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棱角!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电力设计院十楼的走廊静得可怕,李蕊站在新能源部门总监办公室门前,深吸一口气,才抬手敲响了那扇厚重的实木门。

  “请进。”

  她推门而入,办公室里已有三人——部门总监张立军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副总监王海明坐在左侧沙发上,而右侧单独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的,正是部门里出了名的“刺头”赵伟。

  “李工来了,坐。”张立军指了指王海明身旁的位置。

  李蕊安静坐下,余光扫过赵伟——他正漫不经心地翻看着手中的项目报告,丝毫没把这场合当回事。

  “今天叫你们来,是关于甘肃那个大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事。”张立军开门见山,“这个项目对公司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至关重要。董事会决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由你们三位共同负责。”

  李蕊心头一跳。她去年刚被提拔为新能源部技术中心主任,能参与这种级别的项目本在预料之中,但和赵伟一起合作?

  “王总负责总体协调,李工负责技术方案和团队管理,赵工负责创新技术攻关。”张立军目光扫过三人,“有什么问题吗?”

  “张总,我没意见,只是好奇。”赵伟懒洋洋地开口,“这种常规设计项目,有什么必要专门成立项目组?按我们现有的模板做不就完了?”

  张立军与王海明交换了一个眼神,李蕊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奇怪,赵伟如此无礼,领导们却似乎并不意外,甚至...有些期待他的反应?

  “如果只是常规项目,自然不会劳驾各位。”王海明接过话茬,“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业主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要求——储能效率要比现有标准提升15%,同时成本不能增加。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方案。”

  办公室里短暂沉默。李蕊立刻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现有技术路线全部需要重新评估,甚至推翻重来。

  “所以,”张立军站起身,走到赵伟面前,“现在你还觉得这是常规项目吗?”

  赵伟终于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李蕊从未见过的光芒:“有意思。”

  “李工呢?”张立军转向她。

  “技术上有挑战,但应该是可以解决的。”李蕊谨慎地回答,“我会尽快组织技术团队进行可行性分析。”

  张立军点点头,却没掩饰眼中一闪而过的失望。

  会议结束后,李蕊回到办公室,仔细思考刚才的一幕。她三年前晋升管理层,一直以为摸透了设计院的生存法则——领导最信任的是无脑听话的,如综合部的陈主任,张总说什么他都点头称是;最看重的是勤恳做事的,如她自己,靠着无数个加班夜晚和严谨的技术方案一步步晋升。

  但赵伟呢?他几乎违反所有职场规则——公开质疑领导决策,拒绝参与形式主义的会议,甚至多次在技术评审中让上级领导难堪。然而奇怪的是,他不仅没被边缘化,反而手握部门最重要的技术研发资源。

  李蕊一直以为这是领导对技术人才的容忍,现在却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项目组成立两周,问题接踵而至。

  赵伟的技术团队完全脱离常规管理轨道,不参加例会,不提交进度报告,甚至拒绝使用公司统一的设计软件。李蕊多次沟通无果,只得向王海明求助。

  “王总,赵工团队完全不配合项目管理流程,这样下去会影响整体进度。”

  王海明从文件中抬起头,笑了笑:“李工,赵工那边有他的工作方式,你多包容。”

  “但基本的管理流程——”

  “这样吧,”王海明打断她,“你直接和张总沟通一下。”

  这反应让李蕊困惑。作为分管项目的副总,王海明一向以管理严格着称,为何对赵伟如此纵容?

  更让她意外的是,当她硬着头皮找张立军反映同一问题时,张总的反应更是轻描淡写:“赵工那边,我跟他打个招呼。李工,你要把精力放在技术方案的整合上,这些小事情别太计较。”

  李蕊哑然。这哪是小事情?项目管理的基本规则被打破,领导却视而不见。

  当晚加班至九点,李蕊路过赵伟团队办公室,发现里面灯火通明。鬼使神差地,她推门而入。

  白色写字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草图,五六个人围在一起激烈讨论,甚至没人注意到她的到来。

  “...传统方案肯定行不通,我们必须完全跳出思维定式。”赵伟背对着门,手指敲打着白板上的一个结构图,“业主的要求看似不可能,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

  他转过身,突然看到李蕊,停顿了一下,意外地没有表现出往常的排斥,反而问道:“李主任对流体力学有研究吗?来看看这个。”

  接下来的两小时,李蕊沉浸在技术讨论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那些管理流程。她惊讶地发现,赵伟团队已经突破了最关键的技术瓶颈——他们提出的一种新型储能系统配置,不仅可能满足业主的要求,甚至超出了预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太晚了,今天就到这里吧。”赵伟终于宣布,团队成员这才陆续离开。

