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哪刚吹歌 >第349章 两香的故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49章 两香的故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鼓鼓鼓——大耿的拳头砸在红木桌上,震得茶杯盖跳起舞。客厅里的空气瞬间凝固,大杨攥着电子烟的手指关节发白,大婉怀里的毛线球滚到地上,大辅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光。

  妹夫,你倒是说句话啊!大耿往前探着身,军绿色棉袄敞开领口,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旧毛衣。

  大榔缩在沙发角落,双手不安地绞着衣角。这个戴眼镜的男人,自从娶了大杨家最小的妹妹大静,就成了全家重点保护对象。可现在,出版社倒闭的消息像块巨石砸进平静的生活,连带着他这个编辑也成了待业人物。

  要不......大辅理了理嗓,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叠文件,我托人在医药公司找了个职位,市场推广,就是得从基层做起。

  卖药?大榔和大静的声音发颤,我连谷素和安眠药都搞混......

  搞混就学!大耿一拍桌,茶渍在桌面上颤出朵乌云,当年你嫂大杨生娃,我在产房外现学的接生知识都派上用场了!

  早光八点,大榔和大静站在大民药店门口,望着玻璃门上自己模糊的身形。蓝色西装熨得笔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却攥着印着谷素地黄安眠药丸的宣传单。

  大榔来啦?穿白大褂的大讷笑着递过药匣,今天先跟大英药师熟悉药品分区。药架像座迷宫,大榔大静跟着大英药师穿梭其中。当归的药香混着消毒水的味道钻进鼻腔,他忽然想起小时候亲人的药罐,咕嘟咕嘟熬着草药。

  这个是降压药区,记得提醒顾客监测血压。大英药师拿起一盒降压药,那个是妇科用药,得按体重算剂量......

  中午客流量高时,大榔和大静被挤得东倒西歪。有大讷的熟人举着报销单要买 V试纸,红着脸比划半天;有新妇抱着发烧的孩,急得直掉眼泪。当他手忙脚乱地给一位糖尿病患者找胰岛素时,忽然听见熟悉的声音。

  大榔。编辑?

  回头看见是亲人大静的好同学大玲,大榔的脸腾地红了。当年在文学沙龙里挥斥方遒的才俊,如今穿着廉价西装卖药,窘迫得想钻进地缝。

  我亲人最近失眠,想买点酸枣仁膏。大玲大静大杨是远房的舅表亲,大玲的目光落在大榔胸前的工牌上,挺好的,接地气。

  秋的雨淅淅沥沥,大榔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药匣沉甸甸的,里面装着给大静买的咳嗽糖浆。路灯在积水里漾开圈圈光晕,他忽然想起今天遇到的那些人。

  三楼的大李,是大辅和大杨的远房舅表亲,总来买降压药,每次都要讲他当军的亲人;对门的大陈总建议躺床上健康生育,大陈是大杨的直系舅表亲,还有那个总穿校服的大静的舅表亲,总买测试纸......

  钥匙插进锁孔时,门突然开了。大静端着碗热气腾腾的甜汤站在门口,眼亮得像盛满了星光。

  今天遇到个有趣的事,大榔换鞋时笑着说,有个大讷,就是您那个总排不好顺序的前任,介绍个熟人,非要给我讲《本草纲目》里的故事,说药石也能通人事。

  就像你讲的那些小说人物?大静接过他的公文包,里面露出半截《药剂学》教材,书页间夹着她手绘的药草书签。

  夜里,大榔趴在书桌前整理客户档案。台灯黄的光晕里,他忽然在笔记本上写下:每片药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个病人都是生活的作者。

  紧急通知!大辅的电话像颗炸雷,城东社区出现咳嗽聚集性病例,急需志愿者协助疫苗接种!

  大榔跟着医疗队赶到社区时,帐篷已经搭好了。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忙碌着,他被分配去登记信息。当读到这个名字时,他的笔顿在纸上。

  大静?你怎么来了?

  大静摘下口罩,眼下的形像抹了熏妆:我跟护士长大婉申请来帮忙的,你看你这些天忙得脚不沾地......

