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古经新解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在重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昭阳将“上善若水”的东方哲思与佛法“柔软心”的修行体证相互映照,于一次分享中阐发其相通的内核,为同修们打开了理解智慧的崭新维度。

  李女士那条简短却分量十足的信息,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昭阳心中漾开层层涟漪。那份“指引”得以成功的喜悦是浅层的,更深层的,是一种对智慧本身更加炽热的好奇与探寻。她意识到,能照亮他人的,绝非个人的小聪明,而是那超越个体、亘古常新的智慧之源。

  一个雨声淅沥的午后,她无法去田埂漫步,便从书架的角落里,取出一本纸张已然泛黄、边缘微卷的旧书——《道德经》。这是她大学时囫囵吞枣读过的,那时只觉得玄奥,与自己紧迫的现实相距甚远。如今,带着近一年来的修行体悟再次翻开,心境已截然不同。

  她随意翻动着,目光停留在了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她轻声念诵着。窗外雨丝绵密,敲打着屋檐与树叶,发出细碎而持续的声响,仿佛为这古老的经文做着天然的注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她反复咀嚼着这句话。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佛法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柔软心”。

  清心师姐说过:“刚强的自我,是痛苦的根源。心要学着像水一样柔软,能入方则方,入圆则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她想起自己面对舅妈嘲讽时,那最初如烈火般腾起的刚强怒气,如何在她“只是看着”的柔软观照下,渐渐失去力量,化为无形。想起在春耕的泥泞中,她那僵硬的身体如何在与泥土、秧苗的磨合中,慢慢学会放松与顺应。想起共修时,那份无声的关怀如何如温水般,悄然浸润她病中的脆弱。

  水,不争,并非无力,而是拥有一种至柔至刚的力量。它能穿透最坚硬的石头(滴水穿石),能承载最巨大的舟楫(海纳百川),能洗净一切污浊(涤荡尘埃)。它永远流向低处,安住于众人不愿停留的卑下之处,却因此成就了它的浩瀚与不可或缺。

  这,不正是对“柔软心”最绝妙的譬喻吗?

  一颗真正的柔软心,并非怯懦或妥协,而是拥有无限的包容、无尽的韧性,以及随顺因缘却不改其本的智慧。它不抗拒,不固执,能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能安住于任何境遇而不被损伤。

  两种来自不同文化源头、跨越时空的智慧,在此刻她的心中,碰撞、交融,发出清脆的鸣响,如同雨水滴落在青石板上。她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

  几天后,寺里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读书分享会。轮到昭阳时,她并没有准备高深的佛理,而是带着那本旧《道德经》,走到了众人面前。

  小小的讲堂里,坐着十几位同修,有清心师姐,有几位熟悉的居士,还有一两位新面孔。目光都温和地聚焦在她身上。

  昭阳的心,起初有些微的紧张,但当她开口,声音是平稳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点最近读书的体会,是关于……水。”

  她拿起那本旧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我们修行,也常听师父、师姐们强调,要修一颗‘柔软心’。”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听众,看到有人露出好奇的神色。

  “我以前总觉得,‘柔软’听起来有点弱,不如‘坚强’、‘刚毅’来得有力量。而‘水’,好像总是处于被动,随波逐流。”

  她的话引起了轻微的共鸣,有人微微点头。

  “但这次重读,结合我们平时的修行,我好像有了一点不同的理解。”

  她的声音渐渐充满了一种发现的热情:

  “大家看,水,它真的弱吗?它能穿石,能载舟,能移山倒海。它的力量,藏在它的柔软、它的顺应、它的不争里。”

  “它永远往低处流,甘愿处在大家都不
  http://www.hlys.cc/47093/1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