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晚星艺术基金” 启动,公益首站落地西部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快穿:在古早狗血文里兴风作浪
顾靖泽白今夏
都市无敌战神
下堂王妃要休夫
龙王医婿全文免费阅读
南知意帝释景全文免费阅读
吞天仙根
恐怖仙缘
冰河末世我囤积了百亿物资张奕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九月的宁夏海原县,秋阳把黄土高原的沟壑染成暖金色。海原县第一小学的操场上,原本空旷的水泥地被临时搭起的蓝色帐篷填满,帐篷外贴着 “艺术点亮梦想” 的红色标语,几位工人正小心翼翼地从货车上卸下钢琴、古筝 —— 这些崭新的乐器裹着防尘布,在阳光下像等待被唤醒的宝藏。林晚星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白色 T 恤,蹲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古筝打转。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古筝的琴弦,清脆的声响让她立刻缩回手,眼里满是惊喜。“别怕,这是古筝,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乐器。” 林晚星走过去,握住小女孩的手,教她轻轻拨动琴弦,“你听,它的声音像不像山间的泉水?”
小女孩跟着拨动琴弦,脸上渐渐绽开笑容。不远处,苏晓正抱着吉他调试音准,陆哲在帮忙组装画架,柳依依则蹲在地上,给孩子们分发印有古风图案的乐谱。“晚星姐,第一批 20 所艺术教育基地的选址都确定了,这是详细的规划图。” 公益项目负责人张悦拿着文件夹走过来,指着地图上用红圈标注的地点,“除了县城的学校,我们还会在偏远的乡镇小学建流动艺术教室,用改装的大巴车运送乐器和老师。”
林晚星接过规划图,指尖划过 “海原县关桥乡”“史店乡” 等名字 —— 这些地方她上个月特意来过,看到孩子们在没有画笔的情况下,用烧黑的木炭在墙上画画,在没有乐器的课堂上,跟着老师唱跑调的歌谣。那一刻,她更加确定,“晚星艺术基金” 的首站必须落地这里。“乐器和教室只是开始,” 林晚星抬头看向远处的群山,“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知道,艺术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快乐。”
当夕阳西下,帐篷里的灯光渐次亮起,一场属于海原县孩子的 “艺术启蒙夜”,正式拉开序幕。
“晚星艺术基金” 首笔 5 亿资金,没有用于华丽的宣传,而是全部投入到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物资采购中。从乐器挑选到课程设计,从师资配备到长期规划,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对孩子的用心,只为搭建一座能让梦想生根发芽的 “象牙塔”。
为了给孩子挑选合适的乐器,林晚星特意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组成 “选品团队”,从材质、音色到尺寸,逐一把关。钢琴选择了适合儿童弹奏的中小型立式琴,琴键经过特殊处理,更贴合孩子的小手;古筝挑选了入门级的桐木琴,音色清亮却价格适中,即使孩子不小心磕碰也不心疼;美术工坊里的画笔、颜料全部选用无毒环保材质,画纸是加厚的素描纸,能反复修改。
“我们不仅要送乐器,还要送‘专业’。” 选品团队的李教授说,“比如这批古筝,我们特意在琴码上做了标记,帮助孩子快速找到音位;吉他也换成了儿童专用的小尺寸,避免孩子因为乐器过重影响学习兴趣。”
除了固定的艺术教室,基金还投入 200 万改装了 5 辆 “流动艺术大巴”—— 大巴车的一侧被改造成可展开的舞台,另一侧是存放乐器和画具的储藏柜,车身上画着色彩鲜艳的卡通图案,写着 “流动的艺术课堂”。“偏远乡镇的孩子不方便到县城上课,我们就把课堂送到他们家门口。” 张悦解释道,“每辆大巴配备 2 名艺术老师,每周会去 2 个乡镇,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和美术课。”
开学前,基金还为每所艺术教育基地配备了 “艺术大礼包”—— 里面有定制的校服、画夹、乐谱本,甚至还有记录成长的 “艺术日记”。林晚星在每个日记本的扉页都写下了一句话:“愿你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孩子的审美和创造力。” 这是林晚星为课程设计定下的核心原则。因此,基金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发了一套 “本土化艺术课程体系”,让艺术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
