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第140章 “晚星艺术基金” 六大洲覆盖,公益成果总结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40章 “晚星艺术基金” 六大洲覆盖,公益成果总结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南极中山站的冰原上,科考队员李默蹲在雪地里,手中的画笔蘸着特制的低温颜料,在画板上勾勒出远处的冰山轮廓。颜料在零下 30 摄氏度的低温下凝结得格外缓慢,每一笔都要格外用力,才能在画布上留下清晰的痕迹。他身后,几个科考队员举着相机,镜头对准正在融化的冰裂缝,试图用照片记录下这一 “极地生态的脆弱瞬间”。这是 “晚星艺术基金” 与南极科考站合作开展的 “极地艺术创作” 项目现场,也是基金实现 “六大洲公益覆盖” 的最后一站。

  当李默完成画作《冰与光的对话》,将其通过卫星信号传回国内时,林晚星正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 “晚星艺术基金全球成果展” 的开幕式。屏幕上,南极冰原的白色与画作中的蓝色交织,与展厅内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艺术公益成果照片相映成趣 —— 肯尼亚贫民窟里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心画画的笑脸,巴西雨林中艺术家与土着居民合作创作的壁画,澳大利亚沙漠里用回收材料制作的雕塑…… 每一幅画面,都诉说着 “晚星艺术基金” 成立三年来的公益故事。随着南极项目的正式落地,基金不仅实现了 “六大洲覆盖” 的目标,更用艺术的力量,为全球 800 多万人带去了希望与改变。

  “极地艺术创作” 项目的落地,是 “晚星艺术基金” 最具挑战性的公益尝试。不同于其他大洲的艺术教育项目,南极的特殊环境决定了项目必须围绕 “生态记录与文化传播” 展开 —— 让科考人员成为 “艺术创作者”,用画笔与镜头记录极地环境变化,再通过艺术展的形式,让全球观众关注极地生态保护。

  为了让科考队员掌握基础的艺术创作技巧,基金邀请国内知名画家、摄影师组成 “极地艺术指导团”,提前通过线上课程,为中山站、昆仑站的 50 多名科考队员开展培训。课程内容涵盖 “低温绘画技巧”“极地光影捕捉”“生态主题创作思路” 等,还特意研发了适合极地环境的绘画工具 —— 低温颜料能在零下 40 摄氏度保持流动性,特制画笔采用抗冻材质,画板则轻便易携带,方便科考队员在外出考察时随时记录。

  “第一次在线上学习画冰山时,我总把握不好光影的变化,” 科考队员王媛说,“指导老师告诉我们,南极的光线每天都在变,中午的阳光会让冰山呈现出淡蓝色,傍晚则会变成橘红色,要根据实际观察调整色彩。后来我在考察时,特意每天同一时间去记录同一座冰山,果然发现了它的颜色变化,这种‘观察 — 记录’的过程,让我对极地生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9 年 3 月,“极地艺术指导团” 的 3 名成员还克服极端天气,抵达中山站进行现场指导。在冰原上,画家张伟手把手教科考队员如何用色彩表现冰裂缝的深邃,摄影师刘敏则示范如何利用极地的反射光,拍出更有冲击力的生态照片。“在南极现场创作,和在画室里完全不一样,” 张伟说,“这里的风、冰、光都是‘创作素材’,科考队员们的亲身经历,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这是专业艺术家很难复制的。”

  经过半年的创作,科考队员们完成了 200 多件艺术作品,包括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晚星艺术基金” 将这些作品整理后,在全球 10 个城市举办 “极地生态艺术展”,首展于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幕,随后陆续在纽约、伦敦、悉尼、里约热内卢等城市巡回展出。

  展览分为 “冰之美”“生态之忧”“守护之愿” 三个板块。“冰之美” 板块展示科考队员拍摄的南极极光、冰山群照片,以及描绘企鹅、海豹等极地生物的画作,让观众感受南极的纯净与壮丽;“生态之忧” 板块则通过对比作品,展现极地环境的变化 ——2019 年拍摄的冰山照片与 2029 年的同一座冰山对比,明显能看到冰山体积的缩小,还有科考队员用融化的冰制作的 “冰雕装置”,冰雕上刻着 “全球变暖” 的字样,随着展览的进行,冰雕逐渐融化,以此警示观众全球变暖对极地的影响;“守护之愿” 板块收录了科考队员与全球青少年的联名画作,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 “未来的南极”,与科考队员的作品形成呼应。

  “看完‘生态之忧’板块,我特别震撼,” 北京观众陈先生说,“以前总觉得南极离自己很远,全球变暖也是抽象的概念,但看到冰山融化的对比照片,还有慢慢融化的冰雕,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我会主动减少碳排放,还带孩子参与了‘守护南极’的公益捐款,希望能为极地保护出份力。”

  展览期间,基金还通过线上平台同步展出作品,观众可在线观看高清画作与创作背后的故事,还能参与 “极地生态知识问答”,答对的观众可获得 “极地艺术衍生品”,如印有科考队员画作的环保袋、笔记本等。线上展览的访问量突破 5000 万人次,不少学校将其作为 “生态教育课程” 的素材,组织学生在线参观学习。

  南极项目的落地,为 “晚星艺术基金” 的 “六大洲公益覆盖”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溯三年来的公益历程,基金的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通过建设艺术教育中心、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让艺术的种子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

  在亚洲,基金的重点是 “艺术教育公平” 与 “非遗文化传承”。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基金建设了 20 所 “乡村艺术教室”,为当地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的绘画、音乐课程,还邀请巴厘岛传统舞蹈家担任老师,让孩子们在学习现代艺术的同时,也能接触本土文化。“以前我们村里的孩子从来没上过艺术课,” 巴厘岛村民拉玛说,“自从有了艺术教室,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画画、跳舞,变得更开朗、更自信了。有个叫卡佳的小女孩,以前很害羞,现在能在村里的节日上跳传统舞蹈,大家都为她骄傲。”

  在中国,基金则推出 “非遗艺术进校园” 项目,与 100 所中小学合作,邀请苏绣、皮影戏、古琴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 “非遗兴趣班”。在北京某小学的苏绣兴趣班,孩子们跟着苏绣传承人李阿姨学习基本针法,用丝线在布上绣出简单的图案。“我以前觉得苏绣很难,学了之后才发现,只要有耐心,就能绣出好看的作品,” 五年级学生小宇说,“我绣了一个小钱包送给妈妈,妈妈特别
  http://www.hlys.cc/47240/1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