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月考(下)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快穿:在古早狗血文里兴风作浪
顾靖泽白今夏
都市无敌战神
龙王医婿全文免费阅读
下堂王妃要休夫
南知意帝释景全文免费阅读
吞天仙根
恐怖仙缘
冰河末世我囤积了百亿物资张奕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一日考试结束,斋舍里的气氛颇为微妙。赵铁柱一回来就捧起厚厚的经书,嘴里念念有词,在油灯下苦苦背诵,显然是打算“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梁识倒是想得开,洗漱完毕便踢掉鞋子,往床上一躺,双手枕在脑后,说道:
“考都考了,多想无益!你们跟我学学,早点睡养足精神,明天才更有精力!”
说罢,他不再管他人,盖好被子,闭上眼睛,不过片刻,便沉沉睡了过去。
李逸之则如同往常,仿佛这月考只是寻常一日。
他安静地坐在窗前,就着最后的天光看了一会儿书,天暗后从容洗漱,安然躺下,不多时呼吸便变得均匀绵长,那份定力让人叹服。
青文却有些辗转反侧。他先是强迫自己拿起书,想再翻翻史书,为明日的经史策问多做些准备。
然而白日考试的片段、对自身答卷的回顾、对明日未知考题的担忧,种种思绪如同潮水般在脑中翻涌。
看不进去书,他打算尽早休息。躺下后,闭着眼睛,却毫无睡意,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考场的钟声和沙沙的书写声。
他一会儿觉得自己的四书文破题尚可,一会儿又担心经义文的论证不够深入。
翻来覆去,直到夜深人静,浓重的倦意才终于战胜了纷乱的思绪,将他拖入不安的浅眠之中。
仿佛刚合眼不久,远处便传来了晨钟嗡鸣,低沉而悠远,宣告着第二日的考核即将开始。
第二日,考场依旧。
上午是经史策问,题目关乎“历代漕运利弊与当今启示”。
此题涉猎极广,需贯通历史沿革、地理经济与当下朝政,极见功力与见识。
陈青文看到题目,心头便是一沉。
他凝神思索,努力回忆刘教习历史课上所讲的历代兴衰与制度得失,结合自己近日在藏书馆翻阅史书偶得的关于漕运的零星记载,谨慎构思。
他自知见解尚浅,难以提出惊人之论,便力求立足经典,分析历代漕运在巩固统治、供给京师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耗费民力、滋生腐败等弊端,最后尝试提出“体恤民艰、革除积弊、因地制宜”等相对稳妥的建议。
下笔时,他字迹工整,条分缕析,虽文采不算斐然,却也尽力做到言之有物,逻辑清楚。
下午的考试考的是试帖诗。以“松韵”为题,限押“清”韵。
这对于诗词基础薄弱的陈青文而言,无疑又是一道难关。
他抬头望了望窗外远山苍翠的松柏,努力捕捉那风过松林的涛声所带来的意境。
“松韵……松之韵味,在于其坚韧、清幽、高洁……”他搜肠刮肚,回想前人咏松的诗句,绞尽脑汁地组织词汇,推敲平仄,勉强凑成了一首五言律诗。
“虬枝立险峰……,岁寒知本性……” 写罢自觉格律虽无误,但意境平平,用词也略显生硬,缺乏灵动之气,心中不免有些气馁,只能算是勉强交差。
交卷后,青文感觉身心俱疲,但内心深处放松许多。
无论结果如何,这两日,他已竭尽全力。
月考的余波并未随着交卷而立刻平息。尤其是那篇关于漕运的策问,如同在他原本自以为尚算平整的学问地面上,凿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窟窿,让青文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仅仅是“历代利弊”四字,便需要何等广博的史识与洞见?他过去埋头于四书五经的章句之间,虽也刻苦,却如同坐井观天,未曾真正领略过学问天地的广阔与深邃。
这种认知让他坐立难安。次日,趁着刘教习课间休憩的间隙,陈青文鼓起勇气,拿着自己回忆整理的策问草稿思路,恭敬地走到先生面前。
“先生,”他声音带着些许忐忑,“学生此次月考,深感学识浅陋,尤其经史策问,下笔时常觉空泛无力,不知从何说起。恳请先生指点,学生当前,当从哪些典籍入手,方能扎实根基,开阔眼界?”
