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凤途冰魄:逆袭女帝传奇 >第49章 苏桐揭露神秘势力,真相大白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9章 苏桐揭露神秘势力,真相大白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苏桐彻夜难眠,脑海中不断盘桓着松枝上浮现的字迹与朝堂局势。天色微明时,她顾不上休息,便匆匆赶往政院暗房。**她推开房门,烛火摇曳中,只见松枝红丝浮起,字迹渐显。

  **为确保显影真实,她再次让药匠进行验证,**随即调取内廷秘档,翻至前朝流放名册。指尖停于“萧戌”二字——前朝废太子幼弟,封地隐松原,因谋逆罪被削爵剿灭,仅余残部北逃,自此湮没。其封地“隐松原”与今“隐松坳”音同形近,雪松为记,铜铃为信,陶片为符,皆与其旧制相符。更有一条旁注:“戌姓禁入京畿百里,违者以逆论。”此令出自先帝亲颁,十年未解。

  她合上卷宗,召来幕僚,命将北陶记商队往来记录、戍安调令、失踪暗探行踪路线并列于长案。三者交错,皆指向戌七号台、隐松坳、西市废棚三地。她以朱笔圈定重点,将松枝密文与陶片刻字并置一处,初步分析出二者间的关联。

  苏桐随即安排人手进一步核实证据,证实了北陶记商队的疑点,明确了戍安调令与暗探失踪的关联,松枝密文与陶片刻字指向的线索也愈发清晰。

  在这段时间里,苏桐不仅整理现有证据,还派人前往各地进一步调查核实。通过多方走访和比对,证实了北陶记商队的诸多疑点,也确定了戍安调令与暗探失踪之间隐藏的关联,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其中松枝密文与陶片刻字均指向同一个人。

  在整理证据的过程中,一名幕僚突然提出一个不同的看法,认为松枝密文可能是故意设置的干扰项,引发了众人激烈的讨论,苏桐却陷入了沉思,她直觉认为松枝密文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苏桐沉默良久,回想起从发现松枝密文开始,一路的种种线索,她越发坚信松枝密文绝非简单的干扰项,其中定隐藏着关于“戌夜会”更为关键的秘密,或许关乎整个局势的走向。

  次日清晨,朝会初启。百官列班,苏桐缓步出列,捧匣而上。玄烨宸见其神色肃然,抬手免礼。

  “臣有要事启奏。”她声清而稳,“三日前,戌岭七号台遇袭,信卒以命传讯,铃音断于中途,政院未收其报。今查明,非驿道疏漏,乃有人刻意压讯,掩其真相。”

  群臣微动。欧阳鸿儒皱眉:“仅凭铃音残响,何以定论?若为野匪劫道,亦未可知。”

  苏桐不答,只命人呈上三物。“臣有三物为证。其一,此为北陶记商队往来记录,其诸多疑点证实商队有问题;其二,此乃戍安调令与暗探失踪行踪路线图,二者关联表明背后有隐情;其三,松枝密文与前朝萧戌旧制相符,此为史证。此外,臣在西市得陶片六字‘夜未央,灯将熄’,七信卒仅余一人仍在传讯,足见事态紧急。若仍谓巧合,臣请再呈一证。”

  **此前,苏桐命人取来了从戌岭带回的铜铃音匣,以作实据。**她挥手,侍卫抬上铜铃音匣。原声清越三转,残音戛然而止。她道:“戌岭信卒,遇袭必鸣铃三转,若断,则为求援。此音未报政院,七信卒,六已亡,唯余一人,仍在传讯。”

  欧阳鸿儒神色微凝,终未再言。

  玄烨宸凝视音匣,良久不语。忽问:“戌主何人?”

  “前朝废太子之弟,萧戌。”苏桐取档案呈上,“其封地隐松原,毁于先帝年间,残部北逃,匿于隐松坳,以雪松为记,以戌夜为号,暗蓄势力十载。如今,他们借新政之机,构建起严密的组织架构,以隐松坳为中心,南线意图渗透政院,北线妄图勾结边军旧部,中线则伏杀朝廷耳目,整体图谋割据北境,复其旧统。”

  殿内骤静。有大臣低语:“前朝余孽……竟未绝?”

  “若为虚言,臣甘受欺君之罪。”苏桐再捧一匣,“昨夜,西市废棚砖下得新陶片,刻‘戌主将南行,七日启程’。其欲离巢,恐事败露。若不速断,恐其脱身,后患无穷。”

  这一夜,苏桐在政院暗房中彻夜未眠,她根据陶管中的新消息,梳理调查线索,比对各种证据,进一步完善证据链,力求朝会之上稳操胜券。

  玄烨宸指尖轻叩龙案,目光沉沉。尉迟凌峰出列:“臣请率精兵夜袭隐松坳,以清剿流寇为名,实为戌主。三日内,必擒其首级回京。”

  “准。”玄烨宸终落朱笔,“着尉迟凌峰调神武营三千,即刻启程。沿途以巡边为由,不得张扬。”

  苏桐再拜:“臣另有一事奏请。”她挥手,侍卫抬上一具黑棺。她亲自启棺,自死者舌下取出蜡丸,破之,内藏名录一卷。“此为北陶记掌柜,昨夜暴毙狱中。其舌下藏此,列‘戌夜会’京中暗桩三十六人,皆在朝野要害。”

  名单展开,数位大臣面色骤变。

  苏桐立于殿心,声贯金石:“灯将熄,非绝境,乃最后警示。今灯已燃,真相大白。戌夜会非流寇,非乱民,乃前朝余孽,蓄谋十载,渗透朝堂,谋害忠良,图毁社稷。其罪昭然,其行可诛。”

  满朝肃然,无人再语。

  玄烨宸起身,取金册亲授:“苏桐查案有功,智谋深远,忠心可鉴。今封为镇国长公主,掌监察司,统百官纠劾之权,赐金印紫绶,位同亲王。”

  她跪接金册,叩首谢恩。起身时,目光扫过群臣,无一人敢与之对视。

  退朝后,她归政院,未入正堂,直赴暗房。松枝尚在水中,红丝未褪。她取出,置于干帛上,轻抚其纹。片刻,命人取火盆,将松枝缓缓投入。

  火焰腾起,枝身焦裂,最后一道红丝在火中扭曲,如灯芯将尽,却未熄灭。

  她转身,取笔在舆图上重重圈定隐松坳三字,朱砂如血。

  门外传来急报:“西市废棚,再得陶片——”
  http://www.hlys.cc/47693/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