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血脉相连——合龙前的考验
推荐阅读:
叶辰夏若雪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重生了,谁还谈个狗屁恋爱!
我的谍战岁月
女友劈腿小鲜肉,我京少身份曝光
重生八零:甜宠娇妻有点辣
柯南:猫猫和酒厂不得不说的故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冬季水利大会战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难而坚定地推进着。每一天,那条被寄予厚望的“团结渠”延伸段,都在向预定的目标顽强地伸展一寸、一尺、一丈。冰雪与汗水交织的工地上,不仅流淌着征服自然的壮歌,更悄然编织着比钢铁更坚韧的情感纽带。“塔西麦特”与“老铁”
在穿越一片坚硬砾石滩的工段,由独立一团钢铁连和阿卜杜勒部落青年组成的混合突击队,承担着最艰难的开凿任务。
起初,双方还显得有些生分。兵团战士们习惯了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作业方式,而部落青年们则更习惯于依靠个人勇猛和经验。沟通基本靠简单的汉语词汇、手势以及古丽偶尔的翻译。
一次,在用大锤和钢钎破碎一块巨大的砾岩时,一位名叫艾山的部落青年,因为用力过猛,虎口被震裂,鲜血瞬间染红了锤柄。他皱了皱眉,随手抓了把雪想按在伤口上。
“别动!”旁边的钢铁连战士,外号“铁疙瘩”的王铁柱立刻扔下手中的工具,一把拉住他,从自己破旧的棉袄内衬里,撕下一条相对干净的布条,又从一个贴身的小瓶子里倒出一点珍贵的止血粉(这是卫生所配发的应急品),熟练地给艾山包扎起来。
艾山看着王铁柱那冻得通红、布满裂口却异常稳定的手,又看了看自己被包扎好的伤口,用生硬的汉语说了声:“热合麦特(谢谢)。”
王铁柱憨厚地笑了笑,拍了拍艾山的肩膀,指着那块大石头,又比划了一下两人协作的动作:“一起……干!”
从那天起,两人的配合默契了许多。艾山力气大,负责抡大锤;王铁柱经验丰富,负责扶钢钎、看准头。休息时,王铁柱会教艾山说汉语,比如“铁锹”、“喝水”、“休息”;艾山则会教王铁柱说维语,“苏(水)”、“馕”、“雅克西(好)”。艾山开始叫王铁柱“老铁”,王铁柱则称呼艾山“塔西麦特”(朋友)。
这种跨越语言和习惯的友谊,如同星星之火,在工地上迅速蔓延。兵团战士们会把省下来的窝窝头掰一半给衣衫相对单薄的民族兄弟;民族青年则会把自己带来的、烤得焦香的肉干分享给“老铁”们。共同的目标,艰苦的环境,让两颗心迅速靠近。
古丽的桥梁
古丽的身影,在工地上显得格外忙碌而耀眼。她不仅是卫生员,更成了沟通的桥梁和文化的使者。
她会用流利的双语,向部落乡亲们解释为什么要挖这条渠,它会带来怎样的好处;她也会向兵团战士们介绍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会。她看到有战士不小心将剩饭倒在了穆斯林乡亲的炊具附近,会立刻上前耐心解释并帮忙清理;她也会告诉部落青年,为什么兵团干活要那么强调纪律和分工。
一次,几个部落青年对连续高强度的劳动有些怨言,觉得进度太快,太辛苦。古丽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把他们带到渠边,指着下游那片广袤的、尚未开垦的荒地,动情地说:
“阿卡(哥哥)们,你们看那边。等这条渠通了,那里就会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变成和我们家一样的绿洲。我们的牛羊会有更多的草场,我们的孩子不会再饿肚子。我们现在流的每一滴汗,都是在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后代,挖一条幸福的河啊!兵团的朋友们比我们干得更多、更苦,他们是为了谁?”
