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朕的大学时代 >第105章 皇长子初试赈灾策 万民感戴圣君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05章 皇长子初试赈灾策 万民感戴圣君恩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万历九年的夏天来得格外酷烈。自五月起,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便滴雨未降,田地龟裂,禾苗枯焦。到了六月,旱情愈演愈烈,运河水位骤降,漕运几近中断。各地灾情奏报如雪片般飞入京师,流民开始向京城涌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旱,不仅考验着帝国的救灾能力,更意外地成为了皇长子张承麟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历练。

  一、乾清宫议政

  六月十五,乾清宫内的气氛比殿外的天气更加闷热。张煜龙面色凝重地坐在御座上,脚下堆满了各地巡抚的急奏。户部尚书周文博正在禀报灾情:

  陛下,顺德、广平、大名三府已三月无雨,秋粮绝收已成定局。流民日增,恐生变乱。

  山东兖州、东昌二府灾情尤重,运河临清段水位已不足三尺,漕船搁浅百余艘。

  河南开封、归德等地,蝗灾继起,雪上加霜......

  张煜龙沉默良久,目光扫过阶下众臣,最后落在站在一旁的皇长子张承麟身上。十岁的承麟穿着正式的皇子冠服,小脸紧绷,努力维持着庄重的仪态。

  麟儿,张煜龙忽然开口,若你是朕,当如何应对?

  满殿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仅十岁的皇长子身上。承麟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声音清朗:

  回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有三:一开仓放粮,以安民心;二疏通漕运,保障京师;三以工代赈,疏导流民。

  细细道来。张煜龙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顺天、永平等府仓廪尚足,可即刻开仓赈济。同时命漕运总督速调小船分载,保障漕粮入京。流民可组织疏浚河道、修葺官道,每日发放米粮,既可避免聚众生事,又能兴修水利。

  工部尚书忍不住插话:殿下有所不知,疏浚河道所需银两......

  可用义仓积存,不足部分由内帑垫支。承麟应对从容,待灾后由受灾州县分年偿还。

  这番对答让在场老臣纷纷颔首。张煜龙当即下旨:就依皇长子所议。命顺天府尹即日开仓,漕运衙门限三日疏通航道。皇长子张承麟,朕命你为赈灾抚民使,明日赴通州督办赈务。

  二、通州历练

  次日清晨,一队轻骑护送着皇长子的车驾出了朝阳门。这是承麟第一次以钦差身份离开皇宫。通州城外,灾民如潮,哀鸿遍野。

  在临时搭起的赈灾棚里,承麟亲自为老弱妇孺分发米粥。当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接过粥碗时,承麟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昨日在乾清宫说的开仓放粮四个字,此刻才真切感受到这四个字的分量。

  殿下,顺天府丞低声禀报,流民已逾三万,仓米只够十日之用。

  承麟沉思片刻:立即张榜公告,招募青壮疏浚运河,每日管饭,另给工钱二十文。老弱妇孺可到官办织坊做些缝补活计。

  这个决定立竿见影。短短三日,通州运河段的疏浚工程全面展开,流民得到了安置,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更让人惊喜的是,承麟采纳了一位老河工的建议,在疏浚同时修建了多处引水闸门,为今后的抗旱打下了基础。

  三、危机突现

  然而考验才刚刚开始。第六日深夜,承麟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殿下,不好了!流民中突发时疫,已死三人!

  疫情如火。承麟立即召见随行的太医:可能控制?

  需立即隔离病患,全城洒扫消毒,更需大量药材......

  承麟斩钉截铁,立即将城东旧军营改为疫病坊,调拨所有库存药材。奏请父皇急调太医支援。

  与此同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到疫情最轻的城西巡视。这个举动感动了无数百姓,皇长子与我们同甘共苦的消息不胫而走。

  四、雨中凯旋

  七月十五,久旱的北直隶终于迎来了一场甘霖。此时疫情已得到控制,运河恢复通航,第一批漕粮顺利抵京。

  张煜龙亲赴朝阳门迎接儿子归来。当看到承麟虽然消瘦但目光坚定的模样,皇帝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次,你长大了。

  更让人动容的是,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跪在雨中,高呼圣君仁政,皇子千岁。这一刻,十岁的张承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深意。

  系统见证

  【叮!皇长子成功完成首次重大社会实践(主持赈灾),展现卓越的治理潜力和仁爱之心,帝国继承人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经验值 400。】

  【当前等级:Lv.24(1458/2400)。】

  这场旱灾带来的不仅是苦难,更让大明的未来君主在民生疾苦中成长。当张承麟站在雨中,看着跪拜的百姓时,一个仁君的种子已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http://www.hlys.cc/46222/1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