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第180章 ?《璇玑图》问世? (??3(???c)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80章 ?《璇玑图》问世? (??3(???c)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那是个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柳树叶洒在水面,突然一阵飞鸟惊起,紧接着“嗖”的一声箭响,一只白鹭直直落下。

  苏蕙抬头望去,只见柳树下站着个少年,一身青色劲装,腰间挂着宝剑,手里握着长弓,脸上带着几分英气。

  更让她惊讶的是,少年脚边还放着几卷书,竟是《左传》和《楚辞》。

  “既能弯弓射飞鸟,也能灯下读春秋”,苏蕙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这才是她想找的人。

  旁人告诉她,这是将军窦真的孙子窦滔。

  苏蕙早听过这个名字,据说他12岁就能和父亲讨论兵法,15岁随祖父出征,在战场上救过副将的命。

  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模样。

  窦滔也注意到了岸边的苏蕙,见她眉如远山、目含秋水,手里还拿着一卷诗稿,顿时看呆了,手里的弓都差点掉在地上。

  一来二去,两人熟了起来。

  窦滔佩服苏蕙的才情,说她“笔下有风骨,不输男儿”;

  苏蕙欣赏窦滔的磊落,笑他“上马能击贼,下马能赋诗”。

  他们一起在月下论诗,苏蕙出上联“松间明月照”,窦滔对下联“石上清泉流”;

  窦滔写了首边塞诗,苏蕙就用他的韵脚和一首闺怨,字里行间全是俏皮。

  公元374年,这对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婚礼那天,窦滔骑着高头大马,把苏蕙娶回了家。

  婚后的日子,简直甜得像浸了蜜。

  窦滔那时还没正式做官,每天陪着苏蕙读书作画。

  有一次,苏蕙写了句“莲开并蒂影成双”,窦滔看了,提笔在后面加了句“月照同心人共眠”,写完还故意把纸递到苏蕙面前,逗得她脸红到了耳根。

  为了让写诗更有乐趣,苏蕙开始琢磨“回文”的玩法。

  她发现有些句子倒过来念,意思竟能呼应,还别有韵味。

  比如她写“春去花还在”,倒过来成“在还花去春”,虽然简单,却像两个人在对话。

  窦滔觉得新奇,也跟着试:

  “风过柳梢头”,倒过来“头梢柳过风”,两人看着彼此的句子,笑得前仰后合。

  谁也没想到,这闺房里的小游戏,后来竟成了苏蕙挽回婚姻的“秘密武器”。

  没过多久,窦滔因才华被前秦君主苻坚赏识,任命为秦州刺史,成了西北重镇的“父母官”。

  苏蕙随他去了秦州,两人在任上依旧恩爱。

  窦滔处理公务累了,苏蕙就给他弹首曲子;

  苏蕙绣锦缎乏了,窦滔就给她讲战场上的趣事。

  那时的秦州城,谁不羡慕这对“神仙眷侣”?

  可谁也没想到,一场风波正在悄悄酝酿。

  三、婚姻里的暗礁:抗旨被贬与“第三者”的出现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变故来得猝不及防。

  苻坚想攻打东晋,下令让窦滔带兵出征,可窦滔觉得时机未到,上书劝苻坚三思。

  这道奏折彻底惹怒了苻坚,一道圣旨下来,窦滔被贬到流沙(今甘肃敦煌一带)。

  离别那天,苏蕙站在城门口,把亲手绣的香囊塞给窦滔:

  “此去流沙路万里,我在秦州等你归。”

  窦滔握着她的手,眼眶通红:

  “最多三年,我一定回来。”

  可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五年。

  五年里,苏蕙把秦州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除了思念,就是写诗。

  她把对窦滔的牵挂写在纸上,攒了满满一箱子。

  有时夜深人静,她就对着月亮读诗,仿佛窦滔就在身边听。

  她甚至把那些思念的句子编成回文,正着读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倒过来是“秋三如见不日一”,读着读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好不容易盼到窦滔被调回的消息,苏蕙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还绣了幅“鸳鸯戏水图”,想挂在新房里。

  可当窦滔的马车停在门口,她掀开帘子的那一刻,笑容僵住了———

  窦滔身边,跟着一个穿着华丽的女子。

  那女子叫赵阳台,是窦滔在流沙时纳的歌舞伎,据说能歌善舞,很会讨窦滔欢心。

  苏蕙只觉得天旋地转,五年的等待,等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

  她是魏晋才女,骨子里有谢道韫的刚烈,也有李清照的傲气。

  换作别的女子,或许会忍气吞声,可苏蕙偏不。

  她当着窦滔的面,让下人把赵阳台拉下去,指着鼻子骂她“不知廉耻,插足他人婚姻”。

  赵阳台却没闹,只是红着眼圈跪在窦滔面前,哭得梨花带雨:

  “夫人误会了,我只是想伺候大人和夫人,绝无他心。”

  这副柔弱的样子,反倒让窦滔觉得苏蕙太“刻薄”。

  从那以后,赵阳台就成了两人之间的刺。

  她从不和苏蕙正面冲突,却总在窦滔耳边说苏蕙的坏话:

  “夫人好像不
  http://www.hlys.cc/47097/1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