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归航新程,暗榫玄机
推荐阅读: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叶辰夏若雪
直播算命太准,国家请我出山
我行走江湖那些年
我的谍战岁月
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
美利坚名利双收
四合院,别惹我
出狱当天,捡了个绝色美女当老婆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江城机场的到达口挤满了人,“欢迎匠魂团队载誉归来”的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周教授带着非遗协会的人举着花束,身后跟着一群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连市文旅局的局长都亲自来了:“流浪同志,你们在巴黎的表现,让江城非遗在国际上露了大脸!”秦峰刚把装着青铜尊的箱子搬下车,就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秦经理,请问与欧洲非遗商会的十万订单,会给江城带来哪些影响?”“流浪老师,卢浮宫的修复项目具体是什么内容?”流浪笑着接过话筒:“这些成果属于所有非遗匠人,我们接下来会把重心放在研学基地和卢浮宫修复上,让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
回到老街时,非遗基地早已张灯结彩。街坊们端着刚出锅的热干面和米酒,往大家手里塞:“流浪,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你拿奖了!”“王伯,你可是咱们老街的骄傲!”王伯捧着碗热干面,眼眶湿润:“还是家乡的味道最踏实。”
刚安顿下来,苏清瑶就收到了卢浮宫寄来的快递——里面是一套清代中式衣柜的修复资料,附带的照片显示,衣柜门的榫卯结构已经断裂,最关键的“暗榫”部件遗失大半。“卢浮宫的研究员说,这是当年圆明园流失的文物,他们尝试修复了三次都没成功,因为这种‘鸳鸯暗榫’的结构,欧洲没有相关记载。”苏清瑶指着资料上的示意图,“暗榫藏在木纹里,肉眼根本看不到接口。”
王伯接过资料,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突然拍了下桌子:“这是‘苏式榫卯’里的绝活儿!我师父当年修过一件类似的衣柜,说这种暗榫要‘顺纹开槽,逆纹藏榫’,接口处的木纹要严丝合缝,就像鸳鸯的翅膀一样贴合。”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块旧木料,“我给你们演示一下,你们就明白了。”
“叮!触发主线任务‘修复圆明园流失衣柜’,任务要求:破解鸳鸯暗榫结构,完成修复方案设计。任务奖励:匠心值 1500,解锁‘苏式榫卯修复’技艺,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修复专项资质’。”系统提示音响起,流浪的脑海里浮现出暗榫的三维结构图,连木纹的走向和开槽的角度都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秦峰负责的研学基地迎来了首批“小小传承人”——三十个来自江城中小学的孩子,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格外显眼,他总是独自蹲在角落画榫卯结构图,不爱说话。“这孩子叫林墨,父母是文物修复师,去年在工地意外去世了,他就变得很内向。”带队老师低声对流浪说,“听说他从小就跟着父母看榫卯,对这些特别感兴趣。”
流浪走到林墨身边,发现他画的结构图竟然和卢浮宫衣柜的暗榫有几分相似。“你知道这种榫卯吗?”流浪轻声问。林墨抬起头,眼睛亮了一下:“爸爸教过我,说这是‘藏在木头里的密码’。”他指着图纸上的一处标记,“这里应该有个小凹槽,用来卡紧暗榫。”
流浪心里一动,立刻把林墨带到工作室,让他看王伯演示的榫卯样品。林墨伸手摸了摸样品的接口处,突然说:“不对,凹槽应该再深一点,而且要顺着木纹的方向,这样才能藏住榫头。”王伯闻言一愣,按照他说的调整开槽深度,果然,暗榫安装后,木纹完美衔接,看不出丝毫痕迹。“这孩子是个天才!”王伯激动地说。
修复方案的攻坚阶段,林墨成了“小顾问”。他总能从孩子的视角提出新想法,比如用放大镜观察木纹时,他发现衣柜门板的木纹有一处细微的弯曲,正是暗榫的隐藏位置。“爸爸说,木纹不会骗人,有榫卯的地方,木纹会‘绕着走’。”林墨指着照片说,“这里的木纹弯了一下,暗榫肯定就在这里。”
流浪按照林墨的提示,结合系统解锁的“苏式榫卯修复”技艺,很快画出了完整的暗榫修复图。他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微缩模型,将暗榫安装进去后,模型衣柜门开合自如,接口处的木纹完全吻合。“太完美了!”苏清瑶拿着模型拍照,发给卢浮宫的研究员,“他们肯定想不到,我们的修复团队里还有个小专家。”
“叮!完成修复方案设计,任务进度50%,奖励匠心值 800,解锁‘文物修复研学课程’模板。”系统提示音刚落,秦峰就跑进来:“浪哥,研学基地的报名系统崩了!好多家长看到林墨的故事,都想给孩子报名,现在排队的已经有三百多人了!”
当天下午,陈坤从巴黎发来视频连线,屏幕里是巴黎华人非遗传承中心的热闹场景:“流浪,我们的‘中西合璧’榫卯饰品上线一周就卖断货了,欧洲的学校还来联系我们合作非遗课程。”他举着一个刻有“匠”字的钥匙扣,“这是按你教的方法做的,每个都刻了咱们的匠印。”
视频里,一个金发小女孩举着钥匙扣用中文喊:“我要当非遗传承人!”引得大家都笑了。陈坤又说:“卢浮宫的朋友告诉我,你们的修复方案通过初审了,他们邀请你们下个月去巴黎现场修复,还会搞全球直播。”
研学课程的结课仪式上,林墨亲手做了一个小凳子,上面刻着三个小小的“匠”字——一个是他自己的,一个是纪念父母的,还有一个是送给流浪的。“流浪老师,我以后能常来基地吗?我想跟着你们学修复,把爸爸的手艺传下去。”
流浪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当然可以,这里永远是你的家。”他接过小凳子,发现三个“匠”字的刻痕虽然稚嫩,却格外有力。王伯笑着说:“这就是薪火相传啊,咱们的手艺,有接班人了。”
当晚,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文件下来了,正式授予匠魂工作室“文物修复专项资质”,还提供了二十万修复经费。周教授打来电话:“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决定,把你们的修复过程纳入‘非遗海外回归计划’,让全球华人都能看到文物回家的过程。”
工作室的灯光再次亮到深夜,流浪和王伯在完善修复工具清单,苏清瑶在整理巴黎的行程,秦峰在直播里预告“全球直播修复”的消息,林墨则坐在一旁,认真地给修复图纸做标注。窗外的老街静悄悄的,只有工作室的灯光,像一颗温暖的火种,照亮了传承的路。
流浪看着眼前的一切,手里握着林墨做的小凳子,突然想起在巴黎看到的夕阳。他知道,下个月的巴黎之行,不仅是修复一件文物,更是让流失海外的非遗技艺,真正回家。而身边这些年轻的面孔,就是非遗未来的希望。
睡前,流浪收到了林墨发来的短信,只有一句话:“爸爸说,匠魂就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我也要这样。”流浪笑着回复:“我们一起。”月光洒在桌上的修复图纸上,鸳鸯暗榫的线条在灯光下,像一双即将展翅的翅膀。
http://www.hlys.cc/46697/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