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原子弹部件失窃案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深山里的惊天案:1966 年原子弹部件失窃谜案西南的山,是藏得住秘密的。
云贵川三省交界的褶皱里,一条河绕着山根走了不知多少年月。当地人叫它 “迷水河”—— 有人说它像条银链缠在山脖子上,有人说它是山神吐的涎水,走进去就找不着回头路。河两岸的山是青黑色的,岩层里嵌着细碎的石英,太阳一照就闪,像无数双盯着河面的眼睛。
1963 年的春天,这些眼睛里闯进了不速之客。
先是几个背着三脚架的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上衣,在河滩上量了三天。他们的皮鞋沾着泥,却总用一块绒布擦三脚架的金属腿,擦得比自己的脸还亮。接着,公社的大喇叭响了,说 “部队要搞建设”,让河滩边的几户人家搬。老乡们揣着糊涂,扛着木床、坛坛罐罐往山坳里挪 —— 那时候的人信 “穿军装的”,就像信太阳会东升西落,不问为什么。
没过半个月,山路上突然滚来铁家伙。
不是老乡们见过的牛车、马车,是绿皮卡车,一辆接一辆,轮胎碾过碎石子路,吼得跟豹子似的。车上盖着帆布,帆布下鼓鼓囊囊,偶尔被风吹开一角,能看见钢筋的尖、水泥袋的缝。工程兵们戴着安全帽,在河滩上搭起帐篷,白天铁锹敲得山响,夜里煤油灯亮成一片,连迷水河的鱼都被惊得往深水里钻。
一年后,河滩上长出了一片厂房。
红砖墙上刷着白石灰,烟囱直指云天,管道像银色的蛇缠在厂房外。没有招牌,门口却站着荷枪的哨兵,枪上的刺刀在太阳下晃得人不敢直视。老乡们赶集路过,远远瞅着,看见穿蓝色工装的人进进出出,工装胸口印着 “906” 三个数字。有人问哨兵:“这是造啥的?” 哨兵不说话,只把枪往怀里拢了拢。
后来才知道,这地方造的是能让天地抖三抖的家伙。
906 厂的人,走路都带着股紧绷劲。
进厂要审三代,七岁偷过邻居家的枣,都别想踏进门。工人分了等级,通行证按赤橙黄绿青蓝紫排,蓝证的只能在自己车间转,红证的才能全厂溜达 —— 红证的最低也是副厅级,他们知道车间里那些闪着银光的零件,最终要凑成一个能炸穿地壳的 “大家伙”。
1966 年秋,总装车间的空气比往常更紧。
G1107 工件刚下线,这玩意儿是 “能量转换裂变容器”,铀原子在里面第一次 “分家”,外壳用的铂,比黄金贵十倍,光外壳就值 12 万 —— 那时候工人月薪才三四十块,12 万够买座山。
这天下午四点,车间主任、党总支书记和保卫组组长,三人捧着 G1107 往试压室送。部件装在特制的箱子里,沉甸甸的,像捧着一块烧红的铁。试压室值班长黎福林和操作员何家生在门口接,签了字,主任特意拍了拍黎福林的肩:“老黎,这玩意儿比命金贵。”
黎福林点头,把部件放进墙角的保险箱。
按规矩,试压室该有三个人当班,可那天俩人去参加学习班了,只剩他和何家生。准备工作干到五点多,黎福林瞅了瞅表:“食堂六点关门,你去打饭,咱吃完再测。”
何家生刚走,黎福林的肚子疼得直不起腰。他捂着肚子往保险箱跑,钥匙插进锁孔转了两圈,“咔嗒” 一声锁死,又反手锁了试压室的门,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厕所。
等他提着裤子回来,何家生正拎着饭盒站在门口。俩人进了屋,黎福林搓了搓手:“开始吧。”
钥匙插进保险箱,转了半圈,他突然停了。
箱子是空的。
何家生后来回忆,当时他觉得后脑勺挨了一闷棍,眼前的墙、桌子、饭盒都在转,耳朵里嗡嗡响,像有无数只马蜂在飞。他瞅着黎福林,老黎站在那儿,脸先是白得像纸,接着紫得像猪肝,嘴唇哆嗦着,突然 “扑通” 一声栽在地上,没了声息。
何家生是打过朝鲜战争的侦察兵,血里带着镇定。他摸出电话,手指抖得按不准键:“保卫部吗?G1107…… 没了。”
电话打到车间副主任侯鹏天那儿时,他正给钢笔灌墨水。
“啥?” 他手一抖,墨水溅在文件上,晕开一个黑团。他捏着话筒,感觉那玩意儿有千斤重,“我马上到!”
