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瓣落江南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顾星晚推开双面江南艺术中心工作室的木门时,暮色正顺着雕花窗棂漫进来,在青砖地面上织出细碎的金纹。她指尖捏着那片牡丹花瓣,花瓣边缘还沾着江南午后的潮气,粉白的瓣面上一道浅紫纹路,像被谁用墨笔轻轻扫过。

  工作室靠窗的位置摆着只粗陶盆,里面种着株刚抽芽的兰草,是上个月她从城郊花农手里买来的。当时觉得这草的韧劲和这老建筑很像,便随手摆在了画案旁,每日浇些清水,倒也慢慢舒展了新叶。顾星晚走过去,将花瓣轻轻放在兰草旁的陶盆边缘,指尖碰到陶土时,还能感觉到白日阳光留下的余温。

  她靠在窗边的藤椅上,目光落在花瓣上,忽然想起下午在平江路遇到的那位卖花老人。老人守着一篮牡丹,花白的头发用蓝布帕子裹着,见她驻足,便递过这朵刚落的花瓣,说“姑娘看着像懂花的,这瓣子留着吧,比整朵花更经瞧”。当时她只觉得老人的话有意思,此刻再看,倒真觉得这孤零零的花瓣比盛开时多了些味道——没有了盛放的张扬,反倒把那点粉白的柔、紫纹的细,都藏进了纹路里,像幅没画完的工笔画。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艺术中心的老钟在走廊尽头敲了七下,声音慢悠悠地飘进来,和远处巷子里卖馄饨的梆子声混在一起。顾星晚起身点亮桌角的台灯,暖黄的光裹住陶盆,也把牡丹花瓣照得透亮,能看见瓣子里细细的脉络,像极了她昨天在古籍馆里看到的宋代《营造法式》里的木构图纸,弯弯曲曲都藏着巧劲。

  她从画案下抽出一张生宣,裁成半尺见方的小纸,又磨了碟淡墨。本来今天是想画双面江南的飞檐,可笔尖落在纸上时,却不由自主地朝着那片花瓣去了。先勾瓣边,用的是极细的狼毫,顺着花瓣自然的弧度走,不刻意求圆,也不勉强找尖,就像跟着江南的流水走一般;再染底色,调了点赭石兑藤黄,浅浅地铺在瓣根,让那点粉白里多些暖意;最后是那道紫纹,换了支兼毫笔,蘸了极淡的花青,笔尖轻轻蹭过纸面,让颜色慢慢晕开,像雾在宣纸上散开来的样子。

  画到一半时,门被轻轻敲了两下,是艺术中心的管理员陈叔,手里端着碗热汤面。“晚丫头,看你灯亮着,估摸着还没吃饭。”陈叔把面放在画案上,瞥见陶盆边的花瓣,笑了笑,“这牡丹瓣子是平江路王阿婆那儿的吧?她的花养得最有性子,落瓣都比别家的好看。”顾星晚停下笔,接过筷子,“陈叔怎么知道?”“前几天路过看见她摆摊,她还说等着哪个懂行的人来拿这落瓣呢。”陈叔说着,指了指她的画,“这瓣子画得有意思,比真的还多些嚼头。”

  陈叔走后,面的热气裹着葱花的香飘过来,顾星晚却没急着吃,又坐回藤椅上看那片花瓣。月光这时也爬进了窗,落在花瓣上,和台灯的光混在一起,让瓣子的颜色又变了些——粉白里多了层淡淡的银,紫纹也深了点,像浸了水的丝绒。她忽然想起刚到双面江南时的样子,那时工作室还是空荡荡的,墙皮有些剥落,地板踩上去会响,她花了半个月收拾,刷墙、补窗、摆画案,累得坐在地上时,看着窗外的老槐树,忽然觉得这里像极了外婆家的老院,有让人静下来的魔力。

  后来她常在工作室待到深夜,有时画到兴起,就把画架搬到走廊里,对着双面江南的马头墙画月光下的砖瓦。有次下雨,雨水顺着屋檐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敲出节奏,她就着雨声画了幅《雨打马头墙》,后来这幅画被选进了艺术中心的联展,有位老画家说,画里有“江南的骨头”。那时她不懂,此刻看着牡丹花瓣,倒忽然明白了——江南的骨头不是硬的,是软的,是藏在流水、花瓣、老建筑里的那点韧劲,像这瓣子,落了也不蔫,还能在灯下透出光来。

  面渐渐凉了,顾星晚才想起吃。面条是碱水面,嚼起来有筋道,汤里放了江南特有的雪菜,鲜得很。她一边吃,一边看那幅没画完的花瓣,忽然觉得这瓣子像个引子,把她这段时间在双面江南的日子都勾了出来——清晨在巷子里买的粢饭团,中午在河边听的评弹,傍晚看的夕阳落在飞檐上,还有深夜里走廊里的脚步声、雨声、钟声……这些细碎的片段,都像藏在花瓣的纹路里,等着被慢慢展开。