音乐课上,老师会教孩子用黄土高原的民歌旋律,改编成适合古筝弹奏的曲子。“比如海原县的传统民歌《下四川》,我们会把它的旋律简化,用古筝的五声音阶演奏,让孩子既能学习乐器,又能了解家乡的文化。” 音乐课程负责人王老师说,“我们还会教孩子用日常物品制作乐器 —— 用矿泉水瓶和豆子做沙锤,用木板和橡皮筋做简易吉他,让他们知道,艺术无处不在。”
美术课则更具创意。老师会带孩子走进田间地头,用画笔描绘黄土高原的沟壑、金灿灿的向日葵;会教孩子用羊毛制作毡画,用晒干的玉米皮编织手工艺品。“上次我们带孩子画向日葵,一个小男孩告诉我,他想把画送给在外打工的爸爸,让爸爸知道家里的向日葵熟了。” 美术老师李老师回忆道,“那一刻,我觉得艺术不仅是画画,更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
为了让课程更有延续性,基金还设计了 “艺术成长档案”—— 记录孩子每次上课的作品、学习进度,甚至是他们对艺术的想法。“我们会定期把档案寄给在外打工的家长,让他们看到孩子的成长。” 张悦补充道,“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画和弹古筝的视频,都特意打电话来感谢,说没想到孩子还有这样的天赋。”
“艺术教育基地能否长期运营,关键在老师。” 林晚星深知这一点。因此,基金推出了 “西部艺术教师扶持计划”—— 从全国招募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每月 5000 元的生活补贴、免费的住宿和专业培训;同时,与当地教育局合作,为优秀的代课老师提供编制名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3 岁的王萌是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毕业生,看到基金的招募信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来到海原县。“我第一次给孩子们上古筝课,一个小男孩问我,‘老师,学会古筝能去北京吗?’” 王萌笑着说,“我告诉他,‘学会古筝,能让你的声音传到北京’。现在,这个孩子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来教室练琴。”
除了全职老师,基金还邀请公司旗下的艺人担任 “公益导师”,定期来基地授课。苏晓每季度会来海原县待一周,教孩子们声乐技巧;陆哲会带着吉他,教孩子们弹唱简单的歌谣;柳依依则专门录制了古筝教学视频,供老师和孩子课后学习。“艺人的参与不仅能带来专业的指导,更能给孩子带来信心。” 张悦说,“当孩子们知道,电视上的歌手在教自己唱歌,他们会更认真地学习。”
首站启动当天,海原县第一小学的操场上挤满了孩子、家长和老师。蓝色的帐篷被改造成临时舞台,背景板上画着孩子们的画作 —— 有黄色的向日葵,有红色的古筝,还有绿色的群山。当林晚星宣布 “晚星艺术基金” 首站正式启动时,孩子们的欢呼声差点掀翻帐篷的顶。
苏晓的声乐课被安排在上午。她没有直接教孩子们唱歌,而是先和他们玩 “声音游戏”—— 让孩子们模仿小鸟的叫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雨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声音是有温度的,” 苏晓蹲在孩子们中间,笑着说,“就像我们说话有喜怒哀乐,唱歌也有不同的情绪。”
游戏结束后,苏晓教孩子们唱《逆光》。她把歌词改成了更简单的版本:“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孩子们跟着学唱,虽然有些跑调,但眼神里满是认真。一个小男孩因为紧张,声音越来越小,苏晓走到他身边,握着他的手一起唱,男孩的声音渐渐变得响亮。
“我以前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歌,” 小男孩课后偷偷对苏晓说,“但今天我觉得,唱歌很快乐。” 苏晓摸了摸他的头,把自己的签名吉他拨片送给了他:“以后想唱歌的时候,就看看它,就像我在陪你一起唱。”
陆哲的吉他课充满了欢乐。他教孩子们弹唱《小幸运》的简化版,只用三个和弦就能完成。“你们看,音乐其实很简单,” 陆哲一边弹吉他,一边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和弦,就能弹出自己
http://www.hlys.cc/47240/1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