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寒门志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2002年9月,海城理工大学的梧桐叶开始泛黄,张晓知抱着厚重的专业书穿过校园时,注意到图书馆的灯比往常亮得更早了。大四开学才两周,备战考研的同学已经进入了疯狂的学习状态。

  “晓知,你真的不考虑考研吗?“室友王磊从后面追上他,手里拎着刚买的考研英语资料,“咱们专业研究生出来起薪能高一半呢。“

  张晓知紧了紧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嘴角扯出一个笑容:“我哪有那个条件啊。“他咽下了后半句话——连下学期的学费都还没凑齐,目前只有靠助学贷款,哪来的钱供他读研。

  机械工程学院三楼公告栏前挤满了人,路晓知踮起脚,看到新贴出的校园招聘日程表。海市建筑节能集团公司——那家以高薪闻名的上市公司,排在第一个。

  “听说去年他们招的人起薪就四千。“旁边戴眼镜的女生小声议论,“不过要求特别高,至少要过六级。“

  张晓知摸了摸书包夹层里的六级证书,心跳突然加快。这张大一下学期考下的证书,边缘已经有些卷边,却可能是他改变命运的门票。

  招聘会当天,张晓知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到场。他站在礼堂洗手间的镜子前,反复整理着从学长那里借来的深蓝色西装。西装明显大了一号,肩膀处松松垮垮地耷拉着,但他已经用别针在内部做了固定。

  “同学,你是来应聘海市节能的?“洗手间门口,辅导员李老师叫住了他。

  张晓知紧张地点点头。李老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突然转身从自己的办公室拿出一个衣袋:“换上这个,我刚给我儿子买的,他体型跟你差不多。“

  那是一套合身的黑色西装,连标签都还没拆。张晓知刚要推辞,李老师已经摆手:“就当是学院借给你的。你可是咱们专业这届唯一拿过国家奖学金的,不能在外头丢脸。“

  礼堂里人头攒动,海市节能的展位前排起了长队。张晓知注意到,前面几个同学递上的简历都厚得像本书,有人甚至附上了海外游学的照片。轮到他时,面试官——一个四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正低头翻看前一位同学的材料。

  “路晓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他双手递上自己仅有两页的简历,“这是我的成绩单和证书复印件。“

  面试官抬起头,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几秒:“国家奖学金?“他抽出那张复印件,“全系就一个名额吧?“

  “是的,大二学年,按照大一整体成绩评选的。“晓知感觉后背开始冒汗,“我还有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

  面试官突然笑了:“你知道前面那些同学都带了什么吗?托福、雅思、GRE,还有人带着专利证书。“他合上张晓知的简历,“明天上午九点,集团总部16楼面试,带上原件。“

  回宿舍的路上,张晓知的手机响了。是老家县城的区号,他连忙接起来。

  “晓知啊,妈给你汇了五百块钱。“母亲的声音夹杂着嘈杂的背景音,她应该是在镇上的小卖部打的公用电话,“你爸这个月多跑了十几趟车,够你买套像样的衣服找工作...“

  “妈,不用了!“张晓知攥紧手机,“学院给了我补助,而且...“他望着手里装着西装的袋子,“我遇到好人了,老师借了我一套西服,明天去面试,估计问题不大。“

  第二天清晨五点,路晓知就醒了。他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毕,把借来的西装小心地穿好。第一班公交车六点发车,他要确保万无一失。

  海市建筑节能集团的大楼在朝阳下闪闪发光,旋转门里进出的人都穿着笔挺的职业装。路晓知在门口深吸一口气,突然注意到自己的皮鞋——那双穿了三年、鞋头已经磨白的旧皮鞋,与周围光鲜的环境格格不入。

  “来面试的?“保安室的大爷探出头,“十六楼右转。“

  电梯里,路晓知与几个西装革履的男士站在一起。他们谈论着股票和高尔夫,身上散发着淡淡的古龙水味道。路晓知不自觉地缩了缩脚,却听到“叮“的一声——十六楼到了。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二十多个应聘者,路晓知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位置。他悄悄环顾四周,发现大多数人看起来都比他成熟自信,有个男生甚至正在用流利的英语打电话。

