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余烬的温度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日内瓦湖畔的风裹挟着雪籽,像淬了冰的沙砾,狠狠砸在林浩东定制的羊绒大衣上。羊毛纤维在低温下僵硬起来,触感竟有些像他藏在暗袋里的手枪枪套。这位国安部技术官员紧了紧领口,将外交官护照更深地塞进内衬暗袋,金属封皮边缘硌着第三根肋骨——那是他给自己设定的触觉锚点,提醒自己此刻的身份是,一个在硅谷破产的华裔技术商人。镜片后的眼睛警惕地扫过黎明慈善基金会总部大厦,这座由玻璃幕墙构成的现代建筑在铅灰色阴云下泛着冷光,像块被精心切割却没有温度的钻石,折射着这个城市的虚假繁荣。旋转门吞吐着各国面孔,空气中漂浮着不同语言的碎片和高级香水的混合气息。林浩东刻意放缓脚步,让意大利手工皮鞋的鞋底与大理石地面摩擦出符合身份的、略带拖沓的声响。当接待台后的金发女郎抬头时,他已切换成温文尔雅的技术顾问模样,指尖轻轻敲击台面,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露出半月形的健康粉色:林默,与法务部约好的。
请稍等,林先生。女郎拨通内线的瞬间,林浩东的余光以0.5秒的速度掠过她胸前铭牌——Sophie,以及她耳后那颗伪装成痣的微型监听器。那东西比米粒稍大,边缘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光,与她精心打理的金发格格不入。他不动声色地调整领带夹角度,将内置信号干扰器对准三点钟方向的烟雾报警器——凌希玥特意改装的设备,能在十米内制造半径三米的信号静默区。
电梯在17楼骤停,失重感让胃袋微微翻涌。门开的刹那,浓烈的雪松香水味扑面而来,混合着雪茄和某种消毒水的味道,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自称法律顾问的中年男人斜倚在胡桃木办公桌边,指间把玩着银质钢笔,笔帽上的家族纹章在顶灯照射下闪着微光。他袖口露出百达翡丽腕表的蓝钢指针,表盘里的月相显示今天是农历初五——林浩东记得,今天是妻子的生日。男人没有起身,只是用那双灰绿色眼睛上下打量来客,眼神像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着他的西装剪裁、腕表品牌和皮箱款式,仿佛在苏富比拍卖行评估一件待售商品。
林先生的履历很漂亮。钢笔在桌面上划出刺耳声响,笔尖与红木桌面碰撞出神经质的节奏,麻省理工的博士,硅谷创业经历,为什么突然对难民援助感兴趣?这跨度可不小。
林浩东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嘴角弧度精确到30度,这是他对着镜子练习了72小时的完美表情。大脑却在高速运转,神经元以每秒百万次的频率突触,陈子序团队构建的身份数据包如数据流般在眼前展开:2018年创立的科技公司破产记录(精确到倒闭前三个月的员工遣散名单),瑞士银行的匿名账户流水(每笔进项都附带合理的投资回报解释),甚至包括三年前在达沃斯论坛上与基金会主席的合影——凌希玥用0.3秒破解的官方数据库,为这张照片注入了完美的时间戳和活动轨迹。
家父是柬埔寨难民。他声音微哑,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丝脆弱,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左手无名指上的婚戒——那里本该有一圈戒痕,化妆师用三层遮瑕膏才勉强盖住,临终前嘱咐我,要用技术帮助更多人。他总说,是联合国的救济粮让他活了下来。
钢笔突然停止转动。男人起身走到落地窗前,背影在玻璃上投下扭曲的阴影,像某种蛰伏的捕食者。有趣。他的声音贴着玻璃传来,带着怪异的共振,上周在苏黎世理工,你似乎对量子通信更感兴趣?我看到了会议记录,你提的三个问题都相当专业。
