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资源普查,开拓时代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潜移默化中,一种舆论正在形成:

  旧的体制已经腐朽,是帝国前进的绊脚石。

  而西厄庇斯执政官,则是那个能够打破桎梏、带领帝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天选之人”。

  对他的个人形象崇拜,与对帝国未来的期望,被巧妙地捆绑在一起。

  帕科尔萨在总参谋部收到了这些宣传材料的副本,他的机械义眼扫过那些充满煽动性的字眼,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明白,这既是西厄庇斯巩固权力的必要手段,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本人及其军事改革路线的肯定与利用。

  他将文件归档,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对新防区部署和“巨像计划”后续安排的推演中。对于执政官的政治运作,他选择保持沉默。

  西厄庇斯站在办公室的观测窗前,看着下方帝国首都的万家灯火。

  宣传攻势已经发动,行政命令也已下达。

  他能够感觉到,那股因和谈失利而可能涌动的暗流,正在被强行引导、压制,并转化为对他个人权威的进一步巩固。

  “和平?”

  他低声自语,四只眼睛在城市的霓虹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罢了。而这场战争……帝国绝不能输。”

  他转身,目光再次落在那幅巨大的星图上。

  帝国的疆域广阔,未开发的灰色星系如同等待采摘的果实。

  内部的障碍正在被清扫,资源正在被盘点,新的殖民舰队即将起航……

  暂时的挫折,绝不会阻挡伊斯尼凯前进的脚步。

  在他的领导下,帝国将变得更加强大,更加集权,也更加……高效。

  ……

  三个月的时间在帝国高效的行政机器全速运转下转瞬即逝。

  当第一批共计十二艘崭新庞大的“开拓”级殖民船在伊斯尼凯亚星港整齐列队,如同等待检阅的钢铁巨鲸时,西厄庇斯立刻以最高调的姿态宣布启动“大开拓”运动。

  他没有等待,也无需等待。

  在万众瞩目和铺天盖地的宣传中,殖民船队承载起首批数十万名经过严格筛选、充满野心的帝国公民,以及海量的预制模块化基地设施。

  他们的目标,是实控区内最新探明、环境最优越的两颗宜居星球。

  航道上,帝国的旗帜在全息投影中猎猎作响,象征着帝国意志向着未知疆域的坚定延伸。

  ……

  接下来的五年,是帝国疆域被彻底梳理和认知的五年。

  西厄庇斯动用了前所未有的探测力量,包括数以万计的新型深空探测器和依托生物神经网络进行超远程协同分析的科学舰队。

  对伊斯尼凯实控线内的全部2198个恒星系统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标准化的彻底普查!

  而当最终的数据报告呈递到西厄庇斯的案头时,即使是他也为之动容。

  数据显示,在这片广袤的星域中,共计有1766个星系内稳定地运行着气态巨行星。

  它们如同沉默的能源宝库,其丰富的氢氦资源是宇宙航行不可或缺的血液。

  而更引人注目的则是那798个拥有岩质行星的星系。

  经过环境模拟和实地探测仪的精准分析:

  其中有25颗星球的自然环境堪称完美,几乎无需任何改造就能让伊斯尼凯人直接生存,呼吸着与母星别无二致的湿润空气。

  另有63颗星球虽然存在诸如大气成分偏差、温度极端或重力异常等问题。

  但凭借着成熟的呼吸义体技术和初步的气候改造工程,也具备了殖民开发的巨大潜力。

  最令人意外的是,探测行动还新发现了六个尚处于前星际时代、未能踏出本星系的土着文明。

  它们如同散落在帝国疆域内的珍珠,其存在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未知的机遇与风险。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家底”,西厄庇斯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力和战略眼光。

  对于那25颗天赐的宜居星球中没有任何原住民的23颗,他毫不犹豫地推行了最高强度的殖民政策。

  帝国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描绘着新世界的富饶与机遇,许诺最早前往的殖民者将获得广阔的土地所有权,并辅以帝国财政的高额补贴和税收减免。

  成千上万的伊斯尼凯家庭和个人,在财富与梦想的驱动下,登上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船。

  他们如同奔向应许之地的洪流,迅速在这二十三个新世界上扎根,建立起一个个带有鲜明帝国印记的殖民城市和农业基地。

  而那六个存在前星际文明的星球则采取了更为审慎和精细化的策略。

  其中三个星球,两个是茂密的雨林世界,一个是广袤的森林星球,其环境恰好适合伊斯尼凯人生存。

  另外两个则是低氧环境,一个是覆盖着苔原和雪原的冰冻世界,另一个是波涛汹涌的海洋星球,殖民者需要依赖呼吸义体才能活动。

  最后一个则是极度干燥的沙漠星球,完全不适合伊斯尼凯人直接生存。

  对于这些拥有原住民的星球,伊斯尼凯帝国一改以往武力征服、直接殖民的强硬姿态,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怀柔。

  帝国派遣了外交使团和“技术援助”小组,通过展示先进的科技和提供有限的医疗、农业支持,迅速与当地较为原始的政权建立了联系。

  他们以“保护者”和“引导者”自居,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但表面友好的条约,将这些文明纳入了帝国的附属国体系。

  通过间接统治和资源掠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直接管理成本和平息可能反抗的代价。

  至于探测到的剩下那七百多颗不具备直接殖民价值、但富含矿产资源的岩质行星,帝国新修订的《外星资源价值评估标准》发挥了关键作用。

  经过严苛的综合评分,其中价值最高的46个星球被列为第一批工业开发目标。

  庞大的自动化采矿设施、轨道精炼厂和重工业平台开始在这些星球上建立。

  它们日夜不停地抽取着地壳中埋藏的财富,将稀有金属、零素晶体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往帝国的工业心脏。

  而那些数量庞大的气态行星也未被忽视。

  开发成本较低的个体被迅速改造成了巨型的聚变燃料采集和补给站,如同海洋中的加油站,确保了帝国星际航线的畅通无阻。

  即便是那些暂时还未纳入具体开发计划的星系,帝国也象征性地投放了自动哨站和主权信标,那闪烁的帝国鹰徽无声地宣示着,这片星空,已有主人。
  http://www.hlys.cc/46652/1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