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蛰伏观风云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小院比网信办安静太多,齐昊的新办公室在二楼东侧,窗外是几株老梨树,四月正开着细碎的白花。四十四岁的他如今是委员会主任,这个正厅级职位看似平调,实则是将他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齐主任,这是本月委员学习活动的安排。”办公室主任递来文件夹,“另外,王副主席希望您牵头整理边西省改革开放口述史。”

  齐昊接过文件,第一页就是某位退休省级领导的讲座通知。他注意到参会名单上有几个熟悉的名字——都是近年来退居二线的老干部。

  “口述史项目需要采访很多老同志吧?”他看似随意地问。

  “是的,名单在这里。”办公室主任又递来一份名单,上面罗列着三十多位退休省部级、厅局级干部。

  齐昊心中微动。这份名单里,有几位曾经与“速支付”项目有过交集的老领导。

  他开始着手制定口述史采访计划,将那些关键人物安排在前期采访中。第一个约见的是已经退休八年的原省发改委主任。

  在老主任家中,采访结束后,老人突然说:“齐主任,我知道你为什么要先来找我。当年‘速支付’那个项目,我确实签了字,但现在想想,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齐昊不动声色地关上录音设备:“老主任能否详细说说?”

  “当时有领导亲自打招呼,说这个项目关系到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局。”老主任叹息,“现在回头看,那个项目的审批流程确实太快了,很多风险评估都没做。”

  这次采访让齐昊收获颇丰。更让他意外的是,老主任最后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这个人曾经在‘速支付’的境外合作方工作过,也许能帮到你。”

  齐昊谨慎地记下号码,但没有立即联系。他知道,自己现在处于敏感时期,任何举动都可能被监视。

  在政协工作的第二个月,他逐渐摸清了这里的工作节奏。每周除了例行会议和委员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他利用这个机会,开始系统地研究全省数字经济政策演变史。

  一天下午,他在政协资料室查阅旧档案时,偶然发现了一份2015年的会议纪要。纪要显示,当时有领导强烈主张加快“速支付”在全省的推广,甚至提出“可以先试点后规范”。

  这个主张的提出者,竟然是当时还在地方任职、现在已是省委常委的某位领导。

  齐昊悄悄复印了这份纪要。当晚,他通过加密通道将复印件传送给郑毅。

  三天后,郑毅发来回复:“材料已收到。此人确实值得关注,但证据不足,切勿打草惊蛇。”

  就在齐昊准备深入调查时,一个意外打断了他的计划。

  省政协突然接到中央政协的通知,要组织专项民主监督调研组,对全省数字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调研。调研组组长由政协主席担任,齐昊被指定为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这个任命让他重新获得了接触核心工作的机会。在制定调研方案时,他特意将“速支付”后续影响评估列为重点调研内容。

  调研启动会上,来自企业的委员提出异议:“‘速支付’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重点应该放在新发展上。”

  齐昊平静回应:“以史为鉴,才能更好面向未来。总结教训也是为了促进更好发展。”

  调研进行到第二周时,齐昊带队来到省政务服务中心。中心主任在汇报时提到一个细节:“速支付”系统下线后,其技术框架仍被多个部门沿用。

  “为什么不清洗这些系统?”齐昊问。

  “清洗成本太高,而且会影响业务连续性。”中心主任解释,“我们做了安全加固,应该问题不大。”

  齐昊立即让随行技术专家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所谓的“安全加固”存在明显漏洞,系统仍然可以被远程控制。

  更严重的是,技术专家在日志中发现,最近三个月仍有境外Ip访问这些系统。

  齐昊当场要求政务服务中心立即整改,并将情况通报给网信办。这件事在省直机关引起不小震动。

  当晚,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齐主任,调研就好好调研,何必较真呢?”

  “这是我的工作职责。”

  “职责?”对方冷笑,“别忘了你现在在哪里工作。政协就是个养老的地方,别给自己找不自在。”

  电话挂断后,齐昊沉思良久。他明白,自己触碰到了某些人的神经。

  第二天,调研报告初稿完成。齐昊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了“速支付”遗留系统的安全隐患,并建议全省范围内进行彻底清理。

  报告送审后,政协主席找他谈话:“齐主任,报告内容是不是太尖锐了?省里正在大力招商引资,这样的报告可能会影响营商环境。”

  “但安全问题不能忽视。”

  “可以适当缓和语气。”主席建议,“有些问题,点到为止即可。”

  齐昊不得不对报告进行修改,但保留了核心内容和建议。

  就在报告即将上报时,新的变故发生了。

  省纪委突然接到举报,称齐昊在网信办工作期间违规操作,为一个朋友的企业提供便利。虽然举报内容明显不实,但按照程序必须进行调查。

  齐昊再次被暂停工作,接受组织调查。

  调查期间,他被迫闲居在家。利用这个机会,他悄悄联系了老主任提供的那个电话号码。

  接电话的是个女子,自称姓林,曾在“速支付”的境外合作企业担任高管。她同意与齐昊见面,但要求绝对保密。

  两人约在邻省的一个小城见面。林女士带来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材料:“速支付”不仅收集数据,还曾参与某个境外组织主导的“数字丝绸之路”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控制数字基础设施来影响地缘政治。

  “李国华只是前台人物,”林女士说,“真正的幕后主导是一个被称为‘智库’的境外组织。”

  她还透露,“智库”正在尝试通过其他渠道重返边西省,最近有几个外资项目很可能就是他们的新马甲。

  这次见面让齐昊对整个事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一个腐败网络,更是一个具有地缘政治企图的境外组织。

  调查在一个月后结束,举报被证实是诬告。齐昊恢复工作,但调研报告的最佳报送时机已经错过。

  更让他意外的是,恢复工作后的第一天,他就接到通知:因工作需要,不再让他负责民主监督调研工作,改由另一位副主任接任。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又一次明升暗降。

  但齐昊没有气馁。他重新投入文史工作,在整理档案时继续寻找线索。同时,他开始着手撰写一篇关于数字经济安全的理论文章,准备在权威期刊上发表。

  文章完成后,他通过学术渠道投递给北京的一家核心期刊。让他意外的是,文章很快被采纳,并在学术界引起关注。

  更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一个月后,全国政协数字经济安全调研组点名要求齐昊参与工作。

  这个机会让齐昊重新回到了数字经济治理的前沿。在调研过程中,他凭借扎实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获得了调研组的高度评价。

  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了边西省“速支付”事件的教训,并建议加强数字经济安全治理。

  这份报告直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齐昊虽然仍在政协工作,但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职位限制。

  然而,就在他以为可以稍作喘息时,一个紧急消息传来:林女士在境外意外身亡,死因不明。

  与此同时,他收到一个匿名邮件,里面只有一句话:“知道太多的人活不长。”

  齐昊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庭院里飘落的梨花。他知道,尽管自己暂时离开了权力中心,但这场斗争远未结束。在政协这个看似平静的港湾里,他必须继续蛰伏,等待下一次出击的机会。

  而这一次,他将面对更加隐蔽、更加危险的敌人。
  http://www.hlys.cc/47221/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