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助跑线前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一九九七年的五月,对知晓哥而言,是人生中一段灰暗的底色。曾经班级前十的荣耀早已褪色,他的名字如今牢牢钉在成绩单的后十名行列。欧阳红丽的惊恐泪水,秦丹丹那本砸在身上的《现代汉语词典》的痛感,以及周遭同学由羡慕转为鄙夷的目光,如同梦魇般缠绕着他。他试图忏悔,但内心深处更沉迷于《龙啸九天》那些虚幻的缠绵情节,用以麻痹现实的挫败,学业早已无心顾及。

  就在这迷茫的困顿中,学校体育特长生招录的消息,像一道强光射入他灰暗的世界。或许,这是一条新的出路?一条可以暂时逃离令他窒息的文化课,并能发挥他所长的路。

  一、体育梦的萌芽与身体的局限

  知晓哥站在操场边,望着那些在夕阳下挥洒汗水的体育生,他们结实的肌肉在余晖中闪烁着健康的光泽。他低头审视自己:身高168公分,在这个群体中显得矮小;体重仅55公斤,虽因常年练习罗汉拳而肌肉线条分明,但整体看去仍显单薄。一年来的情感煎熬与自我放逐,让他清瘦了不少。

  然而,他有着自己的优势:立定跳远轻松达到2.8米的满分线;铅球一出手便接近满分;玩起单双杠,动作流畅有力,宛如专业体操运动员。这份源自武术底子的爆发力和柔韧度,让他顺利通过了初选,成为了体育特长生训练队的一员。

  训练伊始,他还能凭借一股心气和原有的底子勉强支撑。但高强度的系统性训练很快榨干了他的体力。当其他体育生大口补充着运动饮料时,他只能灌下几口白开水;当营养餐食是训练恢复的保障时,他拮据的家庭却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双腿像灌了铅,喉咙在每一次冲刺后都灼烧般疼痛,肌肉的酸痛日益加剧,体重甚至又掉了一两公斤。身体的抗议,远比精神的苦闷来得更直接、更猛烈。

  二、恩师点拨与“穷文富武”的警醒

  暑假,身心俱疲的知晓哥回到了淮河镇,拜访了恩师刘老师。清晨的操场,薄雾未散,刘老师手持长剑,身形稳健,剑光闪烁间透着一种宁静而强大的力量。收势后,师徒二人坐在操场边的石凳上。

  刘老师递过一杯热茶,目光如炬,仿佛早已看穿他内心的挣扎。

  “晓之,”刘老师语重心长,“你告诉我,以你现在的条件,若去谈恋爱,你能给对方什么?是稳定的未来,还是足够的情感依靠?”知晓哥哑口无言,只能低头盯着杯中旋转的茶叶。

  刘老师继续道:“古人云,‘穷学文,富学武’。此话不是没有道理。学文,一卷书,一盏灯,一颗恒心,贫寒之家尚可支撑。但学武,乃至现代的竞技体育,需要充足的营养跟上体力消耗,需要专业的装备护具,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训练,甚至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去应对伤病和比赛开销。你摸摸自己的口袋,掂量一下家里的情况,这条路,你真的走得通吗?”

  刘老师进一步为他剖析了体育特长生的现实路径:需要专项技能的极致突出,需要各级别比赛的成绩证明,需要达到国家运动员等级标准,还需要教练的有力推荐……而这些,对于知晓哥这样一个半路出家、仅凭一点业余武术底子和爆发力,且身高处于劣势的农村孩子来说,每一步都艰难无比。

  知晓哥攥紧了拳头,指甲陷进掌心。他知道刘老师的话句句在理,如同冷水浇头,但他心底那份不甘,仍在微弱地燃烧。

  三、选拔折戟与梦醒时分

  一九九七年十月,省城体育特长生选拔赛。考场气氛肃穆。立定跳远,他轻松拿下满分;铅球,再次接近满分;单双杠展示,他动作干净利落,拿到了80分的不错成绩。然而,到了考验持续爆发力与耐力的100米跑,他的短板暴露无遗。起跑尚可,但中后程,双腿如同绑上了沙袋,沉重无比,眼睁睁看着旁人超越,最终连及格线都未能达到。

  最后,主考官拿着他的成绩单,目光在他身高一栏停留片刻,惋惜地摇了摇头:“身体素质不错,爆发力也好,可惜……矮了点。”

  “矮了点。”这三个字,轻飘飘的,却像一把重锤,彻底击碎了他短暂的体育梦。回程的大巴上,他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村庄,心中一片冰凉。他终于明白,有些路,并非仅凭热血和一点点天赋就能走通。现实的壁垒,远比想象中更加坚硬。

  四、回归与微光

  回到学校,他的座位已被调整到了教室后排角落。曾经的数理天才,如今的“体育梦碎者”,他承受着双重的失落与周围的冷眼。当他再次翻开落满灰尘的课本,那些公式定理变得如此陌生,仿佛隔着一个世纪。

  就在这至暗时刻,他在课桌抽屉的深处,摸到了一封折叠整齐的信。信封上没有署名,但他认得那工整而略显稚嫩的笔迹——是崔晓菊。

  信很短,没有过多的安慰,只有朴素的鼓励:“知晓哥,听说你去参加体育选拔了。无论结果怎样,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请不要放弃自己。你一直都很聪明,记得我们初中时的梦想吗?”

  攥着这薄薄的信纸,知晓哥的眼眶瞬间湿热。在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在他自己都几乎要放弃自己的时候,这封来自远方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关系,如同一道微光,照亮了他内心的黑暗。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光环和虚妄的情感,却忽略了身边最朴实、最温暖的守望。

  正所谓:《知晓反省歌》

  青春多岔路,歧径误栖迟。

  文瘦穷途泪,武衰寒骨悲。

  铅华争满分,跳远傲当时。

  可叹龙门跃,风高折翼枝。

  又谓:《助跑线前》

  助跑线前,夕阳把身影

  压成倔强的钝角。

  沙坑在等待

  一次低空的飞行。

  那些镁粉般闪亮的汗滴,

  那些被杠铃压弯的清晨,

  突然在检录表上

  凝成海拔的刻度。

  跑道开始卷曲。

  你听见跟腱在风里

  抽芽的声响——

  原来最远的起跳

  是退回课本的

  空白处。

  多年后体育器材室,

  铁饼还在旋转:

  “贫穷是块

  压不扁的

  海绵。“

  知晓哥的故事,是无数寒门学子在成长路上摸索与碰壁的缩影。“穷学文,富学武”的古训,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深刻。年少时的冲动、迷茫与错误选择,终将在现实的礁石上撞得粉碎。而真正的成长,并非一味向前冲,而是在头破血流之后,有勇气认清自身的局限,有智慧选择更适合的道路,然后,背负着过往的教训与微薄的希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重新出发。那封来自崔晓菊的信,或许未能让他立刻“认定”她,但无疑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回归正轨、重新审视自我价值的种子。人生的航船,在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风浪后,终于开始尝试调整那偏航的方向。
  http://www.hlys.cc/46355/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