五分钟后,保卫部副部长林仲武带着人冲进来。他当过省厅刑侦处副处长,蹲在保险箱前看了半晌,眉头拧成疙瘩:“锁没被撬,是用钥匙开的。” 窗台上没脚印,地上没指纹,警犬闻了闻,突然打了个喷嚏,夹着尾巴往后退 —— 案犯喷了化学试剂,把味儿盖了。
厂长、副厂长全来了,站在车间办公室里,烟抽了一根又一根。烟灰缸满了,没人管。最后厂长拍了桌子:“林仲武,10 天,必须找回来!”
林仲武连夜成立专案组,成员都是党员,多半在公检法干过。案情分析会上,总装车间保卫组组长刘军先开口:“肯定是内鬼!别的车间的人进不来总装车间。”
有人点头:“先查试压室。”
林仲武看向鲍远昌 —— 试压室的保卫干事,刚调过来半个月。小鲍个子不高,眼睛亮得像鹰:“当班的四个人能排除。何家生打饭时,食堂好多人看见;黎福林上厕所,也有证人;俩学习班的,离总装车间五里地,跑不过来。”
“那乙班、丙班呢?”
“查登记本。” 鲍远昌说,“进出都得签字。”
总装车间 1100 多人,当班的 300 多。
专案组摆了四张桌子,俩人一组,拿着登记本喊名字。被叫到的人过来,低着头说:“五点前后我在机床前……”“我跟老王一起去喝水……” 一开始有人说笑,见专案组的人脸都绷着,渐渐没人敢吭声了。
问到半夜,筛出三个疑点。
许茂新,28 岁的班组长,说五点在食堂吃饭,可 44 个在食堂的人,没一个见过他。反倒有人说,五点十五分看见他在车间啃馒头 —— 哪有人刚在食堂吃完,又回车间啃馒头的?
方艳润,21 岁的学徒,说去厕所路上碰见俩女工,可那俩女工一口咬定:“没见着她。” 小姑娘被问时,脸涨得通红,话都说不利索。
还有个宋鲁川,膳食科长,57 岁,独臂。登记本显示,他五点十三分才离开车间,可五点零三到五点十分,没人知道他在哪。
林仲武盯着宋鲁川的名字,铅笔在纸上戳了个洞。
宋鲁川是厂里的 “老神仙”。
1932 年参加红军,长征时跟着周恩来当卫士,后来给彭德怀站过岗。左胳膊在抗战时没了,一到阴雨天就疼,得靠烧酒麻痹。他脾气暴,喝多了敢拔朱德的马缰绳,敢把康生的帽子扔天上,可没人真敢惹 —— 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专案组有人嘀咕:“老宋会不会偷了换酒喝?他知道那是铂。”
林仲武没说话。他派刘军去请宋鲁川,自己坐在办公室里,看着传唤证上的 “宋鲁川” 三个字,钢笔捏得手心冒汗。
宋鲁川来的时候,正劈着木柴。听说林仲武找,他把斧头往地上一扔,骂了句 “龟儿子”,还是跟着来了。进了办公室,他往椅子上一坐,独臂往桌上一搁:“小林,啥事?”
林仲武没敢提失窃案,扯了半天警卫制度。宋鲁川听着,突然打断:“你到底想问啥?”
“老宋,” 林仲武咽了口唾沫,“昨天五点到五点十五,你在哪?”
宋鲁川的眼一瞪:“老子在食堂后园转悠!”
“有人看见吗?”
“没人!” 老宋一拍桌子,“咋?想审我?”
林仲武没敢接话,赶紧给厂长打电话。厂长赶来,跟宋鲁川在密室谈了 20 分钟,出来时脸铁青:“隔离审查!”
消息传到北京时,906 厂保卫部长黄松正在人民大会堂。
周总理握着他的手,笑盈盈地问:“906 厂的?我问个人,宋鲁川,一条胳膊的那个,还好吗?”
