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谏受王书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魏王拒封的消息传抵洛阳不过三日,一件奇事便在禁中悄悄传开:

  有人在御花园鹤亭,看到曹植伏案疾书,仿佛胸中有火,不吐不快。

  微风掠过,纸页“哗啦”作响,墨迹未干,便被风扬起一角,光影打在上面,闪出几分锋利。

  那日傍晚,御书房前的金瓦辉煌如火。刘协刚议事毕,正欲回宫歇息,内侍悄悄贴耳道:

  “陛下……子建有诗上呈。”

  刘协挑眉,接过卷轴,袖中微震——从未见过曹植字迹如此锋利,如剑崩石,带出隐隐寒芒。

  展开,是七言:

  名不虚受惹人疑,恩不踰礼可自危。

  功高有德犹当惧,谦退无心始可归。

  愿公守节三尺土,留取汉家千载旗!

  末句一出,刘协心头一震。

  留取汉家千载旗?——一句,击中天子心底最脆弱的那处。

  他缓缓收卷,久久不语。

  御案旁烛火跳动,光影划在他侧脸上,勾出一道疲倦却坚硬的线条。

  “他……到底想劝父,还是劝朕?”

  刘协喃喃。

  当夜子时,召见敕令便送到曹植寝殿。

  小黄门低声道:“陛下请三子入讲经堂。”

  曹植尚未来得及梳发,披衣便走,心跳如擂。

  沿着御道曲折,夜风带着洛阳城中淡淡的油烟香。

  入堂之时,刘协正独坐案前,一卷《诗经》横开。

  他抬眼,语气淡淡,像是在讲古:“子建,你知朕为何召你?”

  曹植跪下叩首:“臣有冒昧之语,恐伤父亲体面……不知陛下可谅?”

  刘协盯着他,忽然笑了:“你这诗,与其说谏王封……不如说在护朕之位。”

  曹植心头一颤。

  天子站起,踱步至殿窗边,轻声:“朕感激——也戒惧。”

  曹植抬头,眼中闪出一丝慌乱:“臣绝无二心!”

  刘协回首,眼底光芒如刀:“正因你无心,所以朕信。

  若你有心,不会写这诗。”

  这一瞬,曹植忽明白:——皇帝所信的,从来不是言辞,而是性情。

  他心底一松,恭声答:“臣但愿汉室昌生,百姓得安。”

  刘协轻叹,伸手替他扶起:“子建,你的诗,让朕看懂了一件事——

  你们曹氏,尚知退。

  朕……也能再睡安稳几日。”

  话里的疲惫,几乎化作肉眼可见的雾。

  第二日,宫中诸司便悄悄议论:“子建昨夜入宫,与陛下共论《诗经》。”

  “陛下对他三笑三叹,神色甚悦。”

  “宫中风头,怕是要向三子去了……”

  曹植刚走出御书房,一位御史掸着袖,笑意玩味:“子建侍中,昨夜辛苦。莫要忘了……我等也愿聆听教诲啊。”

  曹植躬身答:“不敢不敢。”

  可走后,他背脊微冷——

  捧杀之意,已来。

  邺城。

  夜色如墨,铜雀台灯火微黄。

  曹昂与郭嘉、荀彧正案前阅洛阳来报。

  郭嘉看罢,笑出声来:

  “子建昨夜伴驾,宫中改称‘侍中诗才’,呵,好光景。”

  荀彧目若深潭,缓缓道:

  “皇上是在育。

  父王威重,陛下需一人能牵制、慰心、通言路。”

  曹昂指尖轻叩案几,神色不显喜:

  “我懂陛下的心。

  但若被视为宠臣……弟弟必遭忌。”

  郭嘉喝了口酒,叹息:“宠与危,从来一线。”

  他抬眼看向曹昂:“长子,你该写信劝他——慎口、慎友、慎酒。”

  曹昂点头。

  眼光透过纸页,看见洛阳那盏灯。

  当夜,曹植回殿,桌上已放一封兄长急信。蜡封未干。

  展开,第一句便如当头棒喝:

