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站队?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朱婉清“病”了。

  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遍了东西六宫。

  在那些或真心或假意的探视、或明或暗的议论渐渐平息之后,一种更为微妙的气氛开始弥漫开来。

  许多人认为,这位风头正劲的朱才人,终究是根基浅薄,经不起风浪,一次侍寝的潜在可能,便让她“病”倒了,可见其胆色有限,不足为虑。

  而,真正的明眼人,尤其是那些盘踞后宫高位、历经沉浮的妃嫔们,却从中看出了不同的东西,这位新人,并非怯懦,而是懂得审时度势,知晓进退。

  这份在风口浪尖上主动抽身的冷静与决断,反而让她们更加不敢小觑。

  于是,在朱婉清“卧病”休养,看似沉寂的这段时日,棠梨宫东配殿,反而迎来了几位不同寻常的“探病”使者。

  首先到来的,是翊坤宫贵妃身边的一位掌事宫女,姓文。

  文宫女约莫三十许年纪,容貌端庄,举止沉稳,言语间滴水不漏。

  她带来了贵妃赏赐的几样名贵药材,态度客气而矜持。

  “贵妃娘娘听闻才人玉体欠安,特命奴婢前来探望。”文宫女声音平和,“娘娘说,才人初入宫廷,难免水土不服,需得好生将养。宫中姐妹,理应和睦互助,才人若有任何难处,或是对宫中规矩有何不解之处,可随时遣人至翊坤宫询问。”

  这番话,看似关怀,实则是在释放一个信号:贵妃注意到了她,并且愿意提供一定程度的“庇护”或“指导”。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拉拢,姿态放得并不低,更像是上位者对有潜力下属的初步认可。

  文宫女并没有久留,送上药材和问候便告辞了。

  她甚至没有过多试探朱婉清对日后站队的想法,仿佛只是完成一次例行的、不失体面的投资。

  朱婉清让瑞珠恭敬地送走文宫女,看着那几盒价值不菲的药材,心中清明。

  贵妃势大,地位稳固,其拉拢更像是一种广撒网的策略,并非非她不可。

  投入贵妃麾下,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安稳,但也意味着从此被打上贵妃一党的烙印,必将直面以宜妃为首的另一派系的猛烈攻击。

  而且,贵妃心思深沉,其“静观其变”之下真实意图难测,绝非易于相与的主上。

  几乎就在文宫女离开的当日下午,钟粹宫宜妃身边的得力太监高德忠便来了。

  与文宫女的含蓄不同,高太监的态度带着几分宜妃宫中特有的张扬与势利。

  他带来的“探病”礼更重,是一支品相极佳的老山参,但言语间的意味却截然不同。

  “朱才人,咱家奉宜妃娘娘之命前来。”高德忠尖细的嗓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娘娘听闻才人病了,甚是挂念。娘娘说了,这后宫里头,风大浪急,一个人漂泊,难免磕着碰着。若是寻个稳妥的港湾靠着,方能行得安稳。”

  他眯着眼,打量着朱婉清略显“病容”的脸,继续道:“我们娘娘最是怜惜人才,尤其像才人这般聪慧伶俐的。只要才人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日后在这宫里,娘娘自然会是才人最大的倚仗。那些个不长眼的东西,也不敢再轻易来寻才人的晦气。”

  这话几乎已是明示:投靠宜妃,可得庇护;若不识相,便是与钟粹宫为敌。结合之前香囊、羹汤之事,这“晦气”指的是谁,不言而喻。

  高太监最后皮笑肉不笑地补充了一句:“才人是聪明人,当知道在这后宫,跟对了人,比什么都重要。娘娘还在等才人的回话呢。”

  送走了两位“使者”,东配殿内陷入了寂静。

  秋月看着那两份迥异的礼物,忧心忡忡:“小姐,这。。。贵妃娘娘和宜妃娘娘都派人来了,咱们该怎么办?总要选一边吧?”

  瑞珠则更为冷静:“贵妃势大,但心思难测,投入其门下,恐难有出头之日,容易成弃子。宜妃圣宠正浓,但其性骄纵,手段狠辣,安阳公主又与小主有旧怨,即便投靠,也未必能得真心相待,只怕利用完了便弃如敝履。”

  朱婉清坐在窗边,指尖轻轻划过那支老山参粗糙的纹理,目光沉静如水。

  两位高位妃嫔的拉拢,代表了后宫目前最主要的两股势力。

  选择任何一方,都意味着能暂时获得庇护,借助其势力快速发展。

  但弊端同样明显:过早绑定,失去自主性;成为派系斗争的急先锋,风险极高;而且,无论贵妃还是宜妃,其最终目的都是利用她来巩固自身地位、打击对手,绝非真心栽培。

  她想起祖母的叮嘱。

  “韬光养晦,方能行得更远”。也想起安小媛划清的界限,“莫牵连棠梨宫”。

  她目前的根基太浅,就像一株刚刚破土的幼苗,无论依附于哪棵大树,都容易被其庞大的树荫遮蔽,无法吸收到足够的阳光雨露,甚至在大树倾倒时被一同压垮。

  她需要的是时间,是空间,是独立成长的机会。

  “我们谁都不选。”朱婉清缓缓开口,声音坚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秋月和瑞珠惊讶的目光中,她继续道:“至少现在不选。”

  “贵妃那边,明日让瑞珠亲自去翊坤宫谢恩,言辞务必恭敬谦卑,只说娘娘关怀,嫔妾感激涕零,定当谨记教诲,安心养病,不负娘娘期望。但绝口不提‘倚仗’、‘投靠’之词。”

  “宜妃这边,”朱婉清目光微冷,“将这支山参原样退回钟粹宫。”

  “退回?”秋月惊呼,“这岂不是明着得罪宜妃?”

  “不是明着得罪,”朱婉清解释道,“让双全去,就说‘嫔妾病体沉疴,虚不受补,如此贵重之物,实在不敢承受,恐辜负娘娘美意,特此奉还,望娘娘恕罪’。态度要极其恭顺,理由要看似充分。”

  她不能接受宜妃的“好意”,否则便是默认了对方的“庇护”,日后必将受其钳制。

  退回礼物,虽会惹宜妃不悦,但至少表明了她不愿依附的态度,避免了立刻被绑上战车。

  相比于接受后再阳奉阴违,直接退回反而更显“耿直”或者说“不识抬举”,虽会招致不满,但未必会立刻引来致命的报复,毕竟她目前“病着”,又有太后之前的赏识,宜妃也不敢做得太过明目张胆。

  这是一种极其冒险的平衡术,是在两大势力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之举。

  但她必须这么做。

  次日,瑞珠和双全分别依计行事。

  翊坤宫那边,瑞珠的回话得体,并未引起太大波澜,贵妃似乎也只是随手一试,成固可喜,不成也无关紧要。

  而钟粹宫那边,果然如朱婉清所料,宜妃听闻山参被退回,当场便摔碎了一个茶杯,怒斥朱婉清“不识抬举”、“给脸不要脸”。

  但也正如朱婉清预判的那样,宜妃虽然恼怒,却并没有立刻采取更激烈的行动,只是将这笔账记下了,宫中关于朱才人“恃宠而骄”、“连宜妃娘娘的面子都敢驳”的流言悄然多了起来。

  朱婉清听着瑞珠和双全带回的消息,面色平静。

  她清楚,自己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保持中立的路,独立发展。

  这意味着她将同时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孤立无援。

  但她也因此赢得了最宝贵的自主权。

  她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可以冷静地观察局势,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不是被迫成为任何人的马前卒。
  http://www.hlys.cc/46178/1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