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破局吕氏“袈裟”,均田制潮涌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百姓们读了《建文秘史》,才知道当年那个“贤良”的吕妃,竟是个毒妇;才知道当年的皇长孙朱雄瑛,死得那么冤;才知道建文帝不是“废物”,只是被方孝孺他们坑了,被吕氏的阴谋害了。
朱棣得知消息后,气得不行,却又没办法——这本书已经传遍了天下,再想封,也封不住了。
而且书里写的都是事实,他若是强行打压,反而会让百姓觉得他“心虚”,觉得他“篡逆”的罪名坐实了。
最后,朱棣只能默认了这本书的存在。而朱允炆(现代人),则带着这本书的手稿,一直在五台山大展拳脚:开矿山、造马蹄铁,开煤矿制作蜂窝煤造福于老百姓......
什么水泥配方、蓄水池,曲辕犁、盖大棚,养鸡鸭,做羽衣、杂交水稻、杂交麦子,数不过来,繁荣了经济,给老百姓增添了新的社会的希望——
现代人朱允炆,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心里满是欣慰——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揭开了历史的迷雾,让那些被埋没的真相,终于晒在了阳光下。
偶尔,他会想起自己穿越过来的那些日子,想起乾清宫的烛火,想起那披着“贤良”外衣的吕氏母后在冷宫里的眼神,想起朱棣坐在龙椅上的样子,心里总会生出几分感慨——
历史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那些藏在“贤良”“仁孝”背后的阴谋,那些被岁月掩盖的真相,总要有人去发现,去揭开。
应天的秋阳,总算洗去了洪灾过后的湿冷,奉天殿外的石狮子,被晒得暖融融的,连嘴角的纹路都少了几分威严。
朱允炆坐在殿中偏席,朱棣刚被近侍搀扶着退回寝殿,龙椅还留着几分余温,他却没心思顾及这些——
案头堆着各地送来的均田奏报,每一本都写满了“民心”二字,翻得他指尖发烫。
“殿下,苏州府奏报,当地工作组已清退非法田产两千三百亩,分给流民一百八十户,昨日已有五十户农户重新下田,还特意给您送来了新翻的稻种。”夏原吉捧着奏报,语气里满是振奋,
“还有扬州,前几日抗命不遵的盐商沈家,主动献田三百亩,还捐了两千石粮食,说是‘愿为新政效力’,其实是怕重蹈江南钱家的覆辙。”
朱允炆接过奏报,翻到苏州府那一页,上面还贴着一张小小的画——是农户用炭笔描的,几个人扛着曲辕犁,在田里耕作,旁边写着“谢殿下,有田种,有饭吃”。
他忍不住笑了,把画折好,放进怀里:“沈家献田?怕是看到钱万贯枭首示众,心里发慌了。
不过也好,能主动退田,总比强逼着好,传令下去,沈家献田有功,免其之前的罪责,粮食归入当地粮仓,用来赈济还没分到田的流民。”
“殿下英明!”夏原吉躬身应下,又递上另一本奏报,“只是有件事,需向殿下禀报。河南府有个叫周虎的地主,仗着是前户部尚书的远亲,不仅不肯退田。
还纠集了几十名家丁,打伤了工作组的两名官员,如今工作组被堵在县衙,进退不得。”
提到“周虎”,朱允炆脸上的笑意淡了下去,指尖轻轻敲着案几,目光沉了沉:“前户部尚书的远亲?难怪这么嚣张。
传旨,让河南锦衣卫千户带两百精锐,即刻赶赴河南府,把周虎和他的家丁都抓起来,当众审问。
他强占的田产,全部退还农户,打伤的官员,让他赔偿医药费,还要在县衙门口枷号三日,让百姓都看看,就算背后有人,抗命不遵,也一样要受罚!”
“遵旨!”夏原吉领命,刚要转身,就见殿外跑进来一个小太监,手里举着一个布包,跑得满脸通红:“殿下!殿下!江南流民送来的东西,说是给您的谢礼!”
朱允炆让小太监把布包呈上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布鞋,针脚不算精致,鞋面上还绣着一颗小小的稻穗,鞋底用麻线纳得厚厚的,
旁边还有一张纸条,歪歪扭扭写着:“老妇王阿婆,谢殿下还我三亩田,这鞋给殿下穿,走路稳,治天下也稳。”
他拿起布鞋,放在手里掂了掂,沉甸甸的,心里也暖烘烘的。
想起几个月前,王阿婆还拄着拐杖,拿着半块墙砖在应天府衙鸣冤,说自己的田被占了十年,如今不仅要回了田,还能亲手做鞋谢恩。
朱允炆忽然觉得,所有的殚精竭虑,都值了。
“把鞋好好收起来,”他对小太监说,“再给王阿婆送十斤糙米,两匹布,就说朝廷记着她的心意,让她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小太监领命退下,夏原吉看着朱允炆,忍不住说:“殿下,如今新政推
行顺利,民心所向,这大明的江山,算是真的稳了。”
“稳?还不算。”朱允炆摇了摇头,目光望向殿外,“江南虽顺了,可北疆还有朱高煦,还有那些靠着他的世家。
均田令到了北疆,就像石沉大海,若北疆搞不定,江南的新政,也只是表面安稳。等皇叔身体好些,咱们得好好议议北疆的事。”
话刚说完,就见朱明远风尘仆仆地走进来,身上还沾着些尘土,显然是刚从城外的流民安置点回来。
“父王!”他快步走到案前,手里举着一本册子,“安置点的流民,已有八成领到了田,剩下的两成,也分到了农具。
医官说,瘟疫再没新增,您放心!对了,我还听流民说,最近街头巷尾,又新传了首童谣,您听听——‘朱公令,均田忙,犁头响,稻花香。流民归,家宅旺,大明强,万年长。’”
朱允炆听着童谣,嘴角又扬了起来,接过朱明远手里的册子,翻了几页,里面记着流民的姓名、分到的田亩数,还有他们的诉求,字迹工整,一目了然。
“做得好,”他拍了拍朱明远的肩膀,“你在安置点多盯着,别让官员克扣粮食,也别让世家余孽混在流民里搞破坏。
等北疆的事解决了,咱们就把‘百工博览会’办起来,让百姓们看看,咱们大明不仅有田种,还有更好的日子过。”
朱明远点头应下,刚要退下,就见夏原吉想起什么,说:“对了,殿下,青州知府还奏报,说用活字印刷术印了一万本《均田令解读》,里面把政令、检举方法、
http://www.hlys.cc/47109/1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