  “天子前,不可言天下之势;

  群臣前,不可论魏氏之功;

  私宴前,不可言诗讥谏。”

  末句写得极深:

  “慎,是活;真,是死。”

  曹植手指微抖。

  他忽然意识到:

  ——自己在宫中走的是刀刃。

  他深吸一口气,端坐案前,提笔回书:

  “兄勿忧,我知轻重。

  忠于天子,孝于家国,余者皆不敢僭。”

  写毕,他长长吐息。

  窗外微雨,夜深。

  御书房灯火未熄。

  刘协望着窗外漆黑的龙腰城墙,喃喃:

  “曹阿瞒拒朕之封,是护汉?还是护己?

  他抬手捂额,轻声笑:“罢了罢了……子建在侧,朕至少……不孤。”

  他忽然记起那句:留取汉家千载旗。

  胸口微热,眸中竟浮起一丝湿意。伏完远远看见,不敢惊扰。

  建安二十一年仲夏。洛阳的风,本该热而躁,此刻却莫名冰凉。

  这一日,御花园中,侍中曹植正在池畔挥毫,写《芙蓉赋》。

  莲叶田田,碧香袭人。身后路过的两名小黄门,故意压着声音——

  “听说了吗?陛下竟有意问过谁可为魏国世子。”

  “世子?不是魏王自己定的吗?”

  “嘘!听说陛下提了三子曹植的名字。”

  不是很响,

  却刚好落进曹植的耳朵里。

  毛笔尖一抖——墨迹滴落,像一滴冷汗。

  曹植缓缓抬头。

  头顶晴空万里,

  却仿佛有雷霆要落。

  小黄门余光瞥见,

  心中一冷:

  ——成功了。

  宫墙阴影中,有一双眼观察着这一幕,

  唇角微挑。

  不到三日,此话便化开。

  御膳坊:

  “天子青眼三子,岂不是未来魏氏世子?”

  兰台郎署:

  “汉家沦落,魏国新世,世子之事……未可知也。”

  昭德殿女史:

  “陛下夜召三子四次,这可不是寻常宠信……”

  风声越吹越硬,

  吹得宫墙的檐角都在颤。

  曹植,走到哪里,都能感觉背后黏着视线。

  有人敬意,

  有人忌惮,

  还有更多的——

  恐惧。

  因为干预诸侯传承,

  在礼律中是最大禁忌之一。

  昭阳殿。

  刘协将奏报摔在御案上:

  啪!

  “谁敢散这种话?”

  殿中跪了一地的百官,却全是沉默。

  伏完小声劝:“陛下,或许……是民间流言?”

  刘协冷笑:

  “哪一个百姓懂‘魏国世子’四字?”

  “这是懂典礼、懂权术的人——刻意点火!”

  他重重一压玉如意,指节发白:“朕昨日夜不能寐——

  不是怕曹操,

  是怕——天下人信!”

  伏完叩首:

  “陛下明鉴,三子心无政治。”

  刘协闭上眼:

  “……我知道。”

  但眉心,却凝着寒意。

  午后,讲经堂。曹植本来要上课,读《礼记·王制》。

  可刚踏入殿中,

  司经校对的老儒却淡淡一句:

  “听闻公子近日‘将承魏国’?

  那何必学汉礼?”

  话虽轻,

  却如刀子。

  一瞬,

  殿中众学官全都停笔,

  目光齐刷刷落在他肩头。

  曹植胸口发紧,

  手心冒汗。

  他深深一揖:

  “此言乃谣,

  子建不敢承!”

  老儒抚须:“不敢承,可也不敢辩?”

  曹植抬眼,

  声音干涩但坚定:“汉礼未绝,

  世子非外家可言。”

  学官们神色微松——

  这句,一字不差踩对了礼法。

  可曹植心里,

  像下了一场暴雨。

  消息传到邺城,当晚,

  铜雀台密室烛火晃动。

  曹昂扶案而坐,面容沉沉:“这谣——不是宫中小吏能造。”

  荀彧:“它的目的不是抬植,

  是——挑动父王与天子的戒心。”

  曹丕攥紧拳头:“世子是封内之继,天子若真有意干预——那是逼父亲反!”

