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沉疴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2001年金秋十月,淮海大学的梧桐叶片开始泛黄。秋日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斜斜地洒在桌面上,映出粉尘飞舞的轨迹。知晓哥眨了眨酸涩的眼睛,将视线从黑板上的机械制图移开。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感让他不得不扶住桌沿。上午十一点零五分,那种熟悉的缺氧感又来了。“又来了...“他在心中默念,手指无意识地按压着太阳穴。这感觉像是有人在他的大脑里塞满了棉花,思维变得粘稠而迟缓。前座的王磊转过头,压低声音问:“知哥,你脸色怎么这么白?“
知晓哥勉强扯出一个笑容:“没事,可能昨晚睡晚了。“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了。自从大三开学以来,每当临近中午,他的大脑就像被抽干了氧气,眼前偶尔还会出现细小的黑点,如同老式电视机屏幕上的雪花。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疲劳,午睡一会儿就能恢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症状越来越频繁,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下课铃响起,知晓哥几乎是踉跄着走出教室。秋风吹过,带着北方特有的干燥与寒意,他不自觉地裹紧了单薄的外套。这件外套还是他大一入学时买的,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为了省钱买参考书,他已经两年没添置过冬衣了。
“知哥,一起去食堂?“室友张明在身后叫他。
“你们先去吧,我回宿舍躺会儿。“知晓哥摆摆手,转身向宿舍楼走去。他的胃里空荡荡的——今早为了赶七点的课,他又一次跳过了早餐。这已经成为他大学生活的常态:省下早餐钱买书,午饭只吃最便宜的素菜,晚上做完家教回来,食堂早已关门,只能在宿舍泡一碗方便面。
宿舍里空无一人。知晓哥倒在床上,立刻被一阵天旋地转的感觉淹没。他闭上眼睛,听见自己急促的心跳声在耳膜上咚咚作响,像是有人在里面敲鼓。不知过了多久,眩晕感才稍稍退去,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难以入眠的虚脱。
手机闹钟在下午一点准时响起。知晓哥挣扎着爬起来,用冷水拍了拍脸。镜中的自己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嘴唇因为长期贫血呈现出不健康的苍白。他想起大一刚入学时的照片,那时的自己眼神明亮,脸颊饱满,和现在判若两人。
“再坚持一下,“他对镜子里的自己说,“等这个项目结题就好了。“
下午的课程在机械楼。知晓哥强打精神听讲,但到了四点半,那种缺氧感又卷土重来。这次比上午更严重,他的手指开始微微发抖,冷汗顺着脊背流下。教授的声音变得忽远忽近,黑板上的公式扭曲成难以辨认的符号。
“同学,你没事吧?“旁边的女生递来一张纸巾,“你在出汗。“
知晓哥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额头已经湿透。他道了声谢,勉强支撑到下课,然后几乎是爬着回到了宿舍。
“你这样不行啊,“晚上回来的张明看到他瘫在床上,担忧地说,“要不要去校医院看看?“
“可能是最近太累了,“知晓哥虚弱地笑笑,“周末家教结束就休息。“
但他没有告诉室友,这个周末他接了两个新的家教,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中间只有半小时吃午饭的时间。为了凑够下学期买专业书的钱,他已经连续三周没有休息日了。
晚上九点,他照例来到操场角落,打起了那套自以为能“强身健体“的太极拳。他不知道的是,在严重营养不良的状态下,这种看似柔和的运动实际上在加剧他的能量消耗。每一式云手,每一次转身,都在悄悄掏空他本就所剩无几的身体储备。
2001年12月,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脸。晚上九点四十分,知晓哥拖着疲惫的身体挤上回校的公交车。这是他今天的最后一站——给一个高三学生补习物理,地点在城市的另一端。来回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加上两个小时的授课,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体力。
公交车摇晃着驶过灯火阑珊的街道。知晓哥靠在窗边,突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虚弱袭来。他的视野开始模糊,呼吸变得急促而浅薄,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仿佛要冲破肋骨的束缚。一种濒死的恐惧攫住了他——他感觉自己正在下沉,沉入一片黑暗的深渊。
“不行...不能在这里...“他拼命咬住嘴唇,用疼痛保持清醒。汗水浸透了内衣,冰冷地贴在皮肤上。他颤抖着摸出手机,却连解锁屏幕的力气都没有了。
