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第207章 他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具象化代表人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07章 他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具象化代表人物~*???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七玥客观总结道: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兼具“文学巨匠”与“政治实干者”双重身份的标志性人物~

  其一生在文学革新、人才培养、政治担当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客观评价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文学革新的旗手,扭转文风的先驱~

  在北宋文坛被浮华空洞的“西昆体”和晦涩怪诞的“太学体”主导时,欧阳修以“文以载道”为核心,倡导平实自然、切于实用的文风。

  他主持科举时力排众议,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以真情实感和深刻思想见长的文人,从制度层面推动文风转变,为“唐宋八大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散文《醉翁亭记》《秋声赋》等,融情于景、平易晓畅,既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髓,又突破了艰深古奥的局限,使古文成为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成熟载体,被后世尊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对中国散文发展影响深远。

  二、慧眼识珠的伯乐,文脉传承的枢纽~

  欧阳修的伟大不仅在于自身成就,更在于他对后辈人才的无私提携。

  他发现苏轼时,直言“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主动为青年才俊让路;

  对曾巩、王安石、张载等,或推荐官职,或鼓励创作,形成“一榜取尽天下才”的佳话。

  这种“不妒贤、不居功”的胸襟,让北宋中期人才辈出,形成文化繁荣的高峰,而他自身也成为连接唐代韩愈与宋代苏轼的关键纽带,使古文传统得以延续并焕发新的生机。

  三、宦海沉浮中的实干者,坚守初心的士人~

  在政治上,欧阳修始终以“致君尧舜”为理想。

  他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敢于直言弹劾权贵,写下《与高司谏书》痛斥保守派,即便因此屡遭贬谪(夷陵、滁州、扬州等地),仍坚守“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在滁州时“与民同乐”,推行宽简之政,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地方任上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展现出务实的政治能力。

  虽因刚直性格多次卷入政争,甚至遭人以谣言构陷,但他始终“志气自若”,体现了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担当。

  四、性情中的真实与矛盾,立体鲜活的文人形象~

  欧阳修并非完美的“道德符号”,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真实个体。

  他年轻时在洛阳与友人“饮酒赋诗、啸傲风月”,写下不少清丽婉约的艳词,展现出文人浪漫的一面;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流露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他的矛盾性也很突出:

  既倡导“文以载道”,又不排斥词的娱乐功能;

  既坚守原则,又懂得在复杂官场中适度妥协。

  这种真实感,让他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家”或“政治家”标签,成为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

  总体而言,欧阳修以文学革新重塑了宋代文风,以识人善任延续了文化血脉,以政治实践践行了士人理想,其贡献早已超越时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之一。

  他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了《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更在于他用一生证明:

  真正的文人,既能在笔墨间安放情怀,也能在风雨中挺起脊梁。

  看完这个视频,老祖宗们很是感慨,正想对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天幕已经开启了下一个视频介绍,原来是七玥打开了另一个视频:

  (七玥的想法是这样:既然欧阳修是受到了韩愈的影响,那不如看看唐朝的韩愈吧~)

  这次看的也是知识放映室的一个视频,是同一个博主发的:

  “一口气看完“唐朝硬核文人”韩愈的一生———

  从考场“复读生”到“古文运动教父”,他凭什么硬刚皇权、驯服藩镇?

  各位观众好呀!

  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堪称唐朝文坛“最有种的男人”———

  他是考了四次才中进士的“考场钉子户”~

  是敢骂皇帝“信佛短命”的“敢死队队长”~

  是单枪匹马闯进藩镇军营“舌战群儒”的“谈判大师”~

  更是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教父”。

  他,就是韩愈。

  本期咱们就用最唠嗑的方式,扒一扒这位“唐朝硬核文人”的一生~

  看看他是怎么从孤儿逆袭成文坛领袖,用一支笔硬刚整个时代的~

  一、:从孤儿到“复读生”——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却偏要逆天改命~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在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按说他也算“官N代”———

  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爷爷官至刺史,爸爸曾任秘书郎,可他的人生开局却惨得像“被老天爷拉黑”:

  3岁时,老爸韩仲卿去世;

  没过几年,抚养他的大哥韩会又在贬官途中病逝。

  12岁的韩愈,彻底成了孤儿,只能跟着长嫂郑氏漂泊四方。

  郑氏堪称“中国好嫂子”,哪怕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屋子里,靠变卖衣物度日,也攥着拳头对韩愈说:

  “你祖上都是读书人,咱韩家的根不能断!”

  没有钱买笔墨,她就用树枝在地上教韩愈写字;

  没有油灯,就借着月光让他背书。

  韩愈后来在《祭郑夫人文》里写道:

  “嫂尝抚我指疾曰:‘韩氏两世,唯此而已!’”———

  长嫂的这句话,成了他一辈子的精神支柱。

  19岁那年,韩愈揣着几件旧衣服,背着一捆书,揣着“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奔赴长安。

  可他没想到,唐朝的科举比现在的“考公”还卷:

  第一次考,落榜;

  第二次,落榜;

  第三次,还是落榜。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他只能靠朋友接济,住在破庙里,冬天连炭火都烧不起,冻得直哆嗦还在啃《诗经》。

  有人嘲笑他:

  “一个没背景的孤儿,还想中进士?别做梦了!”

  但韩愈偏不信邪。

  他总结前三次失败的教训:

  唐朝科举不仅看文章,还得有“行卷”(把文章送给权贵推荐),而他之前太“清高”,没找关系。

  第四次,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己写的《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送给了宰相陆贽,文章里那句“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直击要害。

  公元792年,韩愈终于以第14名的成绩考中进士———

  这一年,他25岁,比同科进士平均年龄大了整整5岁。”

  七玥:“果然,很少有人能一帆风顺的~”
  http://www.hlys.cc/47097/2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