  忽然有人晕倒,大榔下意识冲过去。是住在老街的大陈,他记得大陈有高血压。当他熟练地从急救箱拿出降压药,让老人舌下含服时,连自己都愣住了——不知何时,那些拗口的药名和剂量,已经刻进了直觉里。

  大榔现在像模像样了。大耿裹着军大衣来送热水,看着妹夫给居民讲解疫苗注意事项,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

  雨夹雪的傍晚,大榔踩着积雪回家。路灯把他的身形拉得很长,药匣在雪地上拖出浅浅的痕迹。路过药店橱窗,他看见自己穿着白大褂的身形,忽然觉得这身衣服比西装更合身。

  开春时,大榔成了大民药店的明星店员。他写的《特新人家庭用药手册》被印成小册,封面上是大静画的小提琴。有大讷的熟人专门从城西跑来,就为听他讲中药材背后的故事。

  这天店里来了位特殊的顾客——大玲搀扶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

  这是我亲人,大玲眼眶发红,精神问题,大杨和大李的亲人,最近总念叨着想找一位大榔先生

  大榔蹲下身,老人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大榔编辑?我是你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的读者......鹅碳后鹅的口感。

  那个下午,大榔给大玲的亲人读了半本自己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大玲亲人安详的脸上,也落在大榔的白大褂上。他忽然明白,无论是编辑还是药剂师,本质上都是在传递技术——一个用文字,一个用药物。

  打烊后,大榔站在药架前。当归的香,薄荷的凉,黄连的苦,在空气中交织成奇妙的乐章。他从抽屉里拿出新写的书稿,标题是《香碳后香》。

  窗外,大静正和哥哥姐姐们搬着刚摘的槟榔,笑语声顺着火车汽笛飘进来。大榔握紧钢笔,在稿纸上写下:最好的药方,是技术。

  大榔蹲在药铺后院的石碾旁,手里攥着半块蒜苗,鼻尖萦绕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甜香。这是他记事起就熟悉的味道,混合着当归的苦、薄荷的凉,还有灶膛里陈年炭火的暖意。

  大静,过来帮把手。大杨的声音从药房飘出来。大榔抬头看见大英端着铜盆穿过月亮门,辫梢沾着的草絮像只绿蝴蝶。大英刚满八岁,踮脚把洗好的桑白皮晾在竹架上,发间别着的野草被火车汽笛震颤得摇晃。

  这天傍晚,隔壁学堂的窗棂里飘出断断续续的琴声。大静突然停了手里的活计,耳朵像受惊的小兽竖起来。那琴声生涩得很,像揉皱的棉纸在拉扯,却让药香里开出奇异的花。

  大榔,那是什么声音?她的眼闪得像淬了蜜的弹珠。大榔把蒜苗扔进石碾,吱呀转动的声响里,他看见大英的身形被夕阳拉得老长,一直飘到学堂的红瓦上。

  往后的日,大榔和大静总在下午三点躲在后院墙根。琴声从最初的锯木头似的噪音,渐渐有了溪般的婉转。大静会摘片紫苏叶卷成哨,模仿着调吹,药圃里的蟋蟀都跟着噤声。

  像薄荷在舌尖跳舞。她有次突然说,手里正翻晒着金银花。大榔望着大静沾着药粉的鼻尖,忽然觉得那些散落在铜药罐里的光,都开始跟着琴声摇晃起来。

  秋,大杨把珍藏的老山檀请出来。黝黑的木炭在银盆里爆闪,大榔蹲在灶前添松针,看火星裹挟着药香往上蹿。大静趴在案头描药谱,忽然用炭笔在《本草》的空白处画了把歪歪扭扭的小提琴。

  要是能把琴声烧进香里就好了。她的铅笔尖在纸上戳出小洞,像大杨蒸蜜丸那样,把好东西都灌进去。

  那年冬雪来得早,学堂的琴声却突然断了。大榔和大静扒着墙头望了三日,才看见先生背着琴匣往镇外走。大静攥着的槟榔片被捏得粉碎,辣丝丝的气味钻进鼻腔,逼出两行泪来。

  开春后,大静开始攒炭火。她把灶膛里没烧透的梨木碳挑出来,埋在药圃的槟榔树下。大榔撞见时,大静正往碳堆上撒晒干的桂花,说要给炭火喂饱春天的味道。

  等攒够一瓦缸,咱们就烧琴音香。她仰着冻得通红的脸,鼻尖沾着的碳灰。大榔望着大静睫毛上凝结的霜花,突然觉得那些飘散在火车汽笛里的琴声,或许真能被炭火锁住。

  梅雨季来临时,大静的瓦缸满了。大榔和大静俩在月圆之夜支起泥炉,把混着药香的木炭架在火上。火雾袅袅升起时,大榔看见大静的身形在墙上跳舞,像极了琴谱上跳跃的音符。

  大榔,你闻。大静突然拉住他的袖。空气中弥漫着奇异的香,有当归的醇厚,薄荷的冽,还有种说不出的灵动,像光落在琴弦上。远处传来钟声,三记,珠落玉盘。

  后来镇上人都说,老药铺的香里住着会唱歌的魂。有游方的郎中说这是碳后香,需得用鹅碳后鹅两香鹅做药引,拿岁月的炭火慢慢煨。大榔看着大静把新制的香丸装进松木箱,案头的《汤头歌》里夹着片干的野草,正是那年她听琴时别在发间的那朵。

