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凯旋暗影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快穿:在古早狗血文里兴风作浪
顾靖泽白今夏
都市无敌战神
龙王医婿全文免费阅读
下堂王妃要休夫
南知意帝释景全文免费阅读
吞天仙根
恐怖仙缘
冰河末世我囤积了百亿物资张奕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燕王赵珩的苏醒,如同给西征大军注入了最后的强心剂。尽管身体依旧虚弱,但他以惊人的意志力迅速接手了军政要务。玉门关的顺利接管,标志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已被彻底打通,北戎势力被基本肃清,残余部分或西逃,或遁入茫茫戈壁瀚海,难成气候。赵珩以雷霆手段整顿关防,重新部署兵力,将投降的守军打散编入各营,并派出使者,持王旗和缴获的北戎信物,前往河西各州县招抚。失去了玉门关屏障和北戎主力的支持,仍在观望或负隅顽抗的零星据点,闻风丧胆,纷纷开城归降。酒泉、敦煌等重镇,几乎兵不血刃,便重新插上了大宋的旗帜。
至此,沦陷数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大部光复。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飞向汴京。西征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辉煌的胜利。
大军在玉门关内外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庆功仪式,犒赏三军,祭奠英灵。无数将士热泪盈眶,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洗刷了陇右兵败的耻辱,重新为大宋夺回了这片战略要地。
然而,作为最高统帅的赵珩和居功至伟的林惊雪,脸上却并无多少喜色。胜利的荣光之下,是那铁箱中密信所带来的、沉重如山的压力。
庆功宴的喧嚣散去后,玉门关镇守使府邸(原王锴官署)一间防卫森严的密室内,赵珩、林惊雪以及极少数核心将领再次聚首。
赵珩的脸色在烛光下依旧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却锐利如鹰。他环视众人,声音低沉而清晰:“河西虽定,然隐患未除。‘金蝉’未绝,其背后主谋仍高踞庙堂。我等携此惊天密信返京,诸位可知意味着什么?”
众将神色凛然,他们或多或少都知晓了一些内情,深知此事关乎国本,凶险异常。
“殿下,”一位老将沉声道,“证据确凿,自当禀明圣上,铲除国蠹,以正朝纲!”
“铲除?”赵珩微微摇头,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若如此简单,他们也不敢如此肆无忌惮。这些密信,是利器,也是催命符。一旦处置不当,非但无法铲除奸佞,反而可能打草惊蛇,逼得他们狗急跳墙,甚至……反咬一口,污蔑我等构陷储君、权臣!”
他拿起一封密信副本(原件已严密保管):“你们看,信中言语隐晦,多用代号,虽指向明确,却缺乏直接指认那二人的铁证。那名册上的人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无万全准备,贸然抛出,必引朝野大乱,予外敌可乘之机!”
林惊雪接口道:“殿下所言极是。如今敌暗我明,他们在朝中经营日久,党羽众多。我们远在边关,消息传递不便,若他们抢先发难,捏造罪名,封锁消息,我们携证据返京,恐成自投罗网。”
密室内一片沉寂,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无形的、来自数千里外汴京的杀机。
“那……我们该如何是好?”沈墨忍不住问道。
赵珩与林惊雪对视一眼,显然早已商议过。
“示敌以弱,徐图后计。”赵珩缓缓道,“本王会上一道请功奏章,详述西征之功,尤其突出林将军及诸将之功绩,并言明本王伤病未愈,需在河西静养一段时日,暂缓返京。同时,请求朝廷尽快派遣能臣干吏,接手河西政务,恢复民生。”
这是以退为进!既避免了立刻返京陷入被动,又以请功和请求派员的名义,试探朝廷反应,尤其是东宫和萧党的态度。
“那周瑾……”有人问道。
“他是一步废棋,也是一个人证。”林惊雪冷然道,“继续严密关押,若能撬开他的嘴,或许能得到更多指向东宫的直接证据。若不能,留着他,关键时刻,或可用来搅动浑水。”
计议已定,众人分头行动。赵珩的请功和暂缓返京的奏章,以及第一份经过斟酌、隐去核心机密的战报,由可靠的亲信以不同渠道,快马加鞭送往京师。
与此同时,对河西地区的战后安抚与重建工作迅速展开。林惊雪协助赵珩,整顿军纪,清剿残匪,恢复商贸,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和提拔一些在战斗中表现忠诚、能力出众的中下层军官,尤其是那些与汴京各方势力瓜葛较少的边军旧部,悄然积蓄着力量。
沈墨则带领“惊凰营”,配合“谛听”的人员,对河西境内可能残留的“金蝉”势力进行最后的清剿,并试图寻找“鹞鹰”、“玄蝉”等人的踪迹,但收效甚微。这些核心人物仿佛人间蒸发,显然早已制定了周密的撤退计划。
被囚禁的周瑾,起初还不断叫嚣,但随着时间推移,发现外界毫无反应,自己彻底成了弃子,渐渐变得沉默而绝望。审讯人员尝试了各种方法,但他似乎真的对最核心的阴谋知之有限,无法提供更有价值的证词。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但赵珩和林惊雪心中的弦却越绷越紧。他们在等待,等待汴京的反应,等待那必然到来的风暴。
一个月后,来自汴京的第一波反应,终于抵达了玉门关。
皇帝的嘉奖敕书率先而至,对西征大捷不吝溢美之词,对赵珩、林惊雪及有功将士大加封赏。赵珩晋封为“雍王”,开府仪同三司,林惊雪晋爵“靖国公”,加食邑,沈墨等将领也各有升迁。敕书中同意赵珩暂留河西养伤,并承诺尽快选派官员赴任。
然而,紧随其后的,是宰相萧景玄以中书门下名义发出的公函。公函在肯定战功的同时,语气却颇为微妙,着重强调了“将士用命”、“陛下洪福”,对赵珩和林惊雪的个人作用轻描淡写。更引人注意的是,公函中提出,为“尽快稳定河西,体恤雍王伤病”,将由朝廷直接委派河西节度使及主要州府官员,并“建议”雍王殿下可将部分军务,暂交新任节度使“协理”。
这分明是要夺赵珩的权,至少是分割他的兵权!而新任节度使的人选,用脚指头想都知道,必然是萧景玄或太子的人。
几乎在同一时间,通过秋月掌握的民间渠道和“谛听”的秘密情报网,一些来自汴京的流言也开始在河西悄然传播。流言称,林惊雪在军中“跋扈专权”、“功高震主”,甚至与燕王(雍王)关系“暧昧”,有“牝鸡司晨”之嫌……
明枪与暗箭,同时袭来!
“他们果然坐不住了。”赵珩看着那封公函,冷笑连连,“想夺兵权,还想坏了惊雪的名声。”
林惊雪神色平静,眼中却寒芒闪烁:“殿下,看来我们的‘示弱’,他们并未当真,反而觉得我们好欺。新任节度使到来之日,恐怕就是图穷匕见之时。”
她望向东方,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看到了那座繁华而危险的帝都。
“我们不能再等了。”赵珩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必须尽快返京!但在回去之前,有些安排,必须要做。有些‘礼物’,也要给他们准备好!”
凯旋的荣耀之下,暗战已然升级。返回汴京的路,注定不会平坦。而他们精心准备的那些“礼物”,又将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http://www.hlys.cc/47073/3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