心脏猛地收缩,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林浩东指甲掐进掌心,迫使自己想起女儿画的全家福——那张被藏在瑞士银行保险柜的画纸上,六岁的林溪把爸爸的制服涂成了天蓝色,还在领口画了歪歪扭扭的金色星星。他垂下眼睑,掩去瞳孔瞬间的收缩,将话题引向预设好的技术陷阱:任何技术都该服务于人。比如基金会官网的防火墙,就很容易被黑客利用来窃取难民数据。我注意到你们使用的是三年前的旧版本,存在至少七个高危漏洞。
男人突然爆发出短促的笑声,震得玻璃窗微微发颤。林浩东保持着镇定,看着对方从抽屉里抽出平板电脑,屏幕上闪现着他过去三个月的网络活动记录——精确到他在哪个论坛浏览过哪篇帖子,甚至包括他在暗网购买定制键盘的交易记录。凌希玥的警告在耳边回响:暗网追踪程序会伪装成Windows更新,发现异常立即启动B计划。记住,你的任务不是获取数据,是确认艾琳娜是否在他们的网络节点里。
林先生对防火墙很有心得?灰绿色眼睛突然眯起,像鹰隼锁定猎物,不如现在展示一下?正好我们的IT主管今天请假。
当林浩东的指尖触碰到键盘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安部作战指挥中心,凌希玥正将速溶咖啡一饮而尽。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让她混沌的大脑瞬间清醒。她面前的三十块屏幕同时亮起,代码瀑布在主屏幕上炸开绚丽的光轨,像极了她家乡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银河。目标接入基金会内网,正在执行预设渗透路径。她语速平稳,手指在机械键盘上敲出残影,键盘噼啪声如密集的鼓点,对方启动三级安全协议,晓墨,把特洛伊伪装成系统日志。注意避开他们的行为分析引擎,那是以色列货,比CIA的还灵敏。
烟雾缭绕的分析区里,陈晓墨夹着未点燃的香烟——戒烟三个月零七天,尼古丁戒断反应让他指尖微微颤抖。他将碎片化数据拼贴成三维模型,全息投影中,克罗地亚地图上的红点正以每分钟三次的频率闪烁,像某种危险生物的心跳。萨格勒布东南20公里,难民技能培训中心他突然停顿,指尖悬在艾琳娜·沃斯科波娃的档案照片上——照片上的女人有双冰蓝色的眼睛,和屏幕上正在跳动的虹膜扫描数据完美匹配,这个名字在三年前的武器走私案里出现过,当时国际刑警追踪到土耳其就断了线。她的掩护身份是基金会的人权观察员,但她的真名叫安雅·彼得洛娃,前克格勃特种部队成员。
林浩东的键盘敲击声突然停顿。作战指挥中心的空气瞬间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主屏幕上那个突然变红的警告框。凌希玥的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她知道林浩东看到了什么——在防火墙的底层代码里,隐藏着只有国安部内部人员才知道的加密标识,那是艾琳娜与莫斯科方面联络的独特签名,像余烬里未灭的火星,散发着危险的温度。
日内瓦湖畔的晨曦被厚重的铅云笼罩,林浩东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视网膜投影中数据流如瀑布倾泻。他故意在防火墙协议里留下三个精妙的逻辑陷阱,像猎人布设的诱饵,引诱对方安全系统启动那套他研究了三个月的回溯程序。第七个加密数据包发出的瞬间,一只手突然按住他的手腕——那力道精准得如同外科医生执刀,带着军人特有的骨骼压迫感,让他想起在特种部队时教官的擒拿术。
足够了。男人低沉的嗓音擦过耳畔,钢笔在协议上划出锐利的签名弧线,明天去克罗地亚报到。记住,在这里,好奇心会杀死猫。林浩东盯着那行遒劲的字迹,后颈渗出细密的冷汗。他知道这不是警告,而是死亡预告。
与此同时,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岸正飘着冷雨。郝剑像块风化的岩石趴在废弃集装箱顶端,迷彩服的数码纹路与锈蚀的金属锈迹浑然一体。这位熊系行动组长将改装过的尼康相机镜头对准两公里外的培训中心,粗粝的手指轻轻按下快门。雨水顺着战士头盔边缘滴落,在热成像仪显示屏上晕开涟漪,把远处的人影扭曲成摇曳的烛火。
