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 >第141章 成长的阵痛与系统的曙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41章 成长的阵痛与系统的曙光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绿肥田实战的硝烟散去,留给独立一团的不仅是二十亩深耕完毕的土地,更有沉甸甸的经验、暴露无遗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更深切的思考。成功与不足,如同硬币的两面,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总结与反思:胜利背后的隐忧

  在团部召开的总结会上,气氛热烈而务实。张建业作为农机队长,首先汇报,他的声音还带着些许沙哑,但条理清晰:

  “团长,宋老师,这次实战,证明了‘戈壁一号’的牵引力和基本可靠性是过硬的,翻压绿肥的效率远超人力,农业连的同志们非常满意。”他先肯定了成绩,随即话锋一转,“但是,问题也很突出。”

  他掰着手指头数道:“第一,驾驶员培养周期比预想的要长。看似简单的直线行驶和地头转弯,在真实复杂的田块里,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对学员的体力、精力和悟性要求都很高。第二,我们的拖拉机数量严重不足,一台车,就算日夜不停,能耕种的土地也有限。第三,机械的可靠性还需要时间检验,这次作业中就出现了转向助力过热和一次轻微的变速箱渗漏。”

  王振虎紧接着从技术层面补充:“宋工,咱们那套转向助力,想法是好的,但材料和工艺跟不上长时间重负荷作业。还有,变速箱的密封是个老问题了,需要找到更耐油、更耐磨的密封材料。我看,不光要造新车,老车的改进和可靠性提升,一刻也不能停!”

  宋书羽认真记录着每一个问题,频频点头。他最后发言,语气沉稳:“同志们,我们现在经历的,是成长中必然的‘阵痛’。从无到有,我们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现在是从有到好,从好到多的新阶段。张建业同志提出的驾驶员培养问题,是制约我们机械化推广的瓶颈。王振虎同志指出的技术可靠性问题,是我们能否信任这些‘铁牛’的关键。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系统地加以解决。”

  会议决定,兵分三路,齐头并进:

  1. 由张建业负责,制定更科学、更系统的农机手培训大纲,加快人才培养。

  2. 由王振虎负责,全力保障发动机和变速箱核心部件的量产质量,并成立专门的维修保障小组。

  3. 由宋书宇负责,牵头对“戈壁一号”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提升可靠性,并着手规划第二台、第三台拖拉机的制造。

  精进与传承:农机手培训班的升级

  张建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不再是那个只需要埋头研究技术的骨干,而是肩负着为全团培养机械化种子的负责人。他找到秦湘云,希望能得到文化教育方面的支持。

  “秦校长,学员们操作慢慢熟练了,但很多原理不懂,只会开,不会养,更不会修。这样不行。能不能在夜校里,给我们农机队开一个专门的班?讲讲机械原理、常见故障判断和保养知识?”

  秦湘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是好事!教育就是要服务于生产实践。我马上安排,请宋工、王工还有你,轮流来上课。教材我们一起编,要通俗易懂!”

  很快,“农机手技术夜校”正式开班。每天晚上,完成了一天训练和维护任务的学员们,以及张建业自己,都会准时坐在夜校的教室里。宋书羽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液压基础;王振虎传授实际维修经验和零件识别;张建业则结合自己的驾驶体会,讲解操作技巧和安全规范。

  教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张建业和学员们一起,围着宋书羽带来的模型,激烈地讨论着某个技术细节;王振虎拿着一个报废的零件,在黑板上面图,讲解它是如何损坏的,如何预防;下课后,学员们还常常围住老师,问个不停。

  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方式,效果显着。学员们不再是单纯的“驾驶员”,开始向“懂技术、会操作、能保养”的复合型人才转变。赵大牛甚至在一次日常检查中,凭借课堂上听到的异响特征,提前发现了一个轴承的早期磨损隐患,避免了一次可能严重的机械故障。这件事让张建业和所有老师都倍感欣慰。

  技术攻坚:可靠性的基石

  与此同时,车间的技术攻关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针对转向助力过热问题,宋书羽提出了增加散热鳍片和改善润滑的方案。王振虎带着人,手工打造了带鳍片的助力器外壳,并改进了油路。

  针对变速箱渗漏,他们试验了多种自制的密封材料,最终发现用细石棉线混合特制的油膏,在特定压力下能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虽然仍是土办法,但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

  张建业则带着维修保障小组,跟在王振虎后面学习,熟悉每一个总成的拆装和保养要点。他们开始建立“戈壁一号”的维修档案,记录每一次故障和处理方法,为未来积累宝贵的经验数据。

  系统的曙光

  就在这种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一天深夜,当宋书羽在办公室整理近期技术改进资料时,他脑海中的系统界面,忽然泛起了柔和而清晰的光芒。

  【叮——】

  【系统任务:“初级农业机械化奠基”进度更新。】

  【条件二: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装配、调试与维修的技术工人不少于20人。(当前进度:12\/20)】

  【条件三:建立初步的齿轮加工与热处理能力。(已达成)】

  【检测到宿主及所属团体在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显着进展,符合“技术扎根”核心理念。现提前发放部分任务奖励……】

  随着提示音的落下,一股比之前更加详尽、更加系统化的信息流涌入宋书羽的脑海。不仅仅是拖拉机整机的图纸,更包含了一套适合当前低技术水平条件下,建立简易拖拉机生产线所需的工装夹具设计图、生产流程布局建议、以及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方案!

  此外,还有一份《农机操作手与维修工分级培训大纲(初级)》,里面详细规定了不同级别农机手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甚至包括了一些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系统提供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纸,而是如何将图纸转化为稳定生产能力、如何系统培养人才的“方法论”!这正对应了当前独立一团最迫切的需求!

  宋书羽激动地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步。他看向窗外,车间和夜校的灯火依然闪亮。那里有王振虎这样的老师傅在坚守,有张建业这样的年轻骨干在成长,有无数渴望知识的学员在苦学。

  他明白,系统之所以提前发放奖励,正是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不仅在“制造”,更在踏踏实实地为技术的“扎根”和“传承”努力。系统的曙光,照耀的是那些在暗夜中砥砺前行的人。

  第二天,宋书羽将新的资料带到了团党委会和技术骨干会议上。当大家了解到新获得的内容时,都感到无比振奋。

  王团长用力一拍桌子:“好!太好了!系统这是给咱们指明了下一步的方向啊!有了这套生产线的思路,咱们造第二台、第三台‘铁牛’就有了章法!有了这培训大纲,咱们培养人才就更系统了!”

  张建业捧着那份《培训大纲》,如获至宝:“宋老师,有了这个,我心里就更有底了!我知道该按什么标准去要求他们,该怎么一步步把他们带出来了!”

  王振虎则对工装夹具的设计图兴趣浓厚:“这东西好!能省不少事,还能保证质量!我看,咱们立刻动手,先把这几样关键的工装做出来!”

  希望的曙光,穿透了成长阵痛的阴霾,清晰地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独立一团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在经历了初生的喜悦和实战的考验后,凭借着一股不服输、不停步的劲头,即将步入一个更加规范、更加高效、也更加充满希望的新阶段。量产“铁牛”和规模化培养人才的蓝图,已经铺开。
  http://www.hlys.cc/47207/1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