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第450章 因果分明(菱角4)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50章 因果分明(菱角4)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菱角》终章:因果分明。

  时光如江水东流,不复西归。

  数载战乱平息后,胡大成携妻菱角与老母胡母,迁居湖北一处山水清秀的村落。

  此地远离兵燹,民风淳朴,正是安身立命、修德养性的好去处。

  大成在村中设馆授徒,名为“明德书院”。

  他不收束修,凡贫家子弟皆可入学。

  每日清晨,书声琅琅,传于林间;

  菱角则操持家务,纺纱织布,还组织村中妇女成立“织善会”,以工换粮,互帮互助,使许多孤寡妇人得以温饱。

  胡母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每日诵经礼佛,教导孙儿孙女为人之道: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一家三代,勤勉持家,仁爱待人,村人无不敬仰,皆称他们为“观音之家”。

  大成心中,始终存着一个疑问,如云遮月,久久不散。

  那日他收留的“义母”,原是观音菩萨化身,以凡人之躯考验他的善心。

  可他不禁思忖:“若非当日我一时动念,收留那老妇,又岂有今日阖家团圆、安居乐业之福?

  菩萨既为慈悲之尊,为何要以苦难试人?

  若世人皆不知其为神,又如何经得起这无形之考?”

  一日,大成于市集采买笔墨,忽见一位衣衫褴褛、手持锡杖的游方老僧缓步而来。

  那僧人眉目慈祥,双目如潭,似能照见人心。

  大成立即上前,合十行礼,将心中疑惑一一道来。

  老僧听罢,微微一笑,合掌道:“善哉!善哉!施主所问,实乃‘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理也。”

  大成一怔,静心聆听。

  老僧续道:“你收留那老妇,本为思母之情,非为求福,亦非为扬名,纯粹出于一念之善。

  此念虽微,却如星火,足以燎原。

  你种下善因,自得善果,非菩萨刻意显灵,实乃因果自然流转。

  菩萨现身,非为考验你,实为点化世人。

  善心不必宏大,善行不必惊天动地。

  一句善言,一杯热茶,一次援手,皆可积德。

  世人若能常怀此念,何愁世间无暖?”

  大成闻言,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我本为情收母,却得福报,非神恩偏爱,实乃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老僧点头,又道:“更难得者,你身陷乱世,流离失所,却不忘与菱角之约,坚守情义,矢志不渝。

  此乃‘情之至者,鬼神可通’。

  你与菱角之情,感天动地,故有神明暗中护佑。

  非菩萨偏心,实乃人心至诚,自能感通天地。”

  大成深以为然,心中块垒尽消,只觉天地清明,万物有序。

  与此同时,远在故乡的焦家父母,早已得知女儿菱角与大成团聚的消息。

  初闻之时,二人既喜且愧。

  当初因战乱频仍,恐女儿年华虚度,无人依靠,便在仓促间将她许配给邻村周生。

  彼时周家尚有薄产,周生也读过几年书,看似可靠。

  谁知周生心术不正,得知菱角另有所爱,竟欲强娶,甚至扬言要告官夺人。

  如今,焦父焦母见大成一家和睦,德行远播,又听闻那“义母”竟是观音化身,不禁悔恨交加,夜不能寐。

  一日,焦父对妻叹道:

  “我为一时之虑,强将女儿另许他人,几毁她终身幸福。

  若非菩萨显灵,点化大成守信,菱角守节,我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害了女儿,也害了大成。”

  焦母亦泣不成声:

  “幸而大成重情重义,未负前约;菱角坚贞不屈,未改初心。

  否则,我等岂不亲手拆散一对璧人,造下滔天罪业?”

  自此,焦家夫妇洗心革面,开始信佛诵经,每逢初一十五,必至观音祠烧香忏悔,祈求宽恕。

  他们还将家中余财捐出,资助孤寡,以赎前愆。

  周生因强娶不成,心生怨恨,终日酗酒骂街,扬言要告官治大成“拐带民女”之罪。

  不料数月后,其家突遭大火,屋舍田产尽毁,自己也染上恶疾,高烧不退,无人愿医,最终孤苦离世。

  乡人皆道:“此乃天谴,因他强夺人妻,违背天理,故遭报应。”

  更有老者言:“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多年后,天下太平,大成一家重返故乡。

  旧屋虽毁,然人心未冷。

  大成在村中重建义学,免费教授贫家子弟读书识字。

  他常对学生言:“读书非为功名,乃为明理。明理而后能行善,行善而后能安身立命。”

  菱角带领村中妇女重振家业,教她们纺纱织布。

  设立“织善坊”,所得收益半归个人,半作村中公用,用于救济孤老病残。

  胡母虽已年过八旬,仍每日晨起诵经,午后为孙辈讲述“义母”之事,教他们知恩、感恩、报恩。

  村中风气为之一新,邻里和睦,路不拾遗。

  观音祠香火日盛,每逢节庆,村民皆来焚香祈福,祈求家宅平安,善缘不断。

  一日,村外来了一位流浪老妇,衣衫褴褛,白发如霜,步履蹒跚。

  村中孩童见之,竟拾石投掷,笑骂道:“你又不是真菩萨,谁要你?滚远些!”

  大成立即上前,厉声喝止:

  “住手!天下无家之人,皆应怜惜。

  岂能以貌取人,欺凌弱小?”

  他亲自扶起老妇,拂去尘土,牵至家中。

  菱角见状,连忙烧水做饭,为老妇沐浴更衣;

  胡母则与她同寝,讲述当年“义母”如何以凡人之身考验大成,又如何显灵点化,终得善果。

  老妇听后,泪流满面,哽咽道:

  “我一生漂泊,受尽冷眼,原以为世间无情,神佛不灵。

  今日方知,人间仍有真情,善心未泯。”

  数日后,老妇病重不起。

  临终前,她紧握大成之手,颤声道:“我无亲无故,死无所依。

  你待我如母,我心足矣。

  若有来世,愿我亦能行善积德,报此恩情。”

  大成含泪点头,为其妥善安葬,并在观音祠中立一牌位,上书:“无名善母之位”。

  每逢祭日,必亲自上香。

  自此,村中风气彻底转变。

  凡见孤老乞丐,必有人施以衣食;遇困苦之家,必有人援手相助。

  村人皆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道苍天无眼,只因时辰未到。”

  大成晚年,白发苍苍,然精神矍铄。

  他常于庭院中教孙儿读书,或于祠前静坐,望云思远。

  一日,他对子孙言道:“人生在世,不求大富大贵,但求无愧于心。

  我年少时,不过一念之善,收留老母;

  一念之诚,不负菱角。

  此二念,看似微小,却如种子入土,终成参天之树。

  改写了我一生,也惠及乡里。”

  他望向观音祠方向,轻声吟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念不灭,终有回响。”

  风过林梢,祠中钟声悠悠,仿佛天地回应。

  善行如灯,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

  善念如种,播于心田,终将开花结果。

  因果轮回,并非虚妄之说,而是天地间最公正的法则。

  你以何心待世,世便以何果还你。
  http://www.hlys.cc/45058/4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