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第82章 风毁棚田生急智 ,火墙巧暖稻苗春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82章 风毁棚田生急智 ,火墙巧暖稻苗春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柳雨嫣和王翠环提着食盒在大棚外相遇时,檐角的铜铃正被北风吹得叮当作响。

  朱允炆刚做完八段锦。收完式就去看秧苗——

  心想,柳雨嫣没事,可别让王翠环误会了,不对,以后我得教她们一起锻炼身体才好。

  王翠环拢了拢领口的毛边,呵出一团白气:“姐姐你看这风,跟要把人掀起来似的,允炆在棚里忙了三天,怕是连口热饭都没吃上。”

  柳雨嫣打开食盒,里面的羊肉汤还冒着热气,她用棉布仔细裹了裹:“我炖了些当归羊肉,给他补补身子。昨儿夜里听着风声不对,就想着过来看看,果然你也来了。”

  看见朱允炆正蹲在田埂边,手里捏着一把稻苗,眉头拧得像打了个死结。

  老农李伯在一旁唉声叹气:“大人,这西北角的苗怕是熬不过今夜了,方才风最急的时候,棚布被撕开个窟窿,雪沫子灌进来,冻得苗叶都卷了边。”

  朱允炆直起身,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李伯,先别急着下定论。去把库房里的粗布和麻绳都搬来,咱们先把破口补上。”

  他转头看见两个夫人,眼神柔和了些,“你们怎么来了?天这么冷,快回屋去。”

  王翠环把食盒往木桌上一放,掀开盖子就往他手里塞碗:“先喝口汤暖暖身子!我跟姐姐都瞧见棚顶破了,要不要让家丁来搭把手?”

  她的指尖触到他的手背,冰凉得像块铁,心疼得眼圈都红了。

  柳雨嫣也帮着张罗:“我让后厨烧了些姜茶,等会儿让仆役送来给工匠们暖暖。

  允炆,这棚子的保暖怕是真得再想想办法,总不能天天提心吊胆的。”

  朱允炆喝着热汤,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脑子却转得更快了。

  他望着被冻得蔫蔫的稻苗,忽然一拍大腿:“有了!我怎么把这茬忘了!”

  他放下碗就往外跑,边跑边喊:“快!去召集工匠,就说我有法子让大棚暖起来,比烧炭还管用!”

  王翠环和柳雨嫣面面相觑,李伯也挠着头:“殿下这是想到啥了?难不成还能让棚子自己发热?”

  半个时辰后,大棚外的空地上已经围了二十多个工匠。

  朱允炆拿着根木炭在地上画着图,唾沫星子随着说话的节奏溅出来:“你们看,咱们在大棚四周砌一圈中空的墙,墙底留个火口,

  烧火的时候热气顺着墙腔往上走,整面墙都能发热,这不就跟暖炕一个道理?”

  一个老石匠皱着眉:“殿下,这墙要是砌在棚里,占地方不说,万一烧起来把棚子点了咋办?”

  “问得好!”朱允炆指着图纸上的另一个圈,“在地底下挖通道,把炉子建在棚门口,热气通过地道进火墙,

  既安全又省地方。再把煤面子和黏土掺在一起,做成带孔的煤块,烧起来旺,还耐烧。”

  工匠们听得眼睛发亮,李伯更是一拍大腿:“这法子中!俺们村以前烧窑就是这道理,没想到还能这么用!”

  朱允炆当即让人去请朱棣,把想法一说,朱棣盯着图纸看了半晌,

  忽然拍着他的肩膀大笑:“允炆啊允炆,你这脑子是咋长的?就按你说的办,山西的煤炭我已经让人调了,不够再给朕说!”

  接下来的三天,大棚外热闹得像个集市。

  工匠们挖地基、砌火墙,朱允炆亲自盯着配比煤块,王翠环和柳雨嫣则带着仆妇们给大家送吃送喝。

  当第一炉蜂窝煤在棚外的地炉里烧起来,热气顺着青砖火墙一点点漫进

  棚内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李伯颤巍巍地摸了摸墙,又摸了摸稻苗:“热了!真热了!你看这苗,叶尖都直起来了!”

  朱允炆望着那些重新舒展的绿色,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让稻苗在北方的寒冬里结果,还有太多坎要过,但此刻棚内的暖意,已经让他看到了希望的光。

  朱棣踏进大棚时,正撞见朱允炆蹲在田埂上,拿着尺子量稻苗的高度。

  火墙散发的热气让棚内暖如春日,稻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竟比宫里暖房的花草还要精神。

  “允炆,你这火墙果然神了!”朱棣摘下貂皮帽,额角竟渗了层薄汗,“朕刚从工部过来,那些老臣听说这法子,吵着要去民间推广呢。”

  朱允炆站起身,掸了掸裤腿上的泥土:“皇叔,这火墙不仅能暖大棚,改改样式就能用在寻常百姓家。

  北方寒冬漫长,要是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冻死的人至少能少一半。”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件叠得整整齐齐的羽衣。

  淡青色的缎面下,蓬松的绒毛像云朵般轻柔,摸上去暖得惊人。

  “皇叔请看这个。”朱允炆把羽衣递过去,“这是用禽鸟的绒毛做的,比棉衣轻便,保暖却强上十倍。

  东北的军士和百姓要是能穿上这个,冬天就不用再受冻了。”

  朱棣接过羽衣,掂量了两下,又往脸上贴了贴,惊讶地睁圆了眼:“这玩意儿竟有这般暖和?比朕的紫貂裘还轻!允炆,这东西能大批做出来吗?”

  朱允炆却面露难色:“难就难在原料。做一件羽衣要耗上百只禽鸟的绒毛,寻常百姓哪有这么多禽羽?

  臣侄在五台山时试过建养殖场,专门养鸭、养鸡、养羊,长羽做褥子,短绒做衣裳,羊毛还能纺线织毛衣,只是……”

  “只是缺人缺银子,对不对?”朱棣打断他,眼神亮得惊人,“朕给你!户部的银子你随便调,工部的工匠任你差遣,你要多少人,朕就给你多少人!”

  朱允炆早有准备,从袖中抽出一卷羊皮纸:“臣侄已经画好了规划图。在北平郊外选块地,把禽场、羊圈、纺织坊建在一起,用火墙和地炉保暖,冬天禽畜也能活得好。

  再请些懂纺织的匠人,教女工纺线织布,产出的羽衣、毛衣先给军队用,剩下的拿到市面上卖,还能赚些银子周转。”

  他指着图纸上的另一块区域:“这里还能建铁器坊和火器坊。

  有了好铁,才能做更好的农具和兵器;火器要是能改良,大明的军事实力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http://www.hlys.cc/47109/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