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桃李之约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五月,榴花似火,麦浪渐黄。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地里活儿也像这气温,一股脑涌了上来。

  陈家小院里,赵春燕的肚子已隆起得十分明显,宽松的夏布衫子也遮掩不住。算算日子,已有五个多月,再熬过这最热的暑天,秋凉时分就该瓜熟蒂落了。

  王桂花如今是把赵春燕当成了眼珠子护着。下地?那是万万不能的。只让她在家做些轻省活计,看看门,喂喂鸡,晌午帮着把饭菜热一热。

  饶是如此,赵春燕自己也是闲不住的,挺着肚子坐在院里的树荫下,慢悠悠地择着菜,或是拿着针线,给未出世的孩子缝制小衣小裤,针脚细密,满是初为人母的期待。

  地里的活计便主要落在了王桂花、陈满仓和长成大姑娘的陈秀荷、身量开始抽条的陈秀兰身上。

  陈青文下了学也得赶紧回家帮忙,抱麦子,递水送饭,读书人的手也磨出了新茧。一家人都铆足了劲,连带着对即将到来的收获,也多了几分沉甸甸的期盼。

  这日,一家人正顶着日头在麦田里挥汗如雨,村口传来车马声。不多时,就见陈青山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田埂上,手里还拎着个大包袱。

  “爹!娘!”青山高声喊着,几步跨过田垄。

  “青山?你咋回来了?”王桂花又惊又喜,直起腰,用汗巾抹了把脸。

  陈青山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我想着家里该收麦子了,就跟东家请了几天假,回来干活。”他把包袱放在自家地里,接过秀荷手里的镰刀就弯腰干了起来。有了陈青山的加入,麦子倒的更快了。

  晚上,陈家饭桌格外丰盛。陈青山带回来了县里的芝麻烧饼、一包珍贵的红糖,还有几块颜色鲜亮的细软棉布,说是给未出世的孩子做衣裳。

  他把东西一样样拿出来,王桂花摸着那柔软的布料,嘴里埋怨着“瞎花钱”,眼角的笑意却怎么也藏不住。

  陈青山看着赵春燕笨拙却喜悦的样子,看着她圆滚滚的肚子,心里又是激动又是歉疚。夜里,小两口在自个屋里说着体己话。

  “在县里一切都好,就是老是惦记你。”陈青山握着赵春燕的手,低声道“你在家里咋样?还吐不吐了,有啥不得劲没有?”

  “我挺好的,娘和妹妹们都照顾我。”赵春燕靠在陈青山肩上,感受着久违的安稳,“你在外头才辛苦,别总惦记我,该吃吃,该喝喝。”

  “我托村里人给你捎的酸杏干,吃着可还行?”

  “嗯,”赵春燕脸上泛起红晕,“就是……就是最近脚有些肿,腰也有点酸。”

  陈青山闻言,立刻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托起她的脚,果然见脚踝处有些浮肿。他心疼地用手掌轻轻揉着:“明天我去河边找找看,有没有光滑的石头,给你烫热了包着敷敷……”

  陈青山在家的这几日,仿佛给这个忙碌的农家小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抢着干地里的重活,陪着赵春燕在院里散步,跟青文说县里的见闻。短暂的相聚冲淡了劳作的疲惫,也让赵春燕眉宇间那份因孕期不适而产生的郁气消散了许多。

  假期转眼即过。陈青山临走前,又偷偷塞给王桂花一些钱:“娘,这是酒楼里客人打赏我的,春燕这身子,您多费心。家里多买点肉,别省着。” 王桂花接过钱,嗔怪道:“还用你说?快走吧,路上小心。” 目送大儿子背影远去,她心里盘算着,明天去镇上割块猪肉,给春燕换换口味。

  陈青山回了县城,但隔三差五,总有相熟的伙计或回村的同乡,捎来些小东西。有时是几颗脆李,有时是一包蜜枣,有时是给孩子买的虎头鞋样子。

  东西不值什么钱,却让赵春燕觉得,那个在县里为小家奔波的男人,心始终系在这里。王桂花看在眼里,对这儿媳更是满意,连带着对总是“瞎花钱”的儿子,埋怨也少了些。

  这期间,春燕爹赵大柱也抽空来了一趟。扛了小半袋新磨的玉米面,提了一篮子自家院里的青菜,还特意带来了春燕二婶腌的酸黄瓜。

  “你二婶惦记你这段时间爱吃酸的,特意让我带的。”赵大柱看着女儿隆起的肚子,脸上既开心又有几分担忧,“你婆家挺好的,听你婆婆的话。”

  他私下里又塞给春燕几十个铜板,“自己留着,想买点零嘴啥的方便。” 朴实的话语和行动,透着当爹的最实在的关怀。

  就在陈家为农忙和孕事忙碌时,一桩意想不到的姻缘,正悄然临近。

  这一日,王桂花正在院里晾晒麦子,一个穿着体面、头戴红花的妇人扭着腰走了进来,未语先笑:“哎哟,桂花嫂子,忙着呢?”