青年们看着古丽清澈而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不远处正在挥汗如雨的“老铁”们,沉默了片刻,默默地重新拿起了工具。
秦湘云也时常来到工地,她组织识字的战士和妇女,利用工间休息,在背风的沙丘后,开办“工地扫盲班”,教大家认最简单的字——“水”、“渠”、“团结”、“劳动”。无论是兵团战士还是民族青年,都学得异常认真。知识的光,同样在潜移默化地消除着隔阂。
合龙前的危机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渠道终于延伸到了最关键的节点——那座五十米长的土质山梁。这里是整个工程的咽喉,也是最危险的地段。山梁土质疏松,冬季施工极易塌方。
宋书羽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原则,开挖一段,立刻用木料和红柳捆进行支撑,绝不允许冒进。
然而,就在山梁即将被打通,进行最后合龙的前夕,一场意外还是发生了。
由于连日施工震动和地应力变化,一段已经支护好的渠道侧壁,在深夜突然发生了局部塌方!轰隆的巨响在寂静的冬夜里传出老远,大量的泥土和支撑木料坍塌下来,堵塞了将近十米长的渠道,更严重的是,有两名负责夜间巡查的战士被埋在了下面!
“塌方了!有人被埋了!”
凄厉的呼喊声划破夜空,整个营地瞬间被惊醒!王团长、宋书羽、张建业等人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冲向出事地点。
现场一片混乱,坍塌的土方还在簌簌下落,情况万分危急!
“快!救人!!”王团长眼睛都红了,第一个就要往里冲,被宋书羽死死拉住。
“团长!不能蛮干!可能还有二次塌方!”宋书羽嘶声喊道,同时大脑飞速运转,“组织人,先加固两侧!用一切能找到的东西顶住!其他人,用手刨!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不需要任何动员,无论是被惊醒的兵团战士,还是阿卜杜勒带来的民族青年,所有人都如同听到冲锋号一般,扑向了塌方体。
没有工具,就用双手!十指抠进了冰冷刺骨的泥土里,很快就被磨破,鲜血淋漓,但没有人停下。艾山和王铁柱并肩跪在土堆上,发疯似的刨着土,嘴里不停地用混杂的汉语和维语呼喊着被埋战友的名字。古丽和卫生员们提着马灯,紧张地守在旁边,准备好急救物品。
阿卜杜勒老人指挥着部落青年,将营地所有能用的木板、木桩甚至骆驼驮架都搬了过来,在宋书羽的指导下,拼命加固着塌方区边缘,防止灾害扩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如同煎熬。严寒中,汗水却浸湿了每个人的内衣。绝望的气氛开始蔓延。
“在这里!下面有声音!”一个战士突然尖叫起来!
所有人的精神为之一振,更加拼命地向那个位置挖掘。终于,在被埋压了将近一个小时后,两名浑身是土、几乎冻僵的战士被成功地救了出来!万幸的是,坍塌的土方和支撑木形成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他们只是被挤压和冻伤,并无生命危险!
“快!抬到火堆边!盖上所有能盖的东西!”古丽立刻指挥着进行急救。
当看到战友被成功救出,整个工地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劫后余生般的痛哭和呐喊!人们相互拥抱,无论民族,无论身份,此刻,他们是为同伴的幸存而喜极而泣的兄弟姐妹!
艾山和王铁柱瘫坐在泥土里,看着对方血肉模糊的双手,又看了看被抬走的战友,突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用彼此都听不懂的语言,却表达着同样激动和庆幸的情感。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如同一场淬火,将在共同劳动中萌生的友谊,锤炼成了生死与共的钢缆。血脉,在抢险救人的那一刻,真正相连。
王团长看着相拥的人群,看着被成功救出的战士,看着那条虽然受损但凝聚了更深情感的渠道,对身边的宋书羽和秦湘云沙哑地说:
“看到了吗?这就是咱们的队伍!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有了这个,没有咱们过不去的坎!”
合龙的考验,以这样一种悲壮而深刻的方式提前到来了。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人心。而独立一团和他们的民族兄弟,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前方的合龙口,仿佛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的节点,更成为了民族团结与深情厚谊的永恒象征。
http://www.hlys.cc/47207/1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