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第419章 张嘉贞的“干练哲学”与张说的“文体两开花”~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19章 张嘉贞的“干练哲学”与张说的“文体两开花”~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张说从小就有“文学天赋”,十几岁就能写一手好诗~

  二十岁就考中了“制举”(唐朝的一种特殊科举考试,难度比普通科举大很多),成了当时最年轻的“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兼文化顾问”,专门给皇帝写文章、出谋划策。

  张说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不仅辞藻华丽,还很有思想,李隆基每次需要写重要的诏书或者碑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说。

  (っ?3??????

  有一次,李隆基想给姚崇写一篇“墓志铭”,让几个翰林学士一起写,最后看了所有人的文章,还是觉得张说写的最好,说:

  “张说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姚崇的功绩,还写出了他的品格,真是‘文如其人’啊!”

  从此,张说就成了唐朝的“文坛顶流”,很多官员都想让他给自己写文章,甚至有人愿意花重金请他写一篇碑文。

  ? ??? ?

  不过,张说可不仅仅是个“文人”,他还有“政治头脑”。

  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专权,张说虽然是翰林学士,但一直不跟他们同流合污。

  后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张说主动支持李隆基,还帮他写了很多“檄文”(用来号召大家反对韦皇后一党的文章),为李隆基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隆基登基后,特别信任张说,把他从翰林学士提拔为“中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让他参与朝政。

  (???)

  二、“文武双全”的名场面:

  既能写文章,又能带兵打仗

  o( ??? )o

  张说在中央任职期间,不仅帮李隆基处理朝政,还经常给李隆基提建议~

  比如建议李隆基“重视文化建设”,在京城建立“丽正书院”(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兼研究院”),收集天下的书籍,让学者们在这里研究学问。

  李隆基采纳了他的建议,丽正书院后来成了唐朝文化的“发源地”,培养了很多着名的学者和诗人。

  (u??u?)

  不过,让张说真正“出圈”的,还是他“带兵打仗”的经历。

  开元十年(722年),突厥的一支军队入侵唐朝的“朔方”(现在的宁夏灵武),当时的朔方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打不过突厥,李隆基就想到了张说,让他担任“朔方节度使”,带兵去抵御突厥。

  (???.???)????

  很多大臣都反对说:

  “张说就是个文人,从来没带过兵,怎么能让他去打仗呢?

  要是打输了,不仅会丢朝廷的脸,还会让突厥更嚣张!”

  李隆基却笑着说:

  “你们别小看张说,他虽然是文人,但很有谋略,肯定能打赢突厥。”

  ξ( ?>??)

  张说上任后,果然没让李隆基失望。

  他没有一上来就派兵去打突厥,而是先派人去了解突厥的情况,发现突厥军队虽然勇猛,但粮食不多,只要断了他们的粮道,他们就会不战而退。

  于是,张说就派了一支精锐部队,绕到突厥军队的后面,切断了他们的粮道。

  突厥军队没了粮食,果然慌了,很快就撤退了。

  张说趁机派兵追击,打了个大胜仗,不仅收复了被突厥占领的土地,还俘虏了很多突厥士兵。

  ╭?(  ̄ ▽ ̄)╭?

  这件事让张说成了唐朝“文武双全”的代表,大臣们再也不敢小看他了。

  李隆基特别高兴,把他提拔为“兵部尚书”,让他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张说担任兵部尚书期间,还进行了一项重要的“军事改革”———

  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

  以前的“府兵制”,就是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武器和粮食都要自己准备,很多士兵因为负担太重,都逃跑了。

  张说觉得这种制度不合理,就建议改成“募兵制”,也就是朝廷花钱招募士兵,士兵专门打仗,武器和粮食都由朝廷提供。

  李隆基采纳了他的建议,这项改革不仅提高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还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为唐朝的边防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三、“文坛领袖”的职场日常:

  爱才如命,却也有点“小脾气”~

  (^◇^)

  张说不仅自己有才华,还特别“爱才”,只要发现有才华的人,就会主动推荐他们当官。

  比如着名的诗人张九龄,就是张说推荐的。

  张九龄年轻时很有才华,但因为没有背景,一直没机会当官。

  张说发现张九龄后,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主动向李隆基推荐,说:

  “张九龄不仅诗写得好,还很有政治头脑,要是让他当官,肯定能为朝廷做贡献。”

  李隆基听了张说的建议,让张九龄当了“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科员”),后来张九龄还成了开元后期的名相。

  (  ̄▽ ̄)σ

  不过,这位“文坛领袖”也有个小“缺点”———

  有点“小脾气”,而且特别在意“排名”。

  有一次,朝廷要给大臣们排“官职高低”,张说觉得自己的功劳比很多大臣都大,应该排在前面,但负责排排名的官员却把他排在了后面。

  张说特别生气,当场就跟那个官员吵了起来,还说:

  “我为朝廷立了这么多功,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带兵打仗,都比他们强,凭什么排在后面?”

  那个官员吓得赶紧把张说的排名改到了前面,张说这才消气。

  (*?′╰╯`?)?

  还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翰林学士写了一篇文章,比张说写的还好,大臣们都称赞那个翰林学士。

  张说心里有点不服气,就找了个机会,故意在朝堂上挑那个翰林学士文章的毛病,说:

  “你的文章虽然写得好,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用词不够准确,结构不够严谨,以后还要多学习。”

  那个翰林学士知道张说在嫉妒自己,但也不敢反驳,只能点头称是。

  后来,宋璟知道了这件事,就批评张说:

  “你是文坛领袖,应该鼓励年轻人,怎么能嫉妒他们呢?”

  张说听了,觉得很惭愧,后来再也不敢嫉妒有才华的年轻人了。

  ~( ̄▽ ̄)~*

  张说当了五年宰相,不仅在文化建设和军事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推荐了很多有才华的人,为开元盛世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http://www.hlys.cc/47097/4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