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别苑深谈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沁芳园,位于京郊西山脚下,倚山傍水,景致清幽,乃是皇家一处用于避暑休憩的别苑,不似上林苑那般宏大开阔,更多了几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婉约。翌日午后,一辆不起眼的青篷马车准时将苏逸送至园外。早有内侍等候,引着他穿过曲径通幽的回廊,越过潺潺溪流上的拱桥,最终来到一处临水的敞轩。

  敞轩名曰“听雪”,四面临窗,垂着竹帘,窗外是碧波荡漾的荷塘,远处西山如黛,云雾缭绕。轩内陈设雅致,一张紫檀木嵌螺钿的茶案,两张蒲团,案上红泥小炉正咕嘟咕嘟地煮着泉水,茶香氤氲,与窗外荷香交织,沁人心脾。

  慕容瑶早已在此等候。她今日未着宫装,也未扮男装,只穿着一身浅碧色的家常襦裙,未施粉黛,青丝随意绾起,斜插一支简单的白玉簪,比之上林苑狩猎时的华贵高冷,更多了几分清丽脱俗的邻家气息,唯有那通身的气度,依旧昭示着她不凡的身份。

  见到苏逸,她并未起身,只微微一笑,指了指对面的蒲团:“苏公子来了,请坐。此处没有外人,不必拘礼。”

  侍立的宫女内侍在她眼神示意下,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敞轩,远远守候在外,确保无人打扰。

  苏逸依言坐下,姿态恭谨却不显卑微:“多谢殿下赐座。”他目光快速扫过四周,确认环境安全,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却未曾放松。

  慕容瑶亲手执壶,为他斟上一杯刚沏好的雨前龙井,动作娴熟优雅:“今日请苏公子来,别无他事,只是那日林中匆匆一晤,未尽兴。这沁芳园清静,正适合煮茶闲谈,还望公子莫嫌怠慢。”

  “殿下言重了。能得殿下邀约,于这山水清音之中品茗论道,是学生莫大的荣幸。”苏逸双手接过茶杯,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温热。

  初时,话题依旧围绕着诗词歌赋展开。慕容瑶提及苏逸在兰亭文会上那几句关于边塞的残诗,赞其意境苍凉,格调高远。苏逸谦逊应对,转而赞赏公主于诗词上的见解,并引申开去,谈及江南与塞北风物的差异,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到“大漠孤烟直”的壮阔。

  然而,两人皆非只知风花雪月之辈。话题自然而然地,便从文学滑向了更现实的层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公子自江南北上,一路见闻,想必感触颇深吧?”慕容瑶放下茶杯,目光清澈地望向苏逸,带着真诚的探询。

  苏逸心中微凛,知道正题来了。他谨慎措辞,避开了涉及自身秘密的细节,只泛泛谈及沿途所见民生之多艰,吏治之积弊,尤其是北方边境地区,因连年紧张局势而导致的民生凋敝、流民增多等现象。他语气平和,引据却扎实,将一个游学书生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慕容瑶听得极为专注,时而蹙眉,时而颔首。待苏逸言罢,她轻叹一声:“公子所见,与我在宫中听闻,乃至从一些隐秘渠道得知的消息,相互印证。如今朝堂之上,有些人只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却不见这锦绣江山之下,已是暗流汹涌,危机四伏。”

  她的话大胆了许多,显然在这私密环境中,对苏逸的信任增加了几分。她甚至隐晦地提及,某些边镇将领与朝中重臣过往甚密,军报奏章常有隐瞒修饰,导致朝廷对真实边情判断有误。

  苏逸心中震动,接口道:“殿下明察。学生亦以为,边患之根,往往不在外,而在内。若朝纲不振,奸佞当道,纵有良将精兵,亦难挽狂澜于既倒。譬如一棵大树,若根茎已被蛀空,外表再如何枝繁叶茂,一阵狂风袭来,便有倾倒之危。”

  “奸佞当道…蛀空根茎…”慕容瑶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与无奈,“苏公子可知,有时明知根茎已朽,却无力除虫,甚至…连出声警示,都可能招来灭顶之灾。这深宫高墙,有时亦如同牢笼。”

  她这番话,几乎已是赤裸裸地表达了对秦嵩专权的不满与自身处境的无助。苏逸能感受到她话语中那份沉重的无力感,这与他自己背负的血海深仇,何其相似!一种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感觉,在两人之间无声地流淌。

  他们从吏治谈到赋税,从漕运谈到边防,慕容瑶虽深处宫闱,但其对朝局的理解、对天下大势的洞察,竟丝毫不逊于许多朝臣。她的一些见解,甚至让苏逸有茅塞顿开之感。而苏逸结合自身经历与学识的论述,也每每能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思想的碰撞,如同琴瑟和鸣,在静谧的敞轩中回荡。彼此眼中对对方的欣赏,随着交谈的深入而愈发浓烈。那不仅仅是才学上的吸引,更是灵魂层面,对理想、对正义、对家国天下共同关切而产生的深刻共鸣。

  不知不觉,日头已然西斜,荷塘上铺满了金色的余晖。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慕容瑶看着苏逸,眼中光彩流转,语气真诚,“今日与公子一叙,瑶光受益匪浅。只望…只望这江山社稷,能多几个如苏公子这般有识之士,方是万民之福。”

  苏逸起身,郑重一礼:“殿下过誉。殿下心系天下,才是社稷之幸。学生不才,愿效绵薄之力。”
  http://www.hlys.cc/47219/6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