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 >第142章 流水线的雏形与老师傅的困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42章 流水线的雏形与老师傅的困惑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系统提前授予的“简易拖拉机生产线规划”与“分级培训大纲”,如同给独立一团的机械化进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希望的曙光不仅照亮了前路,更催生了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迫切行动。

  宋书羽带来的新资料,在车间和技术骨干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那份生产线规划,它不仅仅是几张图纸,更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性构想。

  车间的变革:从“固定台位”到“流水作业”

  以往“戈壁一号”的制造,更像是高级手工作坊的模式。一台拖拉机的大部分部件,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完成装配,称之为“固定台位式”装配。这种方式对装配工的综合技能要求极高,且效率低下,各工序相互等待时间长。

  而新的规划建议,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将拖拉机的总装过程分解为几十个细小的工序,按照装配顺序排列工位,底盘在一个轨道或滚架上移动,每个工位的工人只负责完成自己固定的几项装配任务。

  “这叫‘流水线’?”王振虎拿着规划图,眉头紧锁,他习惯了看着一台机器从无到有地在眼前成型,对这种“碎片化”的工作方式本能地感到不适,“每个人只管自己那一小块,还能叫‘造’拖拉机吗?还能练出好手艺吗?”

  不仅是他,许多老师傅也流露出类似的困惑和抵触。在他们看来,一个优秀的钳工或装配工,就应该能从头到尾熟悉整台机器,这种“拆碎”了的干法,似乎把技术也给“拆碎”了。

  宋书羽理解他们的顾虑。他没有强行命令,而是组织了一次现场推演。他让工人们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条模拟的“流水线”,标记出各个工位,然后用木箱代表底盘,让大家模拟演练。

  “王工,各位老师傅,请大家试试看。”宋书羽说道,“我们不是要否定大家的手艺,恰恰相反,是要把大家最宝贵的手艺,用在最关键的刀刃上,同时提高整体效率。”

  推演开始了。负责安装前桥的工人,只需要专注于前桥的定位和紧固;负责布线的工人,可以研究出最快、最规范的线束固定方法;负责安装发动机的班组,可以总结出最省力、最安全的吊装和对接流程……

  起初还有些混乱,但随着模拟的进行,老师们傅们逐渐发现,因为任务单一且重复,熟练度会飞速提升,而且由于责任明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目了然。

  “好像……是快了不少。”一位老师傅摸着下巴,若有所思,“而且,不用像以前那样,一会儿跑去拿扳手,一会儿又去找螺栓,来回跑耽误工夫。”

  张建业也从农机队暂时抽身,参与讨论。他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建议:“有些螺栓的紧固力矩很重要,比如连杆螺栓、车轮螺栓。能不能在流水线上设置几个关键工位,配备统一的扭力扳手,并由专人负责检查和记录?这样能更好地保证质量。”

  这个建议得到了宋书羽的高度认可。流水线不仅仅是追求速度,更是实现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有效载体。

  最终,在王振虎和宋书羽的共同推动下,车间决定划出一片区域,按照规划图的思路,搭建第一条简易的拖拉机总装流水线。他们利用废弃的钢轨和滚轮制作了移动底盘架,用木板和角铁搭起了各个工位的工作台。虽然没有电动传送带,全靠人力推动底盘移动,但这已经是迈向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关键一步。

  人才的细分:培训大纲落地

  与此同时,秦湘云和张建业紧密合作,将系统的《农机操作手与维修工分级培训大纲(初级)》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独立一团自己的培训体系。

  他们将农机手分为三个等级:

  · 初级农机手: 掌握安全规程、独立完成日常保养、熟练操作拖拉机进行犁、耙、播种等基本作业。

  · 中级农机手: 具备初级农机手所有技能,并能独立完成常见的故障判断与应急处理,懂得发动机、底盘的基本原理。

  · 高级农机手\/初级修理工: 具备中级农机手技能,并能参与拖拉机的定期保养、部分总成的更换与简单维修,具备一定的传帮带能力。

  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实操考核标准也被细化。夜校的课程变得更加系统,甚至引入了“模拟故障排除”的实践课。宋书羽、王振虎和张建业都成了特聘教师。

  赵大牛等第一批学员,作为“黄埔一期”,自然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朝着中级农机手的目标努力。而更令人欣喜的是,看到农机队的成就和明确的发展路径,各连队又有不少年轻战士踊跃报名,第二期农机手培训班的选拔工作也提上了日程。系统任务要求的20名技术工人,眼看就要实现。

  “戈壁二号”的诞生

  流水线的搭建和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但“戈壁东风”发动机的量产却在王振虎的狠抓下,稳步推进。车间的角落里,为第二条流水线准备的部件开始逐渐增多。

  就在这种新旧观念碰撞、变革悄然发生的氛围中,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利用初步规范化的生产和部分流水线理念,第二台拖拉机,“戈壁二号”,成功下线了!

  与“戈壁一号”相比,“戈壁二号”的制造过程明显更加顺畅。因为有了“戈壁一号”的经验和更严格的标准化要求,许多在“一号机”上出现过的装配问题得以避免。虽然核心部件依旧依靠老师傅们精湛的手艺,但一些辅助性的、重复性的装配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戈壁二号”的下线,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加,更证明了独立一团初步具备了复制和小批量生产拖拉机的能力。它标志着“戈壁一号”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可以复制的模式。

  当“戈壁二号”被张建业启动,发出同样沉稳有力的轰鸣时,车间里响起了比第一次更加热烈、也更加自信的掌声。王振虎看着两台并排停放的“铁牛”,又看了看那条正在搭建的、代表了未来的流水线,眼中复杂的困惑渐渐被一种接受和期待所取代。

  “也许……老宋说得对。”他对身边的徒弟说,“以后啊,像造‘一号机’那样从头到尾亲手打造一台机器的机会可能少了。但咱们的手艺,可以用在制造更精良的零件、设计更巧妙的工装、还有带出更多好苗子上!这心里头,好像也挺踏实。”

  宋书羽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技术的进步,总会伴随着生产关系和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这其间的阵痛与调适,是发展的必然代价。所幸,独立一团的同志们,有着最朴素的实用主义精神和最坚定的集体信念,总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两台“铁牛”并驾齐驱的景象,极大地鼓舞了全团的士气。农业连已经开始憧憬着用两台拖拉机同时开荒的壮观场面。而宋书羽知道,当第二十名合格的技术工人通过考核,系统完全解锁的那一刻,独立一团的农业机械化,将迎来一次真正的飞跃。

  流水线的雏形已在车间勾勒,人才的梯队正在形成,钢铁的洪流初现端倪。所有的努力与汗水,所有的困惑与突破,都在这戈壁滩上,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奔向现代化的澎湃力量。
  http://www.hlys.cc/47207/3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