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钢铁的萌芽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与外界电波的联系,哪怕只是单向的接收,也极大地振奋了营地的士气。每天晚上,由小刘和另外两名识字的战士轮流值班,守在简陋的收音机前,尽可能多地记录接收到的电文,哪怕只是只言片语。这些零碎的信息,经过宋书羽和苏青的整理分析,逐渐拼凑出外部世界的一些模糊图景:剿匪的进展、建设的号召、以及似乎也在寻找他们这支失联队伍的讯息。

  希望,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但宋书羽很清楚,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等待救援。沙枣坡必须更快地强大起来,才能应对未知的风险,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立足。而强大的基础,离不开更坚实的工业能力,尤其是金属加工能力。

  “军工小组”之前成功炼出铁水并打造出简单工具,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远远不够。工具的质量差,效率低,无法满足营地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别说制造更复杂的机械部件或者武器配件了。

  宋书羽将目光投向了系统中那份【初级金属冶炼与加工技术概要(简化版)】的下一个阶段——建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能够实现小型铸件和进行基本热处理的“土高炉”和配套的“锻造工坊”。

  这将是一个比修复无线电更加庞大和复杂的工程。

  他再次召集了以李铁柱为核心的“军工小组”成员,以及库尔班老人(他的金属处理经验至关重要),还有营地里的泥瓦匠和木匠,组成了“高炉建设指挥部”。

  选址在营地边缘,靠近水源(用于淬火和冷却)又远离居住区(防止污染和火灾)的一块空地上。

  宋书羽根据系统提供的图纸(经过他根据现有条件的简化),在地上画出了高炉和配套风箱、锻炉的详细结构图。

  “同志们,我们要建的这东西,叫‘竖式坩埚炉’,比咱们之前那个地炉厉害多了!”宋书羽指着图纸讲解,“炉体要用最好的耐火砖砌筑,内部中空,下面有进风口和出铁口,上面加料。用大风箱从下面鼓风,能把炉温提得更高,一次能炼出更多的铁水,而且能进行浇铸!”

  “浇铸?就是像上次做凿子模子那样,但是能做得更大?”李铁柱兴奋地问。

  “对!我们可以浇铸犁铧、锅具,甚至一些简单的机器零件!”宋书羽肯定道,“而且,炼出的铁水质量也会更好。旁边我们再建一个反射式的锻炉,对铸件或者工具进行加热锻打,能消除内部缺陷,让钢铁更坚韧!”

  蓝图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第一关,耐火砖。营地没有现成的耐火黏土,普通的黏土耐高温性能不够。宋书羽再次启动【资源探测模块】,终于在距离营地数公里外的一处山坳里,找到了一种浅白色的、质地细腻的黏土,系统判定其氧化铝含量较高,适合烧制耐火材料。

  开采、运输、粉碎、和泥、制坯、晾干……又是一系列繁重的劳动。烧制耐火砖对温度要求更高,现有的陶窑无法满足。宋书羽设计了一个简易的“阶梯窑”,利用山坡坡度,使火焰能够更均匀地加热,经过几次失败,终于成功烧制出了第一批虽然粗糙但基本合格的耐火砖。

  第二关,鼓风设备。之前修复无线电和坎儿井通风用的牛皮风箱太小了。需要制作一个足够给高炉提供强劲风力的巨型风箱。这需要大量的木材和皮革。战士们砍伐胡杨木,营地收集所有能用的皮革边角料,甚至将一些实在无法修复的皮囊也贡献出来,由皮匠和木匠联手,打造了一个需要四人同时操作才能拉动的、如同小屋般的巨大风箱。

  第三关,燃料。炼铁需要持续的高温,木炭是最佳选择。营地组织人手,在阿卜杜勒大叔的指导下,选择坚硬的红柳根和梭梭柴,挖掘了大量“炭窑”,闷烧制炭。浓烟日夜不停,仿佛古老的烽火。