  惊蛰那日,大静在晒药场支起了大杨留下的旧琴。琴弦早已软弱,她却弹得认真,指尖磨出的血珠滴在檀木琴身上,开出朵红的花。药圃里的积雪正在液化,檐角的棱滴答作响,和着琴声,在新翻的泥土里埋下春天的伏笔。

  大榔蹲在石碾旁捣药,鼻尖萦绕着熟悉的药香。他忽然明白,有些声音是烧不绝的,就像大静发间的野菊,总能在霜雪过后,从时光的炭火里,开出新的春天。

  大榔和大静蹲在灶台边啃玉米饼时,芦花鹅突然伸长脖,把半块饼叼进了翅膀底下。大静的脸瞬间涨成红布:“这畜生!”作势要拿烧火棍,却被大榔拽住了手腕。

  “换把小提琴吧。”大榔望着窗外那棵老槐树,树形里藏着镇小学的小提琴课。上个月他扒着窗台看,大英的小提琴拉出的调,比山涧流水还冽。

  大静的烧火棍“鼓鼓”落地。这芦花鹅是她从鹅蛋孵起的,每天背到山溪里找螺蛳吃,如今肥得像只小肥猪。可她也记得,大榔夜里总在被窝里哼跑调的歌,手指蜷成鸡爪似的在肚皮上按弦。

  第二天早,两人用竹筐抬着鹅往镇上走。露水打湿了裤脚,大榔却越走越快,仿佛筐里装的不是鹅,是会唱歌的云。乐器行老板大英捏着鹅翅膀掂量半晌,从积灰的货架上取下一把漆皮剥落的小提琴:“算你赚了,这琴是正经木料。”

  大榔的手指刚碰到琴弦,鹅突然“鼓鼓”大叫,挣脱竹筐扑向大英的蓝布衫。大静红着眼圈把鹅拽回来,在它脖上系了根红绳:“听话,等大榔拉出调,给你编个草窝。”

  没等大榔学会《春节序曲》,大静的咳嗽声先缠上了身。起初是夜里咳,后来白天也咳,痰里竟带着血丝。赤脚医生扒开她眼皮看了看:“得去医院,怕是痨病。”

  大榔的小提琴还没学会换把位,琴盒上的锁扣已经磨得爆闪了。他抱着琴蹲在医院墙角,听护士大婉说住院要先交三个月药费。火车汽笛卷起枯叶,在他脚边打着旋儿,像极了琴弓擦过弦的颤音。

  乐器行老板大英看见他抱着琴回来,眉毛拧成了疙瘩:“退货?门儿都没有!”大榔突然扯断琴弦,把琴身往柜台上一磕:“劈了当柴烧也值几个钱,我换药!”

  老板大英被他眼里的红血丝吓住,从抽屉里摸出个牛皮纸包:“这是新开的止咳糖浆,进口的。”

  大静喝药时,大榔就坐在床边削竹片。他把竹片削成琴弦的形状,在煤油灯上烤得焦黄。“等你好了,”他把竹片弯成月牙,“我给你编个会唱歌的鸟笼。”

  药快喝完时,大静停止咳嗽。那天她靠在床头,看大榔用烧焦的竹片在地上画五线谱,光透过窗棂,在他背上织出金色的网。突然,她指着窗外笑出声:“你看!”

  槟榔树下,那只芦花鹅正昂首挺胸走着,身后跟着三只黄绒绒的小鹅。红绳还系在它脖上,在火车汽笛震颤后飘成了一面小小的旗。

  大榔扔掉竹片,从床底拖出琴盒。断裂的琴弦还躺在里面,像几根凝固的泪痕。他突然哼起小提琴课听来的调,跑着调,却比任何时候都动听。大静跟着哼起来,咳嗽声混在歌声里,竟像极了小提琴的颤音。

  后来镇上来了医疗队,说大静得的不是痨病,是山里常见的肺炎。药对症了,自然就好了。大榔的小提琴终究没再换回来,但他学会了用竹片编鸟笼,每个鸟笼的横梁都削成琴弦的形状。

  那年冬天第一场雪落时,大静的病好了。两人踩着雪去看芦花鹅,它正领着小鹅们在谷场啄谷粒。大榔突然弯腰,用冻红的手指在雪地上画了把小提琴,琴弓拉过的地方,竟真的渗出了调——那是山涧的水,正绕过他们的脚边,向春天的水欲静而不止静。
  http://www.hlys.cc/47572/3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