“同学,你还好吗?“一位中年妇女担忧地看着他,“你的脸色好吓人。“
知晓哥想回答,却发现自己的舌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只能微微摇头,然后闭上眼睛,将所有精力都用在呼吸上。
不知过了多久,公交车终于到站。知晓哥几乎是跌跌撞撞地下了车,冷风一吹,他差点跪倒在地。校门口那家东北拉面馆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挪进店里,点了一碗最便宜的素面。
当热腾腾的面汤滑入喉咙时,知晓哥几乎要哭出来。暖流从胃部扩散到全身,僵硬的四肢渐渐恢复了知觉。老板看他不对劲,又免费给他加了一勺热汤。
“小伙子,是不是没吃晚饭啊?“老板关切地问。
知晓哥点点头,突然意识到自己从中午到现在只喝了一杯豆浆和两个包子。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多久?一个月?两个月?他已经记不清了。
回到宿舍,室友们都已经睡了。知晓哥轻手轻脚地洗漱,却在镜子里看到一个陌生的自己:眼窝深陷,颧骨高耸,皮肤呈现出病态的灰黄色。他想起家乡的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年轻人透支身体,就像在阎王殿前跳舞。“
但他别无选择。国家奖学金只够支付学费,生活费全靠家教和勤工俭学。家里已无能为力供他上大学,还为了四哥结婚已经借了不少债,他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这个执念深植于他的童年——那个总是穿着哥哥旧衣服、看着同伴吃零食而自己只能咽口水的童年。
接下来的几周,知晓哥的情况越来越糟。他开始在课堂上突然失去意识几秒钟,然后又猛地惊醒;走路时经常绊倒,因为腿部肌肉无力支撑;最严重的时候,连握笔写字都成了挑战。但他依然坚持着,用咖啡和意志力强撑每一天。
2002年1月初,期末考试临近。图书馆里挤满了通宵复习的学生。知晓哥坐在角落里,面前摊开着机械制图的复习资料。他已经连续三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为了补上因为身体不适落下的课程。
突然,一阵剧烈的眩晕袭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强烈。他感到一股热流从鼻腔涌出,伸手一摸,满手鲜红。周围的同学惊呼起来,有人递来纸巾,有人跑去叫管理员。知晓哥想站起来表示自己没事,却在起身的瞬间眼前一黑,整个人向前栽去。
最后的意识里,他听见有人在大喊:“快叫救护车!“
白色的天花板。消毒水的气味。点滴瓶中的液体缓缓滴落。知晓哥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校医院的病床上。
“醒了?“一个严肃的声音传来。校医李大夫站在床边,手里拿着检查报告,“同学,你知道你的血红蛋白只有7克吗?正常成年男性应该在13以上。“
知晓哥茫然地摇头。
“严重贫血,加上低血糖和过度疲劳。“李大夫推了推眼镜,指着报告上的几个异常指标,“这些指标...不太正常。你的身体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如果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我还有考试...“知晓哥虚弱地说。
“考试?“李大夫几乎要发火,“你现在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命!根据检查结果,我建议你立即休学调养。“
休学。这两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知晓哥心上。三年的努力,奖学金,项目研究,一切都要暂停吗?
但当他试图坐起来时,一阵天旋地转让他不得不躺回去。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真的已经到了极限。
三天后,知晓哥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家的列车。车窗外的校园渐渐远去,他想起大一刚入学时的豪情壮志,想起熬夜苦读的日日夜夜,想起那些被忽略的身体警告。如果当初能重视那些头晕目眩的信号,如果能在第一次晕倒时就停下脚步,如果...
列车驶过一片田野,冬日的阳光洒在积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知晓哥闭上眼睛,任由泪水滑落。这场与身体的战争,他输得一败涂地。
正所谓:《知晓哥病中吟》
挑灯三载剑初磨,忽陷沉疴壮志蹉。
堂上晕眩欺昼永,车中气短畏寒多。
素衣犹带书生血,瘦骨难承岁月苛。
若使青春重计价,健康当比状元科。
注:此诗严格遵循平水韵(五歌韵),中二联对仗工稳。首联以“剑初磨“喻学业进取,“壮志蹉“陡转;颔联用“堂上/车中“空间对展现病发场景;颈联“素衣/瘦骨“形神互映;尾联以假设作结,点醒健康之重。全诗八处动词精准刻画病情演变,实现从叙事到警世的升华。
http://www.hlys.cc/46355/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