目标出现。耳机里传来陈晓墨冷静得近乎冰雕的声音,穿红色风衣的女性,与情报库里的艾琳娜特征匹配度87%。
镜头里,那个火红身影撑着黑伞走向停车场阴影处,像一朵绽放在雨夜里的罂粟。当神秘男人出现时,郝剑的脊椎突然窜过寒意——对方步态沉稳如老豹,右手始终保持在大衣内袋位置,这种随时准备拔枪的战术性姿态,他在阿富汗战场见过无数次。妈的。他低声咒骂,迅速调整焦距,这货是个硬茬。
快门声被海浪吞没的瞬间,男人似乎有所察觉,猛地转头望向集装箱方向。郝剑立刻翻滚到箱体背面,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三秒后,他冒险探出头,只看到黑色轿车尾灯像两颗惊恐的瞳孔,消失在雨幕中。
拍到了?凌希玥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像生锈的齿轮在转动。
拍到个鬼。郝剑扯下湿透的手套,露出虎口处狰狞的刀疤——那是十年前在边境缉毒时留下的纪念。那混蛋有反侦察意识,照片全糊了。但我敢肯定——他盯着相机里模糊的侧影,突然想起在特种部队的最后一场演习,这家伙身上有血腥味,跟我当年在边境追过的毒贩头头一个味儿。那是种混合着硝烟、汗臭和死亡的独特气息,像陈年的血痂在阴雨天散发出的霉味。
作战指挥中心的气氛骤然凝重如铁。陈子序将照片投射到巨大的显示屏上,手指轻点男人轮廓:面部识别失败,尝试体态分析。他转向始终沉默的高崇明局长,克罗地亚的培训中心需要深入调查,我建议让廖汉生团队——
不行。老局长打断他,指间摩挲着用了二十年的搪瓷茶杯,杯身上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已经模糊。汉生他们的任务是接应林浩东,不能打草惊蛇。他突然将茶杯重重放在桌面,茶渍在文件上晕开褐色痕迹,像一滴凝固的血。通知晓墨,把所有关于艾琳娜的资料调出来,我要知道这个女人的每一根头发丝。
凌希玥的屏幕突然亮起刺目的红色警报。她瞳孔骤缩,调出加密信道的实时监控:有人在追踪林浩东的通讯痕迹,手法很像...像赵教授的加密算法。
陈子序的心脏沉了下去,像坠入冰窟。赵教授——那位燧人氏项目的总工程师,上周刚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快步走到凌希玥身后,看着代码流中那个熟悉的签名标记,胃里一阵翻江倒海。那个由π值和质数构成的独特签名,是赵教授的独门标记,除非...他不敢再想下去。
与此同时,克罗地亚的雨夜深处,林浩东站在培训中心宿舍窗前,将微型存储卡塞进墙缝。窗外,巡逻的安保人员正用俄语低声交谈,他们腰间的枪套轮廓在应急灯下若隐若现,像蛰伏的毒蛇。当他转身时,床头柜上的平板电脑突然亮起,屏幕显示着女儿林溪的照片——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满分试卷,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这张本不该出现在设备里的照片,此刻正对着他微笑,像一把温柔的刀。
的余烬在全球三个角落同时复燃。陈子序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各国时区,突然想起林浩东出发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如果我回不来,告诉小溪,爸爸去执行太空任务了。他按下通话键,声音沙哑却坚定:郝剑,立刻前往萨格勒布建立安全屋。凌希玥,破解林浩东的设备,我要知道那照片是谁发的。
雨还在下。日内瓦的钢笔在协议上留下永恒的墨迹,克罗地亚的相机存储卡藏着危险的秘密,而北京的作战指挥中心里,时钟的滴答声正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陈子序在电子沙盘上圈出培训中心的位置,用红色标记笔重重画下——
这不是终点,只是余烬点燃的开始。那些看似熄灭的火焰,正在灰烬下积蓄着燎原的温度。
http://www.hlys.cc/47421/1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