黄松心里一咯噔 —— 他刚接到林仲武的电话,知道 G1107 丢了,宋鲁川被隔离了。他硬着头皮说:“总理,宋鲁川…… 卷进一桩失窃案,正审查呢。”
总理的眉头皱了一下,没说话,往前走了。
当晚,总理办公室的人找到黄松:“总理让我问问案子的事。” 黄松把前因后果说了,那人记了满满三页纸,连夜回了中南海。
第二天,总理把电话打给公安部部长谢富治:“906 厂丢了原子弹部件,公安部为啥不管?”
谢富治慌了:“马上派人!”
下午,公安部侦查组就到了 906 厂。组长张克峰是老刑侦,看了卷宗,第一句话就说:“宋鲁川不像贼。他要想偷,早偷了,犯不着等现在。”
转机出在宋鲁川的 “儿子” 宋小川身上。
小川是宋鲁川战友的遗孤,小时候生病伤了脑子,傻乎乎的。之前他说,看见父亲拿过一个 “白晃晃的罐罐”,可侦查组找他一问,才发现这孩子连罐罐是圆是方都说不清。
“不对劲。” 刑侦专家欧阳坤说,“有人教他说的。”
正说着,有人来报:宋小川死在卧虎岗的灌木丛里,太阳穴有钝器伤,嘴里堵着毛巾。
宋鲁川听说后,在隔离室里哭了 —— 他这辈子没掉过泪,长征过草地时断了粮,啃树皮都没哭。他拽着看守的胳膊喊:“我要见侦查组!”
张克峰一进门,宋鲁川就红着眼说:“我那天去找刘翠花了,想让她嫁给小川。她让我别声张,我就没敢说……”
刘翠花是螺栓仓库的发货员,30 岁的寡妇,丈夫是建 906 厂时牺牲的连长。侦查组找到她,她点头:“宋科长是来了,说小川…… 挺好的。”
而宋小川的死,宋鲁川一口咬定:“是邵固斌!他俩常一起上山打猎!”
邵固斌是被服车间的工人,当过侦察兵,枪法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被叫来的时候,梗着脖子喊:“我没杀人!” 可当张克峰拿出现场的脚印照片,又说 “你衣服上的头发,跟现场的一样”,他突然就软了。
“是鲍远昌让我把小川骗上山的!” 邵固斌瘫在椅子上,“他说给我钱,让我哄小川去卧虎岗,说忘了带佐料,让小川等着…… 我真不知道他要杀人啊!”
鲍远昌?
张克峰心里一震 —— 那个说 “当班四人能排除” 的保卫干事。
专案组翻遍了登记本,果然漏了鲍远昌。
他案发时也在总装车间,却没人问过 —— 因为他是保卫干事,还为黎福林做过证。
等侦查组赶到鲍远昌家,人早跑了。906 厂 3 万人搜了一宿,没见着人影。公安部立刻下了通缉令,照片发到全国。
18 天后,南京火车站附近的小公园里,一棵老银杏树下,公安人员挖出个铁盒子。打开一看,裹着三层塑料纸的 G1107,在月光下闪着冷光。
鲍远昌是在南京大学的串联接待站被抓的,冒充大学生。
审讯室里,他一开始死不吭声,直到看见 G1107 的照片,才耷拉下脑袋。
原来他当兵时在福建勾搭上一个走私犯的女儿,那家人怂恿他偷铂卖钱。他主动调去试压室,配了保险箱钥匙,趁黎福林上厕所时下了手。后来怕宋小川乱说话,干脆杀了人。
“我以为能跑掉……” 他喃喃地说。
公判大会那天,906 厂的人都来了。
鲍远昌被押上台时,头埋得很低。宣判员念完判决,他突然抬起头,往厂房的方向望了一眼 —— 那里,G1107 已经回到了生产线,正等着和其他零件汇合,去完成那个让中国挺直腰杆的使命。
枪响的时候,迷水河正在山涧里流,哗啦啦的,像在说什么。
后来,906 厂的墙上多了条标语:“一颗螺丝,就是一条命。”
直到很多年后,当年的工人还会指着厂区那片山说:“那里藏着咱们国家最硬的骨头。”
http://www.hlys.cc/47324/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