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分头努力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晚霞恋恋不舍地沉入西山背后,深蓝色的天幕上,星子已经眨起了眼。晚风稀释了白日的燥热,带来一丝丝清凉。

  王桂花拎着水瓢,将井水均匀地洒在院子的泥土地上,激起一股带着土腥味的凉气。很快,一家人便搬着各式矮凳、马扎,聚到了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枣树下,开始了一天中最闲适的纳凉时光。

  青山坐在门槛上,身子微微前倾,他手里无意识地捻着一根狗尾巴草,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打破了宁静:“娘,舅舅说,悦来酒楼光是那口熬高汤的大锅,就够我在里面洗个澡了!说是用整副的猪大骨、老母鸡,从天不亮就开始熬,那香味能飘满半条街呢!”他顿了顿,眼神在月光下闪烁着憧憬的光芒,“还有‘红案’的李师傅,舅舅说他炒菜时,勺子颠得飞快,火苗‘呼’地一下能窜得老高,锅里哐当哐当响几下,一道油光锃亮的菜就成了!”

  王桂花坐在枣树下,手里慢悠悠地摇着一把边缘已经破损的蒲扇,给依偎在她身旁的秀兰扇着风。看着长子谈起未来时眉飞色舞的样子,她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既为儿子找到奔头而欣慰,又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感到酸楚。

  “我们青山,是真的长大了,”她声音轻柔,带着母亲特有的温存,“这一转眼,你都这么大了,等翻了年就十七……”她的话语在这里微妙地停顿了一下,目光如同被月光牵引,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安静坐在稍暗处的秀荷身上,语气里多了些岁月流逝的感慨,“秀荷,过了年也十四了,都长大了。”

  秀荷抬起眼,眸子里映着月光,带着少女特有的羞涩与懂事,声音细若蚊蚋却清晰:“娘,我还小呢……”

  王桂花看着眼前的温馨场景,心里仿佛被一股暖流浸润着。她转过头,望向一直沉默的丈夫,声音放得更轻了些,带着商量的口吻:“他爹,等青山在县里安定下来,站稳了脚跟,青山的亲事……咱们也该慢慢相看相看了。”

  “他娘,你这几天多在村里走动走动,打听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姑娘。现在家里攒了些钱,你过几天去找有根,有空时给青山打些结婚用的家具。”

  夜渐渐深了,月光愈发澄澈通透,如同水洗过一般。蟋蟀的鸣叫愈发响亮清晰。秀兰开始一下一下地打着小哈欠,脑袋像小鸡啄米似的点着。秀荷温柔地笑了笑,伸手将妹妹揽过来,让她的小脑袋靠在自己肩上。青山望着满天钻石般闪烁的星斗,眼神里的憧憬渐渐沉淀,融入了对家人、对这片院落的深深眷恋。窗下的青文终于合上了书本,小心地吹熄了那盏耗费灯油的灯火,就着明亮的月光,开始一丝不苟地收拾笔墨纸砚。

  一家人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溶溶的月色里,谁也没有再说话,也无需再多言。离别的愁绪与团聚的温馨,生活的重压与萌发的希望,过往的艰辛与未来的期许,都在这个平凡而珍贵的夏夜里,交织、融合,谱写成一首属于农家人的、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夜曲。

  鸡叫三遍,天光还未大亮,。陈家的灶房里却早已透出暖黄的光,飘出小米粥滚沸的香气。今日,是青山启程去县城的日子。

  院子里,青山穿着一身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短褂,这是王桂花熬了两夜赶制出来的。他背上背着个沉甸甸的包袱,里面装着换洗衣物、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以及陈满仓悄悄塞给他的一串铜钱。

  王桂花替他整理本已十分平整的衣领,眼圈有些泛红,想再叮嘱些什么,嘴唇动了动,却只化作一句:“在外头……万事当心,吃饱饭。”

  秀兰仰着小脸,大眼睛里满是不舍:“大哥,你什么时候回来?”

  “过些天就回。”青山揉了揉妹妹的头发。

  陈满仓挑着货郎担催道:“行了,该走了。青山又不是不回来了,掌柜的心善,每月能回来两天呢。早去早收拾,去的晚了不好。”

  “爹,我送你们到村口。”青文走上前,轻声说道。父子三人一同迈出了院门。

  清晨的村庄尚未完全苏醒,只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父子三人沉默地走在熟悉的土路上,脚步声清晰可闻。离情别绪像这清晨的雾气,弥漫在三人之间。

  走到村口那棵老槐树下,青山停住了脚步。“就送到这儿吧。爹,你去忙你的吧!青文,你也好好读书。”他转过身,向着县城的方向大步走去。

  “哥,”青文喊到,目光清澈而坚定,“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的。”他顿了顿,像是在下一个郑重的承诺,“我们一起努力。”

  青山不回头的摆了摆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好,一起努力!”他咧嘴笑了笑,露出洁白的牙齿,那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无畏与期盼,踏着渐亮的晨光,大步流星地朝着通往县城的官道走去。背影在薄雾中渐渐模糊,最终化成了一个移动的小点。

  陈满仓目送着长子的背影走远,摸了摸青文的脑袋,“你好好读书就行,家里现在有我,以后有你大哥。咱们一家人一起,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把陈青文送到学堂的巷子口,陈满仓挑着破旧的货郎担又开始了自己的走街串巷。

  学堂里,周秀才看着下面坐得端正的学子们,缓缓开口道:“《三字经》蒙学以启心智,尔等既已通读,今日起,我们便开始学习《百家姓》。”他拿起一本纸张泛黄的书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下姓氏,汇聚于此,虽是识字之基,亦可见人伦渊源,地域流转。”

  新的书籍,新的知识,像一扇正在徐徐打开的新世界的大门。青文小心地抚摸着书页上陌生的姓氏,感觉肩上的担子似乎又重了一分,但心中的道路,却愈发清晰明亮。

  周秀才布置了熟读并抄写《百家姓》前十六姓的课业。散学后,青文没有像其他同窗那样嬉闹着离开,他独自留在书斋里,将笔墨纸砚在略显陈旧的书桌上摆放整齐。他研墨的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进行一种庄严的仪式。

  墨成,他铺开一张略显粗糙的毛边纸,提起那杆用了许久、笔毫已有些开岔的毛笔。他回想起大哥离家时坚实的背影,父亲在田垄间佝偻的身躯,母亲在灯下缝补的侧影,姐姐们默默操劳的模样,还有那粮税官斛前令人心碎的画面……所有的艰辛、期盼与温暖,此刻都沉淀下来,化作他腕底的力量。

  他蘸饱了墨,凝神静气,在那张素白的纸上,郑重地写下了一个“赵”字。笔锋虽还稚嫩,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与决心。

  为了这个家,他必须,也一定能够读出个前程。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他专注的眉眼和那渐渐铺满字迹的纸张上,明亮而温暖。
  http://www.hlys.cc/47359/1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