  “下面请各位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主面试官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严肃男性,“包括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和职业规划。“

  当前面的人一个个站起来,路晓知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他们大多来自城市,有人父母是大学教授,有人高中就出国交换,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考研或留学计划。

  “下一位,路晓知。“

  他站起来时,感觉到西装下摆微微发抖。“我来自南安徽省淮河县淮河镇路家村,父母都是农民。“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费靠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和家教...“

  路晓知讲述了自己如何在食堂打工换免费三餐,如何在熄灯后借着走廊灯光学习,如何在暑假不回家留在城里做家教。当他提到连续三年专业第一时,看到面试官们交换了一个眼神。

  “你的成绩很优秀,“主面试官翻看着他的材料,“但我们需要的是能适应快节奏工作环境的人才。你有什么特长?“

  路晓知想起那些为了省钱在宿舍楼顶自学的夜晚:“我自学了AutoCAD和SolidWorks,还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他顿了顿,“虽然只拿了省二等奖,但我的设计被评委认为'最具实用价值'。“

  面试结束时,主面试官叫住了他:“路同学,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你被录用,第一笔工资打算怎么用?“

  路晓知没有犹豫:“寄回家还助学贷款。我父亲为了我的学费借了农业银行助学贷款。“他看到面试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然后买套像样的西装,毕竟...“他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衣服,“这是借的。“

  三天后,张晓知正在图书馆整理毕业论文资料,手机震动起来。一个陌生号码。

  “是路晓知同学吗?这里是海市建筑节能集团人力资源部...“

  挂掉电话后,路晓知在原地站了足足一分钟,然后飞奔出图书馆。九月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他跑过教学楼,跑过食堂,一直跑到辅导员办公室门口才停下。

  “李老师!“他气喘吁吁地推开门,“我被录用了!“

  李老师从椅子上跳起来,给了他一个拥抱:“我就知道!“她眼眶有些发红,“院长要见你,现在就去。“

  机械学院院长办公室的门上挂着“周志远教授“的铜牌。张晓知轻轻敲门,听到一声温和的“请进“。

  周院长是个六十多岁的清瘦老人,眼镜后的目光却锐利如鹰。“路晓知同学,“他示意路晓知坐下,“李老师告诉我你被海市节能录用了。“

  “是的,院长。“张晓知挺直腰背。

  “你知道他们今年在全国只招三十个本科生吗?“周院长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学院决定给你每学期一千元的生活补助,直到毕业。“

  张晓知接过信封,手指微微发抖。一千元,相当于他三个月的生活费。

  “还有一件事,“周院长摘下眼镜擦了擦,“我想请你写一份自传,记录你从农村到大学的经历。这将作为学院档案保存,也许能激励后来的学生。“

  离开院长办公室时,路晓知在走廊的窗户前停下。窗外是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校园,更远处,城市的高楼大厦矗立在地平线上。四年前那个背着编织袋走进大学校门的农村少年,如今终于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了。

  他摸出手机,拨通了老家那个熟悉的号码:“妈,我找到工作了,在大公司...“声音哽了一下,“以后你们不用那么辛苦了。“

  挂掉电话,路晓知望向天空。九月的天空湛蓝如洗,就像四年前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一样。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对未来充满惶恐的少年了。

  正所谓:《寒门志》

  梧桐叶落又秋声,

  独抱诗书对晓星。

  借得衣冠撑傲骨,

  拼将才智破坚冰。

  千元补助恩师重,

  一纸聘书寒夜明。

  莫道农家无远路,

  云程万里始青萍。

  注:此诗严格遵循七言律诗平仄格律,中二联对仗工稳。以“梧桐“起兴,通过“借衣冠““破坚冰“等意象展现主人公奋斗历程,尾联以“青萍“喻指微末起点却能成就万里之行的深意,呼应寒门学子逆袭主题。
  http://www.hlys.cc/46355/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