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竹蒸笼的热乎气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在江南水乡的糯米镇,家家户户都爱蒸米糕。镇东头的老陈家,有口传了六代的竹蒸笼,篾条是楠竹劈的,黄澄澄的,笼盖边缘包着圈棉布,看着普通,却藏着怪脾气——你要是真心实意做米糕,蒸出来的糕蓬松得能弹起来,甜丝丝的带着桂花香;你要是偷工减料,蒸出来的准是硬邦邦的疙瘩,还带着股焦糊味。守着蒸笼的是陈阿婆,街坊都喊她蒸笼婆。阿婆头发挽成个髻,插根银簪子,手上总沾着米粉,每天天不亮就蹲在灶台前,一边揉面一边跟蒸笼说话,说笼屉冒的白汽是在她。她有个孙子叫小糯米,十岁出头,圆脸蛋像个米糕,最爱蹲在灶边看蒸汽缭绕,说能从白汽里看出米糕的笑脸。
镇西头有个点心铺老板叫胡三,总惦记着老陈家的蒸笼。有回他趁阿婆去赶早市,偷偷溜进厨房,想把蒸笼换下来。刚把蒸笼抬起来,笼屉突然响了一声,篾条竟弹起来,抽了他手背一下,疼得他叫出声。等阿婆回来,发现蒸笼好好地摆在灶上,只是笼布上多了个黑手印,一看就知道是胡三的——他总爱用黑炭给点心记账。
开春那会儿,镇上的粮商突然涨了米价,往年一文钱能买两斤的糯米,如今只能买一斤。镇上做米糕的都急得直搓手,胡三眼珠一转,开始往米里掺沙子,蒸出来的糕看着大,咬着硌牙。
小糯米看在眼里,气不过,趁胡三来买阿婆的米糕时,故意多撒了把桂花。胡三咬了口,刚想说还是老陈家的糕地道,突然地吐出来——里面竟裹着粒小石子,正好硌在他牙床上。胡三捂着嘴直哼哼,小糯米蹲在蒸笼旁偷笑,笼屉上的白汽地冒了个大泡,像是在跟他一起乐。
没过几天,胡三的铺子就没人去了,倒是老陈家的米糕摊前排起了长队。有人问阿婆:您家的米也贵了,咋还卖这么便宜?阿婆指着蒸笼说:这老伙计说了,米是良心粮,不能趁火打劫。
入夏时,镇上闹起了瘟疫,不少人上吐下泻,药铺的药都卖断了货。县太爷贴出告示,说谁能想出法子治病,赏银五十两。胡三动了心思,熬了些黑乎乎的药汤,说能治瘟疫,结果喝坏了好几个人。
蒸笼婆看着急,把蒸笼刷得干干净净,往里面放了艾草、生姜和糯米,大火蒸了三个时辰。蒸出来的米糕带着股药香,她让小糯米挨家挨户送去。说也奇怪,吃了糕的人,第二天症状就轻了,没过几天,瘟疫竟慢慢平息了。
这事传到了知府大人耳朵里。知府是个大胖子,听说糯米镇有口能的神蒸笼,立马带着衙役,坐着轿子就来了,站在陈家院子里喊:这蒸笼是朝廷的宝贝,该进献宫里!
蒸笼婆抱着蒸笼坐在灶台上:大人,这笼屉在我家灶上蒸了六十年米糕,进了宫怕是会想家。知府冷笑一声,指挥衙役:给我抬走!这么神的东西,该给皇上蒸御膳!
衙役刚伸手,蒸笼突然一声,笼屉全散开了,篾条像长了腿似的,在地上摆成个字。更怪的是,笼布上的水汽凝成小水珠,滴在知府的官服上,晕出一个个湿斑,像打了补丁。
胡三蹲在墙根看热闹,笑得直拍大腿:好!这蒸笼懂规矩,知道官大不如民心大!知府气得脸铁青,跺着脚骂,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走了,临走时还被门槛绊了个趔趄,差点摔进灶膛里。
秋天收糯米时,蒸笼婆突然咳得直不起腰,郎中来看了,说是积劳成疾,得用珍贵药材补。小糯米急得直掉泪,胡三提着两包红糖来看望,红着脸说:我……我去苏州进货,听说有种燕窝能补身子,就是贵得很……
当天夜里,小糯米趴在蒸笼上,摸着温热的篾条说:蒸笼蒸笼,救救奶奶吧,我以后天天给你刷笼布,不让你沾一点灰。蒸笼突然响了一声,笼底掉出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块巴掌大的燕窝,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胡三一看就咋舌:这是上等血燕!能换不少钱!他自告奋勇陪着小糯米去苏州,把燕窝卖了,买回了药材。蒸笼婆吃了药,身子竟慢慢好了,又能蹲在灶前蒸米糕了。
这事过后,老陈家的蒸笼成了糯米镇的宝贝。谁家娶媳妇,来借蒸笼蒸回喜糕,准能和和美美;谁家生小孩,来讨块蒸笼蒸的米糕,孩子准长得壮实。胡三也改了性子,点心铺里的米糕再没掺过沙子,还总来帮阿婆劈柴,说:这蒸笼比账本清楚,亏心事做不得。
后来蒸笼婆活到九十九岁,在一个飘着桂花香的早晨安详地走了,小糯米接过了那口蒸笼。他娶了邻村的姑娘,生了个女儿叫。小姑娘刚会走路,就爱围着蒸笼转,咿咿呀呀地喊,蒸笼里的白汽就会地冒出来,拂过她的脸蛋,像是在亲她。
如今那口竹蒸笼还在老陈家的灶上,篾条被熏得越发金黄,笼布换了一块又一块。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蒸笼的来历,小糯米就会笑着说:哪有啥来历?它呀,就像咱镇上的糯米,你真心待它,它就给你甜糯;你要是掺假,它可不就给你硌牙?
胡三后来把点心铺改成了米行,柜台上总摆着个小竹笼模型,谁来买米都要讲段蒸笼的故事,末了加句:做人啊,得像这蒸笼,心里得热乎,才能蒸出暖人心的日子。
http://www.hlys.cc/47232/2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