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丰收一号”的艰难分娩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丰收一号”收割机项目立项后,独立一团的技术力量如同被投入熔炉的钢铁,开始了极限的锻打。王振虎的车间几乎停止了其他非紧急任务的生产,所有骨干力量,包括李卫东、何秀莲等技术尖子,全部被抽调到收割机攻关小组。张建业的农机队也派出了赵大牛等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常驻车间,随时从使用者角度提供反馈。

  宋书羽将系统提供的收割机总图分解成一个个子系统:切割系统、输送系统、脱粒系统、清选系统、传动系统、行走及悬挂系统。攻关小组也相应分成了几个专业组,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或技术骨干担任组长,采取“分系统攻关,总集成调试”的策略。

  切割系统:与麦秆的第一次较量

  切割器是收割机与作物接触的第一个门户,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收割质量。系统蓝图要求使用往复式切割器,依靠动刀片在定刀片间的快速往复运动,像剪刀一样切断麦秆。

  难点在于动刀片的高速往复运动(每分钟近千次)和与定刀片的精密配合。刀片间隙必须极小且均匀,大了切不断麦秆,小了容易卡死或磨损剧增。

  王振虎亲自带队攻坚。动刀片的材料需要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他们尝试了多种钢材和热处理工艺,最初几批刀片不是太脆在高速冲击下崩刃,就是太软很快磨损。

  “不行!还得在材料和热处理上下功夫!”王振虎拿着一个卷刃的刀片,眉头紧锁。他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研究高碳工具钢的淬火和回火工艺,寻找硬度与韧性的最佳平衡点。

  传动机构同样棘手。要将拖拉机发动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刀杆的直线往复运动,需要一套曲柄连杆机构。高速运动下的动平衡、润滑、耐磨都是问题。最初的试验台上,连杆轴承因为润滑不良和冲击负荷,几次烧毁。

  脱粒系统:核心中的核心攻坚战

  李卫东小组负责的脱粒系统,是公认最难啃的硬骨头。系统采用的是纹杆滚筒式脱粒装置。高速旋转的滚筒上安装有纹杆,与固定的凹板筛形成脱粒间隙,依靠冲击、揉搓和梳刷作用使谷粒脱落。

  滚筒的动平衡是首要难题。一个高速旋转(每分钟数百转)的部件,稍有偏心就会产生剧烈振动,不仅影响脱粒效果,更会损坏机器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王振虎带着最好的车工和钳工,反复校调,用手工研磨的方式一点点找平衡,其过程繁琐至极。

  纹杆与凹板筛的间隙调整是另一个关键。间隙大了,脱不净,谷粒裹在秸秆里带走了;间隙小了,易碎粒,且负荷大增。这个间隙还需要能根据作物品种、干湿程度进行微调。他们设计了多种调节机构,从简单的垫片到复杂的偏心轴,反复试验。

  凹板筛的筛孔形状和大小也至关重要,既要能让谷粒顺利漏下,又要阻止过多的碎茎秆进入清选系统。李卫东和何秀莲对着图纸,用薄钢板一点点敲打、钻孔,制作了多种不同规格的筛片进行对比试验。

  输送与清选:看似简单实则精妙

  张建业和赵大牛重点关注的输送和清选系统,同样问题不断。

  收割台下的螺旋输送器(搅龙),经常发生堵塞,特别是当麦子潮湿或喂入量不均匀时。他们不得不反复修改叶片的角度和螺距,甚至在入口处加装了辅助拨禾轮。

  脱粒后的清选更是让人头疼。依靠风扇气流和筛子振动来分离谷粒和轻杂质的原理看似简单,但风量大小、筛子倾角、振动频率稍有不当,不是谷粒被风吹走,就是杂质清理不干净。他们几乎成了“看风”和“听音”的专家,通过观察筛面上物料的运动状态和倾听机器声音来判断调整是否合适。

  总装调试:问题百出的“巨婴”

  当各个子系统经过无数轮失败和改进,终于勉强达到可组装状态时,第一台“丰收一号”样机的总装开始了。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各个子系统在单独测试时可能还行,但组装在一起,动力传递、空间干涉、动作协调等问题集中爆发。

  传动皮带打滑、链条脱落、轴承过热、螺栓松动……问题层出不穷。样机就像一个孱弱而娇气的“巨婴”,每走一步都磕磕绊绊。

  第一次田间联调试验,选在了一小片预留的麦田。当“戈壁一号”牵引着这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丰收一号”驶入麦田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切割器开始工作,还算顺利地放倒了一片麦子。

  输送搅龙将麦子送入脱粒机……

  “砰!哐当!”

  脱粒滚筒处传来一声闷响和剧烈的撞击声!机器猛地一震,停了下来!

  紧急停机检查,发现是一根喂入不均匀的麦秸卡在了滚筒与凹板之间,导致纹杆断裂了一根!

  第一次试验,以失败告终。

  沮丧的情绪在所难免。连续数月的高强度攻关,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宋书羽看着垂头丧气的众人,没有责备,而是召集大家围坐在出故障的机器旁,开起了现场分析会。

  “同志们,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失败的原因。”他指着断裂的纹杆,“这说明我们的喂入均匀性控制还是不行,防堵塞和过载保护能力不足。大家都说说,看到底是哪个环节的问题?是拨禾轮速度不对?还是搅龙输送能力不足?或者是脱粒入口设计有问题?”

  在他的引导下,大家抛开沮丧,重新投入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王振虎负责加固纹杆和改进过载保护装置;李卫东重新审视脱粒入口的设计;张建业和赵大牛则继续优化收割台的操作,寻找更均匀喂入的方法。

  车间里的灯火,再次彻夜长明。敲打声、争论声、绘图声,交织成一曲不屈不挠的攻坚进行曲。“丰收一号”这个艰难孕育的“胎儿”,正在经历着分娩前最痛苦的阵痛。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没有任何退路,必须帮助这个“新生儿”冲破一切阻碍,降临世间。
  http://www.hlys.cc/47207/3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