  郭嘉轻轻一笑,像看着一盘棋:“妙就妙在:

  陛下未开口,

  皇帝也背锅;

  魏王未发言,

  主公也堵心。”

  曹丕倒吸凉气:“那三弟不就被推上火架?”

  曹昂闭目片刻,缓缓开口:“所以——我们现在要救他。”

  众人齐看向他。

  曹昂目光清亮:“明日,我上表——请定魏国法度:

  世子由宗庙与王氏自行册定,

  不得由外家议论半字。”

  荀彧眼睛亮了:“这样一来——

  是替陛下挡祸,

  更替曹氏释疑。”

  郭嘉拍掌:“善!太善!

  用制度灭谣,比辟谣更牢!”

  曹丕看着兄长,眼底第一次浮出钦佩:“兄长……你这一手,

  是真的护家。”

  曹昂淡淡笑:“不是护家——是护弟。”

  翌日朝会,曹昂上表。御史朗声:“魏国世子,乃国中自定。

  非外氏可言,不得奉议。

  讹传者,罪按谤法!”

  殿中哗然——

  很多人没想到曹昂敢正面出刀!

  刘协静静看着这篇奏表,心底一暖:“他替朕卸压……

  还护了弟弟。”

  他抬头,望向百官,

  淡声:“二臣之表……甚合礼法。

  退散谣者,皆当治。”

  殿中齐声应诺。

  散朝后。

  那位幕后操盘的老臣收到回报,

  脸色变了。“竟……被反杀?”

  身旁太监皱眉:“公子昂此手,堵死了我们议世子之路。”

  老臣冷笑:

  “堵得了一时,堵不了人心。曹氏有才子在帝侧,就有隐患一日。”

  他转身,

  背影深暗:“这局——刚开始。”

  夜,洛阳。

  曹植独立太液池边,

  风吹起湖面涟漪。

  他轻声道:

  “我未求位,

  却位来求我。”

  他想起兄长信中那句话:

  “慎,是活;真,是死。”

  忽然,他心口有一阵酸意。

  他,从没想过,

  才华也能变成枷锁。

  脚步声响。

  刘协披着薄绸,走到他身旁。

  天子望着湖面,缓缓道:“子建,

  天下的人,

  会用自己的恐惧,

  去替你安排一生。”

  曹植苦笑:

  “臣怕。”

  刘协拍了拍他的肩:“别怕。

  朕在,

  你是朕的笔墨——不是旁人的刀。”

  这一刻,曹植眼眶微热。

  建安二十一年的霜降夜。

  邺城北府官邸,灯火沿廊如龙。

  外边秋风砭骨,院中梧桐落叶如雨。

  ——今夜,有人要下手。

  曹丕刚从东厢书房出来,手中握着一卷《春秋公羊传》,神色沉稳,却眉间微蹙。

  他刚读完兄长的通讯奏疏,总觉得胸口堵着一团说不清的东西。

  “长兄稳重如山,三弟文名如日,”

  “而我……能做什么?”

  他推开侧门,正要回屋,忽听廊下有人恭声道:

  “参见二公子。”

  一人缓步而来,衣袍质地上乘,胸口绣着太常寺的云纹。

  曹丕立刻认出——

  太常寺司议郎,辛毗。

  荀彧之后,最擅“言路”之人。

  曹丕拱手:“先生深夜来访,有失远迎。”

  辛毗举袖轻笑:“我本不便入府。只是近来朝局风变,担忧二公子心有所惑。”

  曹丕眼神微动。

  “请移步寒厅。”

  寒厅内,只点一盏青铜油灯。

  辛毗不坐,反而缓步绕过屏风,直视曹丕:“邺城都说,长子曹昂为储,人心所向。”

  曹丕神色一震。

  辛毗继续:

  “而洛阳宫墙下,又起‘曹植为魏国世子’之谣,

  说天子青眼在侍中。”

