟的操场上。

  他们中有脸庞黝黑的修路工子弟,有拄着拐杖的独臂青年,还有十几个怯生生的女娃。

  而在人群的一个角落里,十二个神情格外复杂的少年少女紧紧站在一起。

  他们,竟是当年谢家遭难时四散流落、被云记辗转寻回的仆役孤儿。

  谢云亭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他走上讲台,手中捧着一个古朴的陶罐。

  “这里面,是我谢家传承了近百年、仅存的最后半斤‘兰香母茶’的种子。”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他走到操场旁新辟的校圃,亲手将种子一颗颗播入土中。

  “从今天起,你们每个人,都要学着照料它们。但我希望你们记住,你们种下的,不是茶。”

  他直起身,环视着一张张稚嫩或饱经沧桑的脸,一字一句道:“你们种下的,是信。是对土地的信,对工艺的信,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

  一片寂静中,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了手。

  正是当年在栈房里闻香识茶、如今已是首批学员的小春芽。

  她大着胆子站起来,清脆地问道:“谢先生,我从前在栈房,竹娘师傅教我记住了三十六种香型。可是……可是听阿梅奶奶说,她喝到茶路运来的茶,哭了。我想知道,为什么茶,能让人流泪?”

  这个问题,问住了在场所有的大人。

  谢云亭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欣慰至极的笑容。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郑重地对所有人说:“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云记学堂要用一生去寻找的答案。”

  话音未落,掌声雷动。

  那掌声,发自内心,笨拙而热烈,仿佛要将天空的云彩都震散。

  学堂的课程也与众不同。

  曾因私心犯错、后又在茶路上立功的竹娘,被聘为“传统工艺导师”。

  她教授的,正是谢家祖传的“北斗晾匾法”。

  但她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老的歌谣,而是拿出了一张张气象记录表。

  “古人说‘看天吃饭’,我们现在要学会‘算天吃饭’。”她指着上面的温度、湿度数据,“日头烈一分,摊晾就薄一分;南风燥一寸,翻拌就勤一寸。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们要用心去感受每一片茶叶的呼吸,就像……就像找回自己迷路的心。”她的声音里,带着过来人的沧桑与释然。

  而墨砚生,则正式完成了他的巨着——《新式茶经》。

  书中摒弃了一切玄之又玄的品鉴玄言,转而用最朴实的图文,详述土壤成分分析、微生物发酵的温度控制、不同包装材料的运输保鲜原理。

  他将“火漆引”的信用体系、“路契”的利益捆绑、以及“功勋榜”的激励制度,列为现代茶业立足的三大基石。

  谢云亭亲自为书作序,序言的最后一句话是:“茶道不在云雾缭绕的山顶,而在人间烟火的深处。”

  小春子则在重庆总号,为每一个入学的新学员建立了详尽的“人才档案库”。

  她惊奇地发现,当她将这些数据录入谢云亭那个神秘的“鉴定系统”后,系统竟自动生成了一幅名为“传承潜力图”的分析界面。

  图上清晰地显示,那些父母亲人曾亲身参与修路、并拿到“路契”分红的学生,代表学习动力和信念认同度的光点,普遍比其他学生要明亮得多。

  “原来信念……真的可以遗传。”小春子对着那闪烁的图谱,喃喃自语。

  这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说教,而是看得见的数据。

  一年后,毕业典礼。

  黟县谢家祖宅,那座荒废了多年的老焙茶房,重又燃起了熊熊的松柴炉火。

  百名学子各司其职,从采摘、萎凋、揉捻到发酵、烘焙,一气呵成。

  他们合力制成的第一批茶叶,被命名为“薪火茶”。

  封装入罐时,没有使用云记统一的火漆印。

  每个学生都拿出了自己亲手雕刻的、样式各异的木制私印,在烧融的火漆上,郑重地印下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承诺。

  谢云亭站在焙楼之上,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激荡。

  他下意识地打开了脑海中的鉴定系统。

  那幅多年来始终残缺的画卷,在这一刻,伴随着楼下升腾起的、混杂着松烟与茶香的烟火气,终于完整地显现出来。

  画卷被一道无形的线条分成了三部分。

  左侧,是记忆中的过去:一座孤峰古寺,云锁雾绕,一位老僧在崖边独坐,身旁一炉茶烟,孤高清寂,直上云霄。

  中间,是激荡的现在:万家灯火的大上海与山城重庆交相辉映,无数茶楼酒肆中,茶香鼎沸,汇聚成一股人间烟火的洪流,奔腾不息。

  而在画卷的最右侧,一幅全新的景象徐徐展开:青山之下,学舍俨然,一群朝气蓬勃的孩童,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杯新茶,开心地笑着。

  他们头顶升起的茶烟,纯净而充满希望。

  三股截然不同的茶烟,在画卷的顶端交汇,最终没有消散,而是化作漫天的璀璨星雨,重新洒落到画中的人间大地上。

  系统界面上,再无冰冷的数据,只剩一行温润的题跋:【文明不灭,薪火相传。】

  他感到一只温暖的手覆上了自己的手背。

  苏晚晴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静静地陪他看着楼下的一切。

  “云亭,你看。”她轻声说。

  谢云亭反手握住她的手,心中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充实。

  他轻声回答,像是在对她说,也像是在对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起誓:“是啊。我们没能守住谢家的过去,但我们,正在创造中国的未来。”

  然而,风雨飘摇的时代,从不会给传奇留下太久的温存时光。

  就在“薪火茶”的名声随着第一批毕业生奔赴各地而渐渐传开之际,一封来自重庆的加急密电,却让谢云亭的目光骤然凝重。

  他收起所有的温情,星夜兼程赶回山城。

  等待他的,不是茶楼的庆功宴,也不是总号的议事厅。

  而是在那滚滚长江之畔,一座刚刚搭建完成的木台。

  重庆江心栈。

  木台临水而立,四面无遮,上下皆是滔滔江水,唯有一炉烧得通红的松炭,在凛冽的江风中,发出幽幽的红光。
  http://www.hlys.cc/44904/2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