刘教习接过他那写得密密麻麻、满是修改痕迹的草稿纸,扫了几眼,目光在他那试图条分缕析却难免稚嫩的论述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能考后立刻反思自身不足,并主动求教,这份向学之心,远比一时的成绩更为可贵。
他放下稿纸,沉吟道:“你能有此问,甚好。治学如筑台,须根基深厚。四书五经是根本,需时时温习,常读常新,此乃‘本’。”
“然欲明经世致用之学,史籍不可不读。”
他略一思索,提笔在一张空白的竹纸上写下几部书名,“《史记》、《汉书》,乃史家之宗,先熟读此二者,可观兴衰之迹,明人事之理。其后可渐次涉猎《资治通鉴》,学习史家论断。”
“多谢先生指点!”
自那日起,陈青文仿佛变了个人。他不仅完成了刘教习布置的日常功课,更将先生推荐的书目奉为圭臬。
上午刘教习讲完课,他不再是立刻埋头整理笔记,而是会快步上前,将自己预习或阅读史书时产生的疑问,或是课堂上某个未能完全消化的要点,一一向先生请教。
问题或大或小,有时是某个典故的出处,有时是某句经文的深层义理,有时则是读史时对某个历史人物选择的困惑。
刘教习起初只是简略回答,见他问得勤,且问题渐渐切中要害,解答也便愈发详尽起来。
回到斋舍,他的“学问探讨”也并未停止。完成自己的功课后,他常会将一些自己苦思不解,或是觉得同窗或许有不同见解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铁柱,梁师兄,你们说,这‘君子远庖厨’,是真不让君子进厨房,还是另有所指?”他拿着《孟子》发问。
赵铁柱正对着自己的笛子运气,闻言头也不抬,瓮声瓮气道:“俺觉得吧,就是字面意思!君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哪能天天围着锅台转?就像俺爹,地里活儿都是他拿主意,做饭都是俺娘来。”
话虽质朴,却也让青文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分工”与“仁术”的关系。
梁识则会翘着脚,啃着杂粮饼,漫不经心地说:“要我说,孟夫子这是打个比方。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重点是那颗仁心!难道君子在路上看见杀羊也要捂着眼睛跑开?那不成笑话了!”
他这带着几分戏谑的解读,反而让青文对“不忍之心”的普遍性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而当问题涉及经义辨析或史实考证时,李逸之便成了他最重要的请教对象。
“李师兄,《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祭仲谏言‘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若当时郑伯听从,是否便能避免日后之祸?”青文会拿着书,指着具体的段落求教。
李逸之通常会放下手中的书,认真听完他的问题,略作思忖,然后清晰地道出自己的见解:
“祸根已种,非独在段。郑伯其心,忌刻已久,纵使早为之所,亦恐生他变。祭仲之谏,在于防微杜渐,然人心之变,非外力可全控。读此篇,当思‘慎始’之要,亦需明‘人心难测’之理。”
他的回答往往能直指核心,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让青文有茅塞顿开之感。
就在这般充实的求索中,时间悄然流逝。月考的成绩,这两日先生们也批阅完毕,即将在明日张榜公布。
书院里关于排名的议论渐渐多了起来,空气中重新弥漫起一种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气氛。
这日傍晚,一个不知从何处传出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子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据说,此次甲乙丙三班在书院的共六十名童生统一排名,丙班的李逸之,竟然高居第十名!
消息传到丙班时,梁识刚喝进去的一口水差点喷出来,赵铁柱瞪大了眼睛,连呼“俺的娘嘞”!
陈青文在震惊之余,回想起李逸之平日里的沉静渊博,又觉得似乎在情理之中!
然而,关于其他具体人的排名,传言却语焉不详,只知道张鹏似乎也不错,钱有福定然榜末。
而陈青文自己,梁识、赵铁柱、孙浩他们的名字将会出现在榜单的哪个位置,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http://www.hlys.cc/47359/1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