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红尘观棋者 >第114章 怒江问道与根脉待续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4章 怒江问道与根脉待续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怒江像一条碧绿的丝带,缠绕在群山之间。车窗外,悬崖峭壁林立,偶尔能看到零星的村落,屋顶覆盖着茅草,炊烟在山谷间缓缓飘散,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静谧。

  丁元英靠在车窗上,目光平静地掠过沿途的风景。韩楚风握着方向盘,语气里带着感慨:“这地方是真偏,也难怪年轻人都想往外走。我们提前调研过,怒江州的银饰手艺有上千年历史,可现在能完整掌握核心技艺的老艺人,只剩不到十个,最年轻的也快六十了……。”

  “不是偏…,是‘根’还在,‘魂’快散了。”丁元英轻声说道,“年轻人外流,表面是因为穷,本质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觉得守着老手艺赚不到钱,不如出去打工来得实在。这和当年王庙村的困境,是同一个道理……。”

  肖亚文坐在副驾驶,翻看着调研资料:“还有更棘手的。有外地资本早就盯上了这里的银饰产业,想低价收购老艺人的手艺配方,然后用机器批量生产,贴上‘非遗’标签赚钱。有几个老艺人没顶住诱惑,已经把祖传的模具卖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更没人愿意学手艺了……。”

  丁元英眼底闪过一丝冷意:“资本的贪婪,从来不分地域。他们要的不是文化传承,是利益最大化。用机器替代手工,用低价收割手艺,最后只会让真正的非遗,彻底沦为资本的赚钱工具。这比网贷的危害更隐蔽,也更长久——网贷毁的是个人,这种掠夺,毁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

  中午时分,越野车抵达怒江州的麻栗村。村口,那位来古城求助的白发老人早已带着几位老艺人等候,他们穿着深蓝色的怒族服饰,腰间挂着银饰,看到车队,立刻迎了上来。

  “丁先生、韩先生,一路辛苦……!”老人握住丁元英的手,掌心粗糙坚硬,布满了常年敲打银料的厚茧,“快进村坐坐,我让老婆子杀了鸡,炖了腊肉,尝尝我们山里的味道……。”

  村子不大,房屋依山而建,大多是木质结构。走进老人的家,院子里摆着一口大铁锅,旁边堆着一堆银料和工具,角落里,一个年轻人正低头玩着手机,对来客视而不见。

  “这是我孙子阿木……,”老人叹了口气,“以前还愿意跟着我学打银,后来听人说出去打工能赚大钱,就再也不肯碰这些了,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还总说我守着老古董没用……。”

  阿木抬起头,瞥了丁元英等人一眼,语气带着不屑:“本来就是没用啊!打一个银镯子要花好几天,才卖几百块钱,我在城里打工,一个月能赚好几千,何必在这里浪费时间……?”

  丁元英没有反驳,只是走到院子里的工具旁,拿起一块银料,掂量了一下:“这银料纯度很高,是怒江本地的矿银吧……?”

  老人眼睛一亮:“丁先生懂行!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矿脉,银质软、色泽亮,打出来的银饰,戴一辈子都不会变色。可惜啊,现在没人愿意费力气学这手艺,这矿银,也快没人会用了……。”

  当晚,几位老艺人围坐在火塘边,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红彤彤的。丁元英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缓缓开口:“老人家~,你们觉得,手艺传不下去,问题到底出在哪……?”

  一位满脸皱纹的老艺人叹了口气:“还能出在哪?没钱呗!年轻人学手艺,得学个三五年才能出师,这期间赚不到钱,谁愿意干?我们也想教,可总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学吧……?”

  “不是没钱,是没找到‘以艺养艺’的道。”丁元英摇摇头,“当年王庙村的村民,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人懂音箱技术,可他们最后靠着手艺赚了钱,靠的不是别人施舍,是‘实事求是’——不贪大、不贪快,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让手艺本身产生价值……。”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你们的银饰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不是不值钱,是没找到合适的渠道,没让市场看到它的价值。资本想用水机器替代手工,我们偏要让手工成为稀缺;他们想低价收割,我们偏要让手艺卖出应有的价格。这才是守住根脉的道……。”

  老人皱起眉头:“可我们不懂市场,也没人脉,怎么让手艺卖出高价……?”

  “你们懂手艺,这就够了……。”丁元英的目光扫过在场的老艺人,“正天集团会帮你们搭建销售渠道,把银饰卖到全国甚至国外;小额信贷公司会给你们提供低息贷款,用来购买银料、改良工具;‘正心’基金会会设立手艺传承基金,给学手艺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但有一个条件——所有银饰必须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要刻上制作人的名字,实行‘现金结算’,让你们亲眼看到手艺带来的回报……。”

  阿木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插嘴:“就算能卖出高价,也得有人买啊!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时尚的东西,谁还会买这些老古董?”

  丁元英看向他,语气平静却有力:“老古董不是落后,是经典。当年格律诗的音箱,用的是最简单的材料,却凭着过硬的音质,赢得了市场。你们的银饰,能传承上千年,自然有它的魅力。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让银饰既有人文底蕴,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他转头对肖亚文说:“联系国内顶尖的设计院校,让学生来这里采风,和老艺人合作,设计新的银饰款式。记住,设计是为了让手艺更好地传承,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丢掉本质……。”

  火塘里的火苗越烧越旺,老艺人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阿木低下头,若有所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银饰——那是爷爷在他小时候给他打的,戴了十几年,依旧光亮如新。

  丁元英看着这一幕,眼底无波。他知道,怒江之行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手艺断层、年轻人外流、资本觊觎,每一个问题都不是轻易能解决的。但他更相信,只要守住“以艺养艺、自强自救”的道,只要老艺人们愿意传,年轻人愿意学,这千年的手艺根脉,就一定能延续下去。

  深夜,山谷里一片寂静,只有火塘里的柴火还在噼啪作响。丁元英站在院子里,看着漫天繁星,想起了小丹。他知道,这场跨越山河的手艺振兴之旅,比之前的任何一场棋局都更漫长、更艰难。但这也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真正意义——不仅要拯救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更要守护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

  怒江问道,根脉待续,一场关乎手艺传承、文化振兴的新棋局,在群山之间悄然铺开,而那位红尘观棋者,早已落子无声,静待花开……
  http://www.hlys.cc/46630/1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