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市委之行
推荐阅读:
都市之最强狂兵
逆道战神免费阅读全文
重生空间:首席神瞳商女
柯南里的捡尸人
神级愿望系统全领域制霸
四合院:盖世无双何雨柱
神医下山:美女总裁要养我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这个谷主不一般
入狱五年,出狱即无敌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县委常委会上的暗涌与惊雷,随着小泉镇事件的骤然升级,暂时被更紧迫的危机应对所取代。董国云展现出一把手的决断力,迅速部署,责成县长郑卫国和常务副县长孙立强亲自带队赶赴现场处置,同时要求公安、信访等部门全力配合,务必妥善处理,并彻查事件根源。办公室内,董国云面沉似水,连续打了几个电话后,才将目光投向一直肃立待命的李鸣风。
“鸣风,小泉镇的事情,让卫国他们去处理。”董国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我们按原计划,下午去市委。”
“是,董书记。”李鸣风立刻应道。他明白,小泉镇的突发状况固然紧急,但董国云选择按计划前往市委,必有深意。这不仅是为了汇报人才工作和“墩苗”计划,争取更高层面的理解和支持,更是要在榆林县内复杂的局势下,向外展示县委的定力和对既定方向的坚持。同时,这也是他李鸣风,作为新晋秘书,第一次正式踏入市级权力核心圈层的门槛。
黑色的轿车平稳地驶出榆林县委大院,开上通往千湖市的高速公路。车内气氛有些凝重。董国云闭目养神,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显然仍在思考小泉镇的事情和常委会上的交锋。李鸣风坐在副驾驶,目光投向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城镇,心中同样不平静。市委之行,既是机遇,也是新的考场。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驶入千湖市区。相比于榆林县城的质朴,千湖市作为地级市首府,明显多了几分现代都市的气息。高楼林立,车流如织。车子穿过几条繁华的街道,最终驶入一座庄严肃穆、绿树掩映的大院——中共千湖市委所在地。
市委大院的气氛比县委大院更加凝重,安保也明显严格了一个层级。在门卫处仔细核验了证件和预约信息后,车子才得以放行。院内环境清幽,几栋苏式风格的办公楼沉稳大气,透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权威感。
董国云带着李鸣风,在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直接前往位于主楼三楼的市委书记办公室。
市委书记赵建国的秘书是一位四十多岁、气质沉稳干练的中年人,早已在办公室外间等候。他见到董国云,脸上露出职业性的微笑:“董书记,赵书记正在里面等您。”他的目光在李鸣风身上停留了一瞬,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显然对这个陌生的年轻面孔有所留意。
“好。”董国云点点头。
秘书轻轻敲了敲门,然后推开门:“赵书记,榆林县董国云书记到了。”
“国云同志,进来吧。”一个洪亮而沉稳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李鸣风跟在董国云身后,第一次踏入了千湖市最高权力核心的房间。办公室宽敞明亮,视野极佳,陈设大气庄重。宽大的办公桌后,坐着一位年约五十多岁、身材高大、面容方正、不怒自威的男子,正是千湖市委书记赵建国。他穿着一件熨帖的白衬衫,没打领带,显得既威严又带着一丝随和,但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带着久居上位的强大气场。他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目光首先落在董国云身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随即又扫向他身后的李鸣风,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
“赵书记!”董国云快步上前,微微躬身问好。
“国云同志,坐。”赵建国指了指对面的沙发,语气亲切,“这位是?”他的目光落在李鸣风身上。
“赵书记,这位是李鸣风同志,帝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高材生,今年的选调生,现在是我的秘书,也是县委办副主任。”董国云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重。
“哦?小李同志?年轻有为啊!坐吧。”赵建国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对李鸣风点了点头,示意他坐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上。
“赵书记好!”李鸣风恭敬地微微鞠躬,然后才在沙发边缘坐下,腰背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上,目光保持平视,既不过分谦卑,也不僭越,展现出符合身份的沉稳与恭敬。
“国云同志,这次来,主要是想听听你们榆林县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市报前些天那篇文章,我也看到了。”赵建国开门见山,语气平和,但提及市报文章时,眼神却带着一丝深意。显然,那篇指向榆林的评论,已经引起了这位市委一把手的关注。
“感谢赵书记关心!”董国云精神一振,开始条理清晰地汇报榆林县人才工作的整体情况、面临的困境,重点阐述了“基层墩苗”计划的初衷、具体安排和预期目标。他汇报时,赵建国听得很认真,不时微微点头,偶尔插话询问一两个细节,显示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当董国云提到李鸣风撰写的那份关于人才结构性问题的分析报告是推动计划的重要依据时,赵建国的目光再次投向李鸣风,带着更深的兴趣:“那份报告,是小李同志写的?”