  灯火照在他侧脸,投出细长的影。

  曹丕垂目:“这些……只是小人妄议。”

  辛毗淡笑:“谣若传三日即真。

  若传三月,可成骨肉之嫌。”

  曹丕手心瞬间冰冷。

  辛毗压低声音,掷出关键:“世子之争,不在文,不在德,

  在心——父之心。”

  曹丕眼睛抬起,那对丹凤眼里终于出现谨慎。

  辛毗见状,声如蚕丝:“丞相只看长幼次第,于法无愧;

  陛下却看才艺亲善,于心舒快;

  而——邺城之士,望能臣者继。”

  曹丕喉结轻动:“那……我呢?”

  辛毗目中闪过锋芒:

  “二子有三难:

  上有贤兄,才名盖世;

  下有才弟,天子宠锡。”

  曹丕呼吸停顿半拍。

  灯影在他脸上闪出一丝痛。

  辛毗话锋骤转,宛若点醒梦中人:“但你——

  是唯一懂人心者。

  兄长刚正,难免遭怨;

  弟弟真性,锋芒太锐。

  天下大势,将在中和。”

  一句“中和”,打在曹丕心坎上。

  辛毗收袖,轻叹:“若三子入洛阳越深,天子心必软;

  若长子守邺城久,群臣心必稳;

  可是谁来掌握——人心之间的缝?”

  曹丕盯着油灯,灯芯跳动,仿佛烧着他的情绪。

  辛毗轻轻俯身:“我们愿辅佐——

  不是最锋利的人,

  是最稳重、最能兼容的人。”

  话毕,退后一步,拱手。

  曹丕胸口起伏。

  辛毗欲转身离去,却留下一句穿心之语:“主公功高,权臣疑深……

  将来,谁能在陛下与父王之间,

  不引刀,不伤心?

  只有二公子。”

  脚步声渐远。

  曹丕全身却像被钉在夜里。

  ——辛毗把一条“担当之道”放在他面前。

  没有一句煽动,

  却句句化骨。

  良久,门外轻响。

  “二弟,可有空闲?”曹昂推门而入。

  灯光下,曹昂一身青色便服,带露气。

  他看到曹丕心神似乱,眉目微沉:“可有人来?”

  曹丕沉默。

  曹昂深吸一口气,坐到他对面,目光清澈如夜风:“二弟,你若有心事,只管与我说。

  我们是兄弟,不是对手。”

  曹丕喉头动了动,声音却沙:“兄长……世子之争,若有朝一日降临呢?”

  曹昂微愣。

  灯火在他深邃眼底跳动,然后——

  他伸手按上曹丕手臂:“那一日,

  我宁退半步。”

  曹丕心猛地一震:“兄长,你是长子!父亲看重你!”

  曹昂笑:“正因如此,我可退。

  你承重担,我护你后。”

  曹丕怔住。那笑,没有一丝虚伪。

  “因为你,是我弟弟。”

  他起身,理了理曹丕的衣袖,轻声:“不要被话挑。

  宫中,有人希望我们互疑。”

  脚步渐远。

  曹丕呆坐,胸口像被火灼出一个洞——痛,也暖。

  他低声喃喃:“兄长,我未必比你弱……”

  深夜,郭嘉举杯对荀彧看了一眼:“有人去挑曹丕了。”

  荀彧叹:“世子之争未起,心争先生。”

  郭嘉玩味:“不过,辛毗走错人了。”

  荀彧:“为何?”

  郭嘉饮尽杯酒:“二公子虽起妄念,却有兄长一声话——便化干戈。曹氏三子,没一个是软的。”

  二人不禁对望,眼中都是暗暗惊叹。

  曹丕回房后,吹灭灯。

  黑暗中,他的眼睛亮得像刀:“我会走自己的路。

  不是被挑出来,

  是——自己走出来。”

  床外的风吹动窗棂,发出吱呀一声。像冥冥之中某根暗绳已被触动。
  http://www.hlys.cc/47660/2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