  王桂花抬头一看,是邻村有名的张媒婆,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是张大姐啊,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快屋里坐。”

  这张媒婆消息最是灵通,一张巧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她坐下喝了口水,便开门见山:“陈家嫂子,我是受桃李村李家所托,来给你家秀荷姑娘说桩好亲事。”

  “桃李村李家?”王桂花在脑子里想了一遍,年前有个见了次没成,这是又找回来了?

  “就是李顺和他们家!”张媒婆一拍大腿,“他家小儿子李向学跟你家青文一起在周秀才那儿读书,虽然没考中童生,可人家家境是实实在在的好!”

  她压低声音,如数家珍:“李顺和家在桃李村是数得着的人家,家有整整五十亩地,里头还有五亩是正当产的桃园!家里有牛有车,家底厚实。老两口都是明事理的人。”

  张媒婆顿了顿,喝了口水继续说:“他家俩儿子,上头那个已经娶妻生子,我来就是给他家小儿子说亲的!那李向学,既读书识字,又干的来地里活计,自己也有主意,十里八乡都是数得着的好小伙。我都想说给自家侄女!可到底是读过书的人,见识跟一般泥腿子不一样!他们家就相中你家秀荷姑娘性情温婉,勤快能干,又识得字,托我上门说和说和!”

  王桂花听着,心里活动开了。李家这条件,确实没得挑,比自家强多了。李向学那孩子,她也隐约听青文提过,是个老实刻苦的。放弃科举回家种地,在有些人看来是没出息,但在王桂花这种务实的人眼里,反倒觉得这孩子踏实,知道轻重。

  王桂花心下十分满意,却也没立刻答应,只道:“张大姐,多谢你来这一趟,这事我得跟当家的商量商量,也得问问秀荷自己的意思。回头我一定给你准话。”

  亲亲热热的送走张媒婆,王桂花当晚就跟陈满仓说了这事。陈满仓仔细听了半晌,道:“听着这家是不错。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托人去桃李村再打听打听,别光听媒婆一张嘴。”

  王桂花也是这个意思。她第二天就悄悄托了娘家一个可靠的、跟桃李村有亲戚的兄弟,去仔细打探李家的底细。

  没过两天,回信就来了。跟张媒婆说的八九不离十,李家确实殷实,家风也正,李向学回家后踏实肯干,村里人评价不错。王桂花心里这才有了底。

  接下来,便是安排相看。地点选在永宁镇的道观,只说是去逛逛,让两个年轻人“偶遇”一下。

  那天,李向学特意换了一身干净的半新蓝布褂子,头发梳得整齐,虽不如读书时文雅,却多了几分庄稼人的精神利索。陈秀荷则穿了件素净的碎花小褂,头上簪了嫂子给的一个桂花钗子。

  王桂花和李向学母亲在一旁说着闲话,眼神却不住地往两个孩子那边瞟。

  李向学有些紧张,但还是主动开口,声音沉稳:“听说……陈家妹子平日在家也帮忙做活?”

  陈秀荷声如蚊蚋:“嗯,做些家务,针线……也还行。”

  “读书识字呢?”

  “认得几个……跟弟弟学的,不多。”陈秀荷抬起头,飞快地看了他一眼,又迅速低下。

  “你喜欢认字吗?”

  “喜欢……除了认字,我还喜欢听我弟弟讲书里的故事。”

  李向学看着她羞涩却清秀的侧脸,心里莫名安定下来。他想了想,认真道:“我以后也教你认字,也给你讲书里的故事。”

  两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时间不长,但双方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李向学觉得陈秀荷文静勤快,陈秀荷觉得李向学稳重实在,不像她想象中那般因为是读书人而眼高于顶。

  相看回家后,王桂花把陈秀荷拉到屋里,细细地问:“你觉得……那李家的后生咋样?”

  陈秀荷红了脸,扭捏了半天,才极小幅度地点了点头,声音细得几乎听不见:“……全凭爹娘做主。”

  这就是默许了。王桂花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两家便开始正式商议定亲的事宜。彩礼多少,嫁妆几何,定在何时……这些琐碎又重要的事情,就在两家大人的往来商议中,一步步推进。

  陈家小院里,忙碌依旧。麦子入了仓,又忙着种秋玉米、浇地。玉米苗长出来,又忙着除草、间苗。

  赵春燕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愈发不便,但精神却很好,时常摸着肚子,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

  陈秀荷依旧默默地干活,只是偶尔会走神,脸上飞起两朵红云,不知在想些什么。

  生活的河流,裹挟着收获的喜悦、新生的期盼、以及女儿家隐秘的心事,波澜不惊却又坚定地向前走着。只等着那秋风送爽时,迎来新的光景。
  http://www.hlys.cc/47359/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