  吃完面,她把碗洗干净,放回厨房,再回到工作室时,月光更亮了。她拿起笔,接着画那片花瓣。这次她没再刻意勾线,而是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花瓣的层次,让瓣尖的淡和瓣根的浓自然过渡,像江南的天色,从浅蓝到深蓝,没有分明的界限。画到最后,她在花瓣旁边添了几笔兰草的新叶,用的是干笔,让叶边有些飞白,像是被风吹过的样子。

  画完时,老钟敲了十下。顾星晚把画挂在墙上,和之前画的《雨打马头墙》、《巷口晨光》摆在一起。她站在画前,看着纸上的牡丹花瓣和陶盆边的真花瓣,忽然觉得它们像一对姐妹,一个在纸上活着,一个在陶盆边活着,都带着江南的气。

  她走过去,把陶盆往窗边挪了挪,让月光能更多地落在花瓣上。然后她关了台灯,只留着窗外的月光。工作室里静下来,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叫声,还有自己的呼吸声。她靠在藤椅上,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花瓣在月光下轻轻舒展的声音,像江南的春天,正悄悄在这老建筑里发芽。

  不知过了多久,她睁开眼,天已经蒙蒙亮了。晨光从窗棂里透进来,落在牡丹花瓣上,让瓣子的颜色又变了——粉白里多了点橘色,像被朝阳染过。她起身走到陶盆边,轻轻碰了碰花瓣,还是软的,没有蔫。她忽然想,或许这瓣子会一直这样,在陶盆边陪着兰草,陪着她在双面江南的日子,像个安静的朋友,不说话,却能在每个清晨、深夜,陪着她看江南的光,听江南的声。

  她收拾好画案,把那幅花瓣画小心地收进画夹里。然后她推开木门,清晨的风带着湿气吹进来,巷子里已经有了早起的人的脚步声。她朝着巷口走去,准备买个粢饭团,再顺便去看看平江路的王阿婆,问问她还有没有这样的牡丹落瓣——她想多留几片,放在工作室里,放在画纸上,也放在心里,让这江南的软,这江南的韧,一直陪着她。

  顾星晚刚走到巷口,就看见张阿婆推着那辆漆皮有些剥落的三轮车过来,车斗里摆着竹篾编的小筐,筐里是裹着白纱布的粢饭团。阿婆看见她,隔着晨雾就笑着招手:“晚丫头,今天倒比往常早,要咸口还是甜口?”

  “咸口的,多放些脆油条。”顾星晚快步走过去,指尖触到车斗边缘,还带着点清晨的凉。阿婆熟练地掀开纱布,糯米的香气混着芝麻的暖立刻漫开来,她用竹勺舀起一团糯米,在案板上揉成圆,中间裹进脆油条、雪菜和一点点肉酱,再滚上一圈白芝麻,递过来时还冒着热气。

  顾星晚咬了一口,糯米的软、油条的脆、雪菜的鲜在嘴里混在一起,是她这段时间最熟悉的清晨味道。她和阿婆并肩站在巷口的老槐树下,看着晨光把对面的马头墙染成浅金色,阿婆忽然说:“前儿个看见你在王阿婆的花摊前站着,她的牡丹落瓣是不是给你了?”

  “您怎么知道?”顾星晚有些惊讶,阿婆却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老树皮上温柔的纹路:“咱们这巷子里的事,哪有瞒得住的?王阿婆守着那篮牡丹,就是等个懂花的人,你能收下,是那瓣子的福气。”

  正说着,巷尾传来评弹的调子,是《白蛇传》里的“断桥”选段,琵琶声脆,三弦声柔,混着晨鸟的叫声,把江南的清晨揉得软软的。顾星晚咬着粢饭团,忽然想起工作室里的牡丹花瓣,不知此刻在晨光里会是什么模样——会不会像阿婆手里的粢饭团,裹着一层暖融融的光?

  吃完粢饭团,她谢过阿婆,转身往平江路走。清晨的平江路还没热闹起来,青石板路上沾着露水,踩上去有些滑。河边的柳树垂着新绿,枝条在风里轻轻晃,把影子投在水里,像幅流动的水墨画。王阿婆的花摊就摆在石桥边,竹篮里的牡丹少了些,只剩下几朵半开的,阿婆正坐在小马扎上,用喷壶给花喷水。

  “阿婆,早啊。”顾星晚走过去,王阿婆抬头看见她,眼睛亮了亮:“姑娘来啦,是来看那落瓣的?”她一边说,一边从竹篮底下摸出个牛皮纸信封,递给顾星晚:“昨儿个收摊时又落了几片,想着你或许
  http://www.hlys.cc/46601/5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