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朕的大学时代 >第101章 金阶玉砌育龙章(皇子教育篇·实践出真知)再续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01章 金阶玉砌育龙章(皇子教育篇·实践出真知)再续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紫禁城的秋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太液池的残荷已收,水面如镜,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帝国的运转在经历西洋战事的波澜后,逐渐回归平稳。张煜龙深知,真正的盛世不仅需要开疆拓土的雄才,更需要懂得治国安民的继任者。随着皇子们年岁渐长,他对他们的培养,已从经筵讲读、苑囿观摩,转向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实践教育。

  户部观政:钱粮赋税的深刻启示

  九月初一,是各地秋粮开始起运赴京的日子。张煜龙特意带着年满九岁的皇长子张承麟,来到户部衙门正堂旁的一间值房。这里堆满了刚从南方八省送来的秋粮奏销清册,空气中弥漫着陈年账册特有的墨香与纸香。

  户部尚书周文博早已奉命在此等候。见到皇帝与皇子,他恭敬地呈上一本厚厚的《万历XX年秋粮征解册》:陛下,殿下,此乃应天府今岁秋粮实数。计官民田五万三千四百顷有奇,该征米麦……

  张承麟小脸紧绷,认真地听着周文博的讲解。当听到漕粮每石加耗三升五合时,他忍不住发问:周尚书,这加耗是何意?为何要加征?

  周文博赞许地看了小皇子一眼,耐心解释:殿下明鉴。漕粮北运,路途遥远,必有损耗。加耗便是为此而设。然加耗多少,需权衡再三。过少则运军困苦,过多则民负加重。

  张煜龙适时点拨:麟儿可知,这一升一合,关乎多少民生?若全国漕粮每石多征一合,百姓便多输粮五万石;若少征一合,运丁便少收入五万石。治国之道,就在这毫厘权衡之间。

  随后,周文博又展示了新推行的一条鞭法在江南的实施情况。当看到苏州府将田赋、徭役折算银两统一征收的账目时,张承麟若有所悟:如此百姓便可专心务农,不必再服远役了。

  正是。张煜龙颔首,治国如烹小鲜,既不可扰民太过,亦不可放任自流。你要记住,户部度支,关系国计民生。每项收支,都需知其所以然。

  将作监实践:格物致知的真谛

  九月十五,秋高气爽。张煜龙带着三位皇子来到西苑的将作监工坊。这一次,他不仅要皇子们观摩,更要他们动手实践。

  在农具坊,工匠们正在打造新式的曲辕犁。张煜龙命人取来木料工具,让皇子们分组制作最简单的犁铧模型。张承麟沉稳地研究图纸,张承璟迫不及待地动手就做,张承瑞则安静地观察工匠的手法。

  父皇请看!半个时辰后,张承璟举着歪歪扭扭的模型兴奋道。张煜龙没有评价好坏,而是问:可知为何犁铧要做成这个弧度?为何要用铁而非木制?

  张承麟思索道:弧度便于入土省力,铁制更加耐用。张承瑞小声补充:铁犁可深耕,利于作物生长。

  在织造坊,张煜龙让皇子们尝试操作改良后的织机。当看到一根根丝线在织机上变成锦缎时,张承麟感叹:儿臣今日方知,一匹绸缎来得如此不易。

  最让皇子们感兴趣的是格物院的水力模型。当看到水流带动水轮,通过齿轮组驱动磨盘转动时,张承璟兴奋地拍手:太神奇了!不用人力就能磨面!

  张煜??借机教导:格物致知,其要在利国利民。若能以水力代人力,则百工效率倍增,物价可平,民生可裕。你等日后治国,切不可轻视这实学。

  经筵答辩:知行合一的考验

  九月三十,文华殿举行经筵。这次,张煜龙让三位皇子就月来的实践见闻发表见解。

  张承麟率先出列,侃侃而谈:儿臣以为,治国首重民生。经此次实践,儿臣深知农事之艰,百工之巧。为君者当时时体恤民瘼,鼓励实学。譬如新式农具、水利器械,当大力推广。

  张承璟的发言充满童趣却见解独到:父皇,儿臣觉得工匠最是了得!能不能让格物院多造些省力的机器?比如造个会自己割麦子的车,农民伯伯就不那么辛苦了。

  张承瑞则默默呈上一卷画册,上面详细绘制了农具改良的设想图。虽然想法稚嫩,但展现出了惊人的观察力。

  张煜龙满意地看着儿子们,温言道:实践出真知。你等能学以致用,朕心甚慰。记住,治大国如烹小鲜,既要有仁爱之心,也要通晓实务。

  系统见证与成长

  【叮!通过深度实践教育,皇子对治国理政有了更深刻理解,继承人培养取得重大进展,获得经验值 300。】

  【当前等级:Lv.23(1558/2300)。】

  暮色渐沉,张煜龙在乾清宫批阅奏章时,不禁想起白日里儿子们专注的神情。让继承人们脚踩大地,在实践中领悟治国之道,这或许是最好的教育。
  http://www.hlys.cc/46222/1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