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根基渐稳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省城的空气带着一丝期盼与压力。李鸣风带着刘明远精心准备的申报材料,直奔省发改委,目标明确——为孵化园争取“救命钱”。接待他们的是高技术产业处的王处长,那位有着帝京大学校友渊源的师兄。

  王处长起初对李鸣风在正式政策文件尚未出台时就跑来“要钱”颇感意外。但当李鸣风条理清晰地阐述孵化园的战略定位、详实的规划进展、极具潜力的首批项目,以及开发区在“基金 政策 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上的创新探索时,王处长的态度逐渐认真起来。

  “……鸣风同志,你们的思路确实超前,魄力可嘉。”王处长翻看着材料,尤其关注孵化园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探索产业升级的示范意义部分,眼中流露出欣赏,“这份《探索建立地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园)的指导意见》精神,你们把握得很准!”

  “王处,榆林开发区底子薄,但志气不短。”李鸣风诚恳道,“我们深知培育未来产业的艰难,但也看到了它对区域发展的巨大机遇。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孵化园一期基础设施是吸引项目的关键硬件,资金链紧绷,随时可能断掉,错过窗口期,就错过了产业升级的机会!”

  他语气恳切:“不敢奢望省里按未来正式文件标准给钱,只恳请省发改委,看在榆林先行探索的担当和实际困难上,参照《指导意见》中‘对具备先导性和示范性的试点区域给予前期启动支持’的精神,从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中,先行拨付一部分‘前期探索补助资金’,帮我们渡过爬坡期!保证专款专用,接受最严格监管!”

  李鸣风的话,分寸感极佳。王处长沉思良久,最终郑重道:“你们的困难和决心,我了解了。材料很有说服力,尤其是‘三位一体’模式和风控机制。材料我留下,立刻向领导和委办公会汇报。你们回去等消息,尽快答复。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肯定!”

  虽然没有立刻拿到钱,但争取到“上会讨论”的机会,已是目前最好结果。李鸣风心中稍定。

  就在李鸣风返回榆林的路上,开发区管委会内,一场无声较量结束。经过近两周严苛审查,联合审计组的报告初稿出炉。审计组长吴德海拿着报告,眉头紧锁。

  报告列举了一些如“个别报销凭证附件不全”、“部分会议纪要签字流程稍滞后”等任何单位都难避免的“管理建议”。至于预想中的“重大问题”、“风险黑洞”、“利益输送”……毫无踪影!

  相反,报告在“总体评价”部分,用相当篇幅肯定了开发区近三年的进步:

  “决策机制逐步健全,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程序规范……”

  “财政收支管理规范,账目清晰,资金拨付基本按合同和进度执行……”

  “‘阳光政务’机制成效显着,关键环节透明度高,社会监督渠道畅通……”

  *“未发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线索……”

  这份报告,成了对李鸣风主导的“阳光机制”的有力背书!

  吴德海感到脸上火辣辣。他将报告初稿呈报郑卫国。县长办公室内,郑卫国看着报告,脸色阴沉。他翻看着那几条无关痛痒的“建议”和大段的正面评价,一股邪火直冲脑门,“啪”地将报告摔在桌上。

  “这就完了?!孵化园那么大投入,一点问题查不出?!再查!深挖!”

  吴德海苦着脸:“郑县长,能查的都查了……孵化园资金主要靠自身盘活和上级专项,没大规模动县财政。基金管理和项目筛选记录非常完整……实在……”他后面的话没敢说——查无可查!

  郑卫国胸口起伏,知道再压也无用,烦躁挥手:“行了!报告按程序走!” 这等于默认了审计结论。

  很快,盖着审计局大红印章的正式报告,抄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李鸣风本人。审计风波,以“阳光机制”的完胜告终。李鸣风的个人威信和在县委的份量,无形中又重了几分。

  李鸣风刚回开发区,审计报告的喜悦还未消化,刘明远便狂喜地冲进来:

  “李书记!省发改委!王处长电话!省发改委主任办公会通过了!特批给我们孵化园 两千万元的‘省级未来产业先导探索专项补助资金’!一周内到账!”

  “什么?!”李鸣风被巨大的惊喜击中。他原以为几百万就很好,竟是两千万!久旱逢甘霖!

  “确认了?”

  “千真万确!王处长说省里领导赞赏我们主动作为!这笔钱顶着压力特批,让我们务必做出成效,成为苏北产业升级标杆!”刘明远激动不已。

  压在开发区心头最大的石头落地!孵化园资金瓶颈迎刃而散!审计阴霾被曙光彻底驱散!