“是的,赵书记。”李鸣风立刻站起身,恭敬回答,“是在董书记和组织部的指导下,结合档案资料和初步观察完成的粗浅分析。”
“嗯,思路清晰,问题抓得准,不容易。”赵建国赞许地点点头,“帝京大学的经济学功底,看来是学到实处了。国云同志,你这是捡到宝了啊。”他半开玩笑地对董国云说道。
董国云脸上露出笑容:“赵书记过奖了。鸣风同志确实有想法,肯钻研,这次带他来,也是想让他多学习,开阔眼界。”
“年轻人,多学习是好事。”赵建国目光再次转向李鸣风,语气变得严肃了一些,“小李同志,你在董书记身边工作,位置关键。要记住,务实是根本。既要仰望星空有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干实事。基层墩苗,这个方向很好,但要把好事办好,真正让干部得到锻炼,让基层得到加强,这才是关键。市里的态度是明确的,鼓励下面积极探索,但前提是方向要对,步子要稳。”
赵建国的话,既是对董国云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也是对李鸣风这个执行者的谆谆告诫和期望,更隐晦地表达了对“墩苗”计划既要推进又要稳妥的要求。
“是!赵书记!我一定谨记您的教诲,在董书记领导下,恪尽职守,务实工作!”李鸣风郑重表态,声音沉稳有力。
汇报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赵建国对榆林县的工作思路总体表示肯定,尤其对董国云敢于正视问题、锐意改革的精神表示赞赏。他同时也提醒董国云,改革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和承受能力,确保稳定大局。谈话结束时,赵建国特意对李鸣风说:“小李同志,好好干,榆林的发展需要你们这样的新鲜血液。”
离开赵建国办公室,董国云脸上带着一丝轻松。市委一把手的肯定,无疑是对他工作方向最有力的背书,也为他回榆林应对各种压力增添了底气。
“走,再去组织部周部长那里坐坐。”董国云对李鸣风说道。
市委组织部在另一栋楼。部长周明华的办公室,风格与赵建国不同,更加简洁,文件柜里塞满了各种卷宗和干部名册,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特有的、属于管人部门的严肃气息。
周明华是一位五十岁上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神情严肃的女干部。她戴着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冷静,仿佛能穿透人心。见到董国云,她起身相迎,握手有力,笑容标准但带着距离感。
“国云书记,欢迎。”周明华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
“周部长,打扰了。带我们新上任的秘书小李同志,来向您报个到,认认门。”董国云笑着介绍李鸣风。
“李鸣风同志,你好。”周明华的目光落在李鸣风身上,如同精准的扫描仪,上下打量了一番,“帝京大学,选调生,董书记的秘书。年轻有为,责任重大啊。”她的语气平淡,但“责任重大”四个字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周部长好!请周部长多指导!”李鸣风恭敬地问好,态度谦逊。
周明华示意两人坐下,秘书奉上清茶。谈话内容自然围绕榆林县的干部工作,特别是“墩苗”计划展开。周明华问得很细,从人员选拔标准、接收单位安排、保障措施到预期的考核管理机制,事无巨细。她的问题专业而犀利,直指计划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难点和风险点。
“周部长,我们组织部王海山同志正在牵头细化方案,很快会报常委会审议。”董国云应对得体。
“嗯,方案要实,措施要细。”周明华点点头,目光再次转向李鸣风,“小李同志作为计划最初的‘吹哨人’,又身处执行枢纽位置,有什么具体想法?”
这显然是对李鸣风能力和思考深度的直接考验。
李鸣风早有准备,沉稳回答:“周部长,我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组织赋能,确保下派干部有平台、有支持、有导师、有清晰的成长路径评估;另一方面,干部自身要主动融入,将专业知识和新视角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层赋能。组织部需要建立动态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调整优化,确保‘墩苗’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个人成长与基层加强的双赢。”
他的回答没有空话套话,抓住了“赋能”这个核心,强调了组织保障和干部主动性的结合,并提出了“动态评估”的务实建议,显示出扎实的思考。
周明华镜片后的目光闪动了一下,微微颔首:“‘双向赋能’,‘动态评估’,想法不错。国云书记,你们这位小李秘书,思路很清晰。”她难得地表示了一丝赞许,但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严肃,“但是,国云书记,干部工作,尤其是涉及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敏感度极高。政策执行务必公平、公正、透明!要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的是整个干部队伍的士气和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这一点,你们榆林县委,尤其是你董国云同志,必须时刻绷紧这根弦!”
周明华的话语重心长,既是提醒,也是告诫。她作为掌管全市干部工作的组织部长,深知这项改革的风险。她的支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不能出乱子,更不能出现用人不公的丑闻。
“请周部长放心!榆林县委一定严格执行干部政策,确保公平公正,把‘墩苗’计划打造成培养干部的样板工程!”董国云郑重表态。
离开市委组织部大楼,坐进返回榆林的轿车。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洒在董国云和李鸣风的脸上。
董国云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片刻,才缓缓开口:“鸣风啊,今天这趟市委之行,感觉如何?”
李鸣风沉思了一下,谨慎回答:“赵书记高屋建瓴,对我们工作的方向给予了肯定。周部长严谨细致,对执行层面的要求非常高。”
“嗯。”董国云应了一声,睁开眼睛,目光深邃,“赵书记的肯定,是尚方宝剑。周部长的要求,是紧箍咒。这把剑,我们要用好,劈开榆林的困局。这个咒,我们也要时刻戴着,提醒自己行稳致远。”
他顿了顿,看向李鸣风,眼神带着深意:“你今天的表现,不错。在赵书记和周部长面前,不卑不亢,言之有物。尤其是对周部长那个问题的回答,抓住了关键。记住,‘双向赋能’、‘动态评估’,这八个字,要落到实处!这不仅是对‘墩苗’计划的要求,也是你作为秘书,协助我推动工作的基本方法论。”
“是,董书记!我记住了!”李鸣风心中凛然,知道董国云这是在给他定调子,也是在传授经验。
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李鸣风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心中思绪翻涌。市委之行,让他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更高层级的权力结构和运作逻辑。赵建国的格局与支持,周明华的严谨与告诫,都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同时,他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董国云肩上的压力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榆林的棋局,因为市委的背书,增添了新的变数。而属于他李鸣风的舞台,也随着这次市委之行,悄然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加风云激荡。他需要将“尚方宝剑”的威力,转化为破解榆林困局的锐利锋芒,同时也要时刻谨记“紧箍咒”的存在,在权力的钢丝上,走出最稳健的步伐。
http://www.hlys.cc/46345/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