  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只剩下李蕊和赵伟。

  “没想到你会留下来参与讨论。”赵伟递给李蕊一杯咖啡,“我以为你只会催我们交进度报告。”

  李蕊接过咖啡,苦笑:“在我印象里,你好像从没按时交过任何报告。”

  赵伟大笑:“知道为什么领导容忍我吗?”他凑近一些,压低声音,“因为我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能为公司创造别人创造不了的价值。”

  “但基本的流程和规则——”

  “规则?”赵伟打断她,“李蕊,你想过没有,在设计院,像你这样勤恳做事的人很多,像陈主任那样无脑听话的人也不少,但为什么领导真正认为‘值钱’的,反而是我这种最难管的‘刺头’?”

  李蕊怔住,这个问题击中了她内心深处的疑问。

  “因为听话的人只能执行指令,勤恳的人只能完成常规工作。”赵伟自问自答,“而我能创造突破性的价值。当你能提供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时,规则就会为你改变。”

  这番话在李蕊脑海中回荡多日。她开始观察,逐渐发现一个惊人事实——设计院近三年最具创新的项目,几乎都出自赵伟团队;公司最新获得的几项专利,也都与他有关;甚至部门争取到的政府科研经费,超过一半是冲着赵伟的技术能力来的。

  一个月后,项目遭遇重大危机。业主方突然变更技术要求,整个设计方案需要重新调整。更糟糕的是,时间节点提前了一个月。

  紧急会议上,各部门负责人面面相觑,无人敢接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有技术力量全部投入,也至少需要两个月。”技术中心主任李蕊如实汇报。

  “那就外包部分内容。”张立军皱眉道。

  “外包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王海明摇头,“这是系统性调整。”

  会议室陷入沉默。

  “如果给我完全自主权,三周可以完成。”角落里的赵伟突然开口。

  所有人都看向他。

  “什么条件?”张立军直接问。

  “第一,项目组所有人由我调配;第二,跳过所有内部评审流程,直接由我负责;第三,预算权限提高到三百万以内我直接审批。”

  几个部门主管倒吸冷气——这简直是无理取闹。

  然而更让人震惊的是,张立军只思考了片刻:“可以,但李工要做你的项目副手,负责协调和风险控制。”

  赵伟挑眉,看了看李蕊,意外地点头:“成交。”

  接下来的三周,李蕊亲眼见证了什么是“突破常规”。赵伟打破了所有部门壁垒,重组团队,砍掉冗余流程,甚至直接与业主技术人员对接,省去了层层汇报的时间。

  过程中,李蕊多次觉得赵伟的做法过于冒险,却不得不承认,如果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绝对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十一天,新版设计方案提前完成,不仅满足了业主所有新要求,还在原基础上优化了系统效率。

  汇报会上,业主代表高度赞扬了这一成果。张立军脸上难得露出满意的笑容。

  当晚,部门举行庆功宴。李蕊找到独自在露台喝酒的赵伟。

  “恭喜,你的方法确实成功了。”

  赵伟举杯示意:“也是你的成功,没有你的协调,很多跨部门合作不会那么顺利。”

  李蕊在他身边坐下:“我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领导这么容忍你了。”

  “只是容忍?”赵伟轻笑,“李蕊,你以为领导们真的喜欢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吗?他们只是用这样的人来维持日常运转。但真正推动企业前进的,是我这样的人——以及,”他看向她,“可能还有你这样的人。”

  “我?”

  “你知道张总为什么坚持让你做我的副手吗?”赵伟抿了一口酒,“不是为了监督我,而是为了让你学习如何打破规则创造价值。”

  李蕊愣住,回想起这一个月来张立军偶尔过问项目时的神情——他不是不关心流程,而是更关注结果;不是不重视规则,而是更看重价值。

  “在设计院,听话的人让领导安心,勤恳的人让领导省心。”赵伟总结道,“但真正让领导觉得‘值钱’的,是能解决关键问题、创造核心价值的人。而要创造这种价值,往往需要打破常规。”

  一个月后,李蕊接到新任务——负责西北地区一个全新的海上风电项目。这一次,她没有先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而是直接去寻找部门里两个有名的“刺头”工程师。

  坐在去往项目现场的飞机上,她打开笔记本,首页写着一行字:

  “听话的人被信任,勤恳的人被看重,唯有‘值钱’的人能够打破规则。”

  合上笔记本,她望向舷窗外翻滚的云层,心中已有了全新的计划。
  http://www.hlys.cc/46415/1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