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凤途冰魄:逆袭女帝传奇 >第141章 苏桐再次舌战,说服多数大臣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41章 苏桐再次舌战,说服多数大臣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晨光微亮,紫宸殿前铜铃轻晃。一片枯叶贴着石阶边缘翻滚,撞上一双明黄朝靴的尖头,旋即被踩住。

  苏桐抬脚,将落叶碾入砖缝。她未低头看,只整了整袖口,缓步跨过门槛。昨日那幅《大雍中兴纲要》图卷仍悬于殿侧屏风,墨线清晰如刻,仿佛时间从未流转。

  百官陆续入列,目光扫过那幅图,又悄然移开。有人低声私语,声落即止。礼部几位老臣聚在一处,袍角相接,神情凝重。

  钟鸣三响,玄烨宸登临龙位。他目光掠过丹墀下那抹熟悉的身影,略一顿,道:“昨议未决,今日续议。”

  苏桐上前一步,俯身行礼,声音平稳:“臣请复陈《中兴纲要》,愿以三问,求诸公共思。”

  她不待回应,便转向群臣:“其一,天下之才,果真尽出士族门第?”

  户部侍郎皱眉欲言,她已先发:“三代之前,舜耕于历山,傅说筑于版垣,伊尹执鼎于汤室。此三人者,出身卑微,却成辅国之器。若依今论,彼时皆不当立于庙堂。然则,是谁定下规矩——唯有书香之后,方可理政?”

  殿中静了一瞬。

  她再问:“今岁科举取士三百,寒门子弟几人上榜?去年太学放榜名录,七成出自京畿世家。其余三成,亦多为州府望族。若长此以往,朝廷所用之人,不过几家门客耳。试问诸公,这江山社稷,是为一家一姓而治,还是为万民苍生而守?”

  监察御史林修然垂首不语,指节轻扣笏板。几名年轻官员 exchanged nces,眼中已有波动。

  礼部侍郎终于开口:“纵有才具,也需经年教化。骤设学堂,岂非滥授?且儒学为本,若杂以农工技艺,恐失正统。”

  “正统?”苏桐微微一笑,“敢问大人,何为正统?是让千万百姓目不识丁,只知听信流言,还是让他们能读告示、算税赋、辨是非?青州土改之时,一名农夫凭一张丈田图厘清三代错籍,追回虚报良田两千亩。此人父祖皆佃户,若非新政许其参役,这般人才,终其一生不过荷锄度日。”

  她顿了顿,语气转沉:“我们怕的不是变革太快,而是醒得太晚。百姓不是天生愚昧,只是从未有人给他们一盏灯。”

  殿外风起,吹动檐角铜铃。一声轻响,竟似应和。

  户部右侍郎出列,神色犹疑:“设学建坊,所需经费几何?若增赋抽税,恐扰民生。”

  “三年试点,总计耗银四十万两。”苏桐挥手,内侍呈上账册副本,“这是明细。”

  她翻开一页:“去年因谣言煽动,三州动荡,调兵平乱,军费超支九十万两;前年河北旱灾,赈银支出一百二十万两。而这些损失,皆因百姓不知政令、不通水利、不晓防灾所致。”

  她合上账册,直视众人:“四十万两,可建四州学堂技院,可训万名基层吏员,可使千村通晓农法水车。这笔钱花出去,换来的是政令畅通、民心安定、灾害可控。请问诸公,是现在投下四十万,还是五年后赔上百万?”

  数名中立大臣开始低声议论。

  “她说得不错……若早几年有懂水利的匠人下乡,江南也不至于连年涝损。”

  “关键是监督得力,不能让地方借名敛财。”

  “但总比年年救火强。”

  声音虽低,却已不再是铁板一块。

  此时,欧阳鸿儒拄杖而出,白须微颤:“苏大人所言,老夫并非全然反对。然教化之事,贵在徐行。若操之过急,根基不稳,反伤国体。老夫建议,暂缓推行,先议五年筹备之期。”

  苏桐转身面向老人,深深一礼:“太傅所虑极是。然臣想问一句——当年您在河北放粮,亲授孩童识‘雨’字时,可曾等过五年?”

  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您当时蹲在泥地上,一笔一画教他们写那个字。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考秀才,而是为了让一个孩子明白:只要认得这个字,就能看懂朝廷何时开仓赈济。”

  她停顿片刻:“您种下的那颗种子,没有等到万事俱备才发芽。它是在风雨里长出来的。如今,那片土地上的孩子已经能背诵《税律》,能帮邻里核对田册。他们不是靠祖荫,是靠学到的东西活下来的。”

  殿中寂静无声。

  “改革不是推倒旧屋盖新房,而是把那些已经在风雨中撑起梁柱的人,正式请进厅堂。”她缓缓道,“我们不必替百年后的读书人担心孔孟无人祭拜。真正该担心的是,今天还有多少孩子,连‘水则’二字都认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田地被淹。”

  欧阳鸿儒握杖的手微微一抖。

  他闭上眼,许久未语。殿内只闻呼吸起伏,衣袂轻响。

  终于,他睁开眼,看向苏桐,嘴唇微动,终是轻叹一声:“……老夫,无话可驳。”

  他说完,缓缓退回班列,不再言语。

  百官震动。

  有人低头沉思,有人抬头望向屏风上的十年进程图。那根从今日起始的红线,仿佛已划破迷雾,指向未知却可期的远方。

  玄烨宸一直未语,此刻目光落在苏桐身上,眉宇间思虑渐深。他几次欲言,又止。

  苏桐仍立于丹墀之下,手中紧握那份图卷。丝绸边缘已被磨得微毛,但她未曾察觉。她只觉袖中纸张温热,似有脉搏跳动。

  一名礼部老臣还想开口,却被身旁同僚轻轻拉住衣袖。那人摇了摇头。

  风再次穿廊而入,吹动殿角帷幔。檐铃又响,清脆悠远。

  苏桐抬起眼,望向高座上的皇帝。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陛下,若此刻不行,将来谁来承担迟疑的代价?”
  http://www.hlys.cc/47693/1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