  李鸣风深吸气,压下激动,眼中锐芒闪动:“好!立刻准备接收资金!加速推进首批企业签约仪式筹备!用最快速度、最实成果,回报省里信任!让某些人彻底闭嘴!”

  审计风波平息,孵化园迎来曙光,李鸣风在榆林的声望达到新高度。他深知,县委常委、副书记的位置要坐稳坐实,绝不能仅靠开发区的成绩单。他必须尽快展现作为县委副书记的全局视野和协调能力。

  他不再局限于开发区事务,主动要求参与更多全县性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城乡统筹、社会事业等议题的常委会和专题会上,他积极发言,提出建设性意见。他利用自身经济专长和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为全县产业规划提供新思路,强调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

  他敏锐察觉方文山书记与郑卫国县长在一些发展思路上的微妙分歧,主动扮演“润滑剂”角色。在非原则问题上,他适度斡旋,寻求共识;在涉及开发区或他分管领域时,则据理力争,但态度诚恳,避免激化矛盾。例如,在后续的水利资金分配方案讨论中,他提出的兼顾安全底线与发展需求的细化方案,最终获得双方认可。

  他利用副书记分管党群或协调经济工作的机会,有意识地观察和接触县直机关和各乡镇有潜力、有干劲的年轻干部。在合适场合给予肯定和指导,传递用人导向,悄然布局。

  他推动将开发区“阳光机制”中可复制的经验向全县有条件推广的领域试点,并亲自督导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老大难”问题的解决进程,树立亲民务实形象。

  一个深夜,董国云的来电打破了书房的宁静。

  “鸣风,还没休息吧?”

  “董市长,您说。”

  “两件事。”董国云声音沉稳,“第一,审计报告我看了,非常好。‘阳光机制’经得起考验,你的腰杆更硬了。郑卫国那边,不足为虑。”

  “谢谢董市长,身正不怕影子斜。”李鸣风心暖。

  “第二件事,”董国云语气带上深意,“关于你的发展。你在榆林干得很出色,省委组织部那边,你的名字已经挂上了号,是重点关注的年轻干部。”

  李鸣风精神一振,屏息聆听。

  “不过,鸣风,”董国云话锋一转,语重心长,“欲速则不达。县委常委、副书记这个位置,是你第一次站在全县层面思考问题、协调各方。这个平台的历练,至关重要!根基扎得越深,枝叶才能长得越高。你现在需要的是时间,是把副书记的职责吃透、把影响力从开发区拓展到全县、真正在榆林干部群众心中留下‘能协调、敢担当、有远见’的烙印!这比你急着再上一个台阶更重要!”

  李鸣风心中凛然,董市长这是在提醒他沉住气。

  “至于长湖县,”董国云提到这个名字,“情况比预想的还糟。经济垫底,财政枯竭,矛盾丛生,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现任书记撑不了多久,班子也涣散。省里市里都盯着,早晚要动大手术。那里,未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破局者’。”

  董国云顿了顿,声音低沉有力:“鸣风,那个位置,我会给你盯着,未来非你莫属!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榆林副书记的岗位上,把根扎牢,把势蓄足!用实实在在的全县性政绩、用上下认可的影响力、用无可挑剔的成熟度,向所有人证明,你李鸣风不仅能把一个开发区带起来,更能驾驭一个复杂县域的全局!当你真正在榆林县委树立起不可替代的威望时,长湖,才是你水到渠成的下一站!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工!沉下心来,把眼前这副担子挑漂亮了!我会看着你。”

  电话挂断,书房归于寂静。窗外的榆林灯火璀璨。李鸣风胸中激荡着被认可的暖流,也充满了沉甸甸的使命感。董国云的话如醍醐灌顶。长湖,是目标,但不是现在。他现在的主战场,就在榆林县委副书记这个位置上!

  审计风波已过,孵化园曙光在前。而更重要的征程,是在全县层面,扎扎实实地积累影响力,真真正正地挑起县委副书记的重担!他走到窗前,目光扫过沉睡的县城,最终定格在县委大楼的方向。那里,是他需要征服的下一个高地。他要让“李鸣风”这个名字,不仅代表开发区的奇迹,更代表榆林县未来发展的希望与力量!根基越深,未来之路,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http://www.hlys.cc/46345/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