  建设过程同样充满挑战。砌筑炉体要求极高的精度和密封性,稍有偏差就可能漏风甚至炸膛。宋书羽和泥瓦匠们反复测量,用加了头发和麻丝的厚泥浆仔细勾缝。安装风箱和管道系统,需要精准的角度对接。

  库尔班老人则带着几个学徒,开始打造和收集各种铁匠工具:大小铁锤、火钳、冲子、凿子,以及用营地能找到的最好的钢材(主要是损坏工具和缴获的刺刀)制作的凿子和刻刀,用于将来修理和加工。

  整个营地,几乎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项宏伟的工程中。男人们负责重体力劳动,女人们负责后勤保障和一些精细部件的加工,连孩子们也会帮忙搬运一些小块的燃料。

  阿依古丽似乎对库尔班爷爷的铁匠铺格外着迷,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库尔班老人也不驱赶,偶尔还会用边角料给她打个小铃铛或者小刀子,让她爱不释手。

  时间在汗水和期待中流逝。一个月后,一座约两人高、用白色耐火砖砌成的、看起来颇为敦实的土高炉,连同旁边稍矮的锻炉和那巨大的风箱,终于矗立在了营地边缘。

  开炉的日子,被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

  所有人都聚集在高炉周围,翘首以盼。炉膛里已经层层铺好了木炭和敲成小块的铁矿石(来自阿卜杜勒大叔知道的、距离很远的一处露天矿点,战士们费尽千辛万苦才运回少量)以及一些收集来的废铁。

  宋书羽深吸一口气,如同即将指挥一场大战的将军。

  “点火!”

  李铁柱将一支火把投入炉底的引火口。

  火焰迅速燃起。

  “鼓风!”

  四名壮汉喊着号子,开始拉动那巨大的风箱。“呼——呼——”低沉有力的风声通过陶土管道送入炉底,炉内的火焰瞬间由红转黄,再由黄转白,发出轰隆隆的咆哮!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即使站在十几米外,也能感受到那惊人的温度。

  宋书羽紧盯着炉口的火焰颜色,根据经验判断着炉温。他不断下令调整鼓风的节奏和加炭的频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炉温持续升高。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突然,炉腹下方的出铁口处,开始有炽红的、粘稠的熔渣滴落出来!

  “快好了!准备出铁!”宋书羽大喊。

  负责出铁的战士手持长长的钢钎,严阵以待。库尔班老人则将几个用耐火黏土精心制作的模具——一个犁铧模,一个铁锅模,还有几个准备用来打造工具的铁锭模——放在出铁口下方的沙坑里固定好。

  当炉口的火焰呈现出耀眼的亮白色,并且有大量火星喷溅时,宋书羽知道,时机到了!

  “开闸!”

  李铁柱用钢钎猛地捅开出铁口事先预留的泥塞!

  瞬间,一道炽热夺目的、如同太阳核心般耀眼的金色洪流,从出铁口奔涌而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准确地浇注进下方的模具之中!

  “成功了!”

  “出铁水了!”

  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直冲云霄!那流淌的铁水,在人们眼中,不仅仅是金属,更是力量,是未来,是沙枣坡真正走向自强的象征!

  铁水浇注完毕,待其稍稍冷却,便用火钳夹出,转移到旁边的锻炉中进行加热。库尔班老人亲自掌钳,李铁柱抡起大锤,伴随着有节奏的叮当声,对通红的铸件进行锻打,火星四溅!

  当第一把闪烁着金属光泽、虽然粗糙却结构完整的铁犁铧,在经过淬火处理后,被库尔班老人高高举起时,整个营地再次沸腾了!

  他们不仅仅能炼出铁,更能铸造成型,锻打出实用的农具!

  这意味着,他们的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质的台阶!

  宋书羽看着那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光芒的犁铧,看着周围激动万分的人群,心潮澎湃。

  钢铁的萌芽,终于在这片戈壁滩上,破土而出。

  他知道,有了这初步的冶金和加工能力,营地的建设将进入一个快车道。更多的工具,更坚固的武器,甚至……更复杂的机械,都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沙枣坡的筋骨,正在一点点变得强健。
  http://www.hlys.cc/47207/1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