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实战磨合——绿肥田里的钢铁交响
推荐阅读:
叶辰夏若雪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重生了,谁还谈个狗屁恋爱!
我的谍战岁月
柯南:猫猫和酒厂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行走江湖那些年
重生八零:甜宠娇妻有点辣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农机队的模拟训练和“戈壁一号”的技术改进在同步推进。当张建业感觉学员们已经基本熟悉了操作要领,而改进后的拖拉机也经过了几轮空载测试后,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绝佳机会出现了——“沃土计划”中播种的首批田菁等绿肥作物,已到了花期,需要及时翻压还田。这片绿肥田,位于基地边缘,土壤经过初步改良,但地势相对平坦,障碍物少,是进行首次实战操作的理想场地。
“同志们!”张建业在训练前进行动员,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模拟训练搞得再好,也是‘纸上谈兵’!今天,咱们就要开着‘戈壁一号’,下到真正的田里,完成真正的任务——翻压绿肥!这是检验我们训练成果的时候,也是检验这台铁牛真正能耐的时候!有没有信心?”
“有!”五名学员挺起胸膛,声音洪亮,眼中闪烁着混合了紧张与兴奋的光芒。
宋书羽和王振虎也来到了地头,他们将作为技术保障,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机械故障。王团长和秦湘云则带着不少关心此事的干部群众,在田边观望。阿卜杜勒老人和几位民族乡亲也闻讯赶来,他们想亲眼看看,这钢铁“铁牛”是如何“吃掉”那些茂盛的绿肥,又把它们“埋”进土里的。
“戈壁一号”轰鸣着驶向田边,狰狞的钢轮与松软的土地接触,立刻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张建业亲自驾驶第一趟,他要为学员们示范标准作业流程。
挂接重型缺口耙(这是为了破碎和翻埋绿肥专门选用的农具)的过程就充满了挑战。学员赵大牛和另一名战士费力地抬起耙具,试图对准拖拉机的牵引挂钩。由于配合不熟练,几次都对不准,急得两人满头大汗。张建业跳下驾驶座,一边讲解要领,一边亲手示范,如何利用拖拉机的微动来配合挂接。
“不要慌!看清挂钩位置,给我手势,我一点点挪车!”张建业的吼声在机器轰鸣中依然清晰。
终于,“哐当”一声,牵引销成功插入!第一关通过。
张建业回到驾驶座,调整好油门和档位,缓缓将耙具降下。锋利的耙齿瞬间切入土壤,将茂盛的田菁植株连同根系一同切断、掀起、打碎,并部分翻入土中。拖拉机以稳定的低速向前推进,身后留下一条被彻底“梳洗”过、泥土与碎草混合的带状区域。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效率,远非人力或用畜力牵引所能比拟!
田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惊叹声。农业连的老把式们看得眼睛发直,连连咂舌:“服了!真服了!这一趟过去,抵得上咱们一个班干半天的!”
张建业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里走了两个来回,确认耙具深度合适,作业效果良好后,将拖拉机停了下来。他跳下车,脸色严肃地看着五位摩拳擦掌的学员。
“都看清楚了?操作要点都记住了?现在,轮到你们了!赵大牛,你先上!”
赵大牛深吸一口气,紧张地搓了搓手,在张建业的注视下,爬上了驾驶座。发动机的轰鸣和机身的震动让他心跳加速。他回忆着训练时的每一个步骤,松开离合,拖拉机开始移动。然而,真正在松软的田地里保持直线行驶,远比在空地上画线困难。拖拉机头开始不由自主地偏向,身后的耙具也跟着划出歪斜的痕迹。
“看远点!用田埂做参照!手不要握太死,微调!”张建业跟在车旁,大声指导。
赵大牛努力镇定下来,按照指导调整,车头终于逐渐回归直线。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田头转弯时,他忘记了提前提升耙具,沉重的耙具在转弯时在地面拖出一道深沟,差点造成耙架变形。
“停车!”张建业喊道,语气严厉,“转弯必须先提耙!这不仅是保护农具,也是安全规程!记住了吗?”
“记住了!队长!”赵大牛脸色通红,冷汗都下来了。
每个学员都轮流上阵体验。状况层出不穷:有人换挡时齿轮打得嘎嘎响;有人在提升农具时操作过猛,导致拖拉机猛地后仰;有人对距离判断失误,差点把耙具撞到田埂上……
张建业跟在车旁,声音早已嘶哑,汗水浸透了衣背。他不仅要眼观六路,及时指出问题,还要时刻关注拖拉机的运行状态,倾听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有无异响。
宋书羽和王振虎也没闲着。他们发现,在持续重负荷作业下,那套简易的转向助力机构出现了过热现象,效能有所下降。王振虎立刻带着工具上前,进行现场检查和调整。宋书羽则记录下这个问题,思考着如何改进散热。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严格的考官。几个来回下来,学员们最初的新奇和兴奋逐渐被疲惫和专注所取代。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驾驶农机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责任心、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注意力。
中午,秦湘云带着妇女们送来了饭菜和绿豆汤。学员们几乎是瘫坐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吃着,互相交流着刚才驾驶中的心得和教训。
“看着队长开觉得挺简单,自己一上去,手忙脚乱!”
“地垄看着是直的,开起来老是跑偏!”
“这机器力气是真大,就是太费神了!”
张建业一边吃饭,一边总结上午出现的问题,并布置下午的训练重点:“下午,重点练习地头转弯和农具提升的配合!每个人必须做到流畅、准确!”
下午的操作果然熟练了许多。学员们犯错的次数明显减少,作业的直线度和地头处理的规范性都有了提升。当夕阳西下,整整二十亩绿肥田被全部翻压完毕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一种混合着极度疲劳和巨大成就感的复杂情绪弥漫在空气中。
看着那片被深耕、绿肥被妥善掩埋的土地,农业连的老连长激动地握住张建业和宋书羽的手:“太好了!这效率!这下,咱们这‘沃土计划’可就真的有盼头了!等这茬绿肥烂到地里,明年这地力,肯定能上一个台阶!”
王团长看着那群虽然疲惫不堪,但眼神愈发坚定的年轻驾驶员,满意地点点头:“这批苗子,是好样的!这铁牛,也是好样的!今天这堂实战课,价值千金!”
宋书羽对张建业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意义。不仅仅是造出一台机器,更是要让这台机器,真正地服务于土地,创造出价值。你们农机队,就是连接钢铁与土地的桥梁。”
张建业重重地点头,他看着夕阳下熠熠生辉的“戈壁一号”,看着身边互相搀扶着、却依然在兴奋讨论的学员们,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戈壁一号”的首次生产性作业,圆满成功。它不仅翻压了绿肥,更在实战中锤炼了第一批农机手,暴露并验证了需要改进的技术细节。钢铁与泥土的第一次深度碰撞,奏响了一曲略显青涩却充满力量的交响乐。独立一团的农业机械化之路,终于从试验场,真正地迈入了广阔天地。系统的第二个任务条件,也随着这五位学员在实战中的飞速成长,而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http://www.hlys.cc/47207/3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