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凤途冰魄:逆袭女帝传奇 >第51章 苏桐提出新政,遭守旧派强烈反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1章 苏桐提出新政,遭守旧派强烈反对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铜铃碎片在火中发出一声轻响,似断弦乍鸣。苏桐正提笔蘸墨,欲批阅各宫年终账册,闻此声,指尖微动,目光却未离案上朱笔,心中暗道:余烬未冷,风波未息。

  她起身,取来一方素绢,将残片夹入其中,封于匣底。随即铺开黄绢,提笔蘸墨,落字如刀:“天下之治,始于民智;民智不开,则国本不固。”

  昨夜宫务初定,今晨便要动国之根本。她不欲拖延,只因深知,旧势如藤,缠而不死,唯有趁势斩根,方得一线清明。

  翌日辰时,紫宸殿内百官列班,香烟袅袅。苏桐着深青翟衣,佩七翟珠冠,立于文班之首。她捧奏疏上前,声清而稳:“臣启陛下,今六宫已安,边患初平,然国之长治,不止于宫闱之序,更在朝纲之新。臣请兴学修律,以开民智、正法度。”

  殿中微动。玄烨宸抬眸:“卿所言‘兴学修律’,其意若何?”

  “其一,设新式学堂于京畿,凡民童皆可入学,不限门第。所授非止经义,更有算学、农政、律法、工造之实学,使寒门子弟有登阶之途,国家得实干之才。其二,修订《大雍律》,废除贵族犯法减等之条,使刑赏一依律文,不分贵贱。其三,设‘律议司’,集三法司与学士共审疑案,杜绝私情枉法。”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周崇礼已出列,面沉如水:“镇国长公主此议,实乃动摇祖制!自开国以来,士庶有别,刑不上大夫,此乃礼法之基。今若令贩夫走卒与公卿同堂受教,岂非乱序?若使王侯与庶民同罪同罚,尊卑何在?且女子干政,已违古训,公主摄六宫事,已是破例,今竟欲掌朝纲、改律令,是欲以一己之念,覆百年之制!臣请陛下三思!”刑部侍郎赵元楷紧随其后,从法度方面补充了反对理由:“法者,所以安天下也。祖宗成法,行之百年,未见其弊。今骤然更张,恐人心浮动,法度失衡。”

  数名大臣接连出列,或引《礼记》,或述先帝旧例,言辞激烈,群声汹汹。苏桐立于殿中,神色未变。她缓缓抬手,展开一卷:“诸公所忧,臣皆知之。然《贞观政要》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亦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若天下万民不得其学、不得其平,何谈社稷永固?”

  她目光扫过诸臣:“祖制可敬,然时移世易。昔日马耕牛犁,今有铁犁水车;昔日驿马传书,今有烽台连讯。若事事拘泥旧章,何来今日大雍之盛?改革非废祖宗,而是承其志、续其业。”

  “至于女子干政之说,”她声略沉,“臣非以女子之身干政,乃以臣子之责谋国。若诸公所重者为性别,而非国计民生,那便是舍本逐末。”

  殿中一时寂静。玄烨宸凝神听罢,未即表态,只道:“此议重大,容后再议。”

  退朝后,苏桐未归昭阳殿,径往太傅府。

  欧阳鸿儒正在院中整理典籍,见她亲至,略显意外。她未多言,只将一份奏疏副本递上:“太傅博通古今,臣愿闻高见。”

  欧阳鸿儒阅毕,眉头深锁:“公主所思深远,然变法非同小可。历代改革,多因操之过急而败。王安石变法,初衷为国,终致党争四起,民不堪命。今公主初掌宫权,便欲动朝纲根本,恐招群臣忌惮,反害新政。”

  他顿了顿,语气缓而沉:“且‘女子主政’本已招议,若再强推激进之策,恐天下士林非但不附,反以‘牝鸡司晨’为口实,污蔑朝廷纲纪。老臣非不赞变革,而是忧其时、其势、其法皆未周全。”

  苏桐静听,未辩一言。待其说完,方道:“太傅所虑,正是我之所惧。我非不知风险,正因深知,才不敢迟。六宫之乱,因权滞而生;戌夜之患,因民怨而起。若再等十年,等到民怨沸腾、边患再起,那时改革,已晚矣。”

  她从袖中取出一册手抄本,递上前:“此为《礼运大同篇》,臣亲笔誊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变革非逆礼,而是行大道。若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何谈‘为公’?”

  欧阳鸿儒接过,翻至扉页,见其题字:“礼之用,和为贵;变之始,行为先。”

  他久久不语,终是轻叹:“公主志坚如此,老臣唯有敬佩。然联名上奏之事,恕难从命。此时出头,只会让反对者更有借口,称此为‘后宫结党’。”

  “臣从未求太傅出头。”苏桐微微躬身,“只求太傅容我一试。若试点不成,我自担其责,绝不牵连他人。”

  她转身离去,步履平稳,未显丝毫颓意。

  回至昭阳殿,幕僚已候于偏厅。她落座,命人取来一卷《历代变法录》,翻开至“王安石”一页,指尖点在“舆论失据,士林攻讦”八字之上。

  “他们不会止于朝堂。”她语声低而清,“接下来,必有奏章联名,称我‘以宫干政’‘扰乱纲常’。更要紧的是,他们会将新政污为私欲,而非公义。”

  幕僚低声禀报:“方才宫人来报,礼部、刑部数位官员已在私邸密会,似拟联名上书,请陛下‘止新法、正宫纲’。”

  苏桐颔首:“果然来了。”

  她提笔写下两道密令。其一,暂封新政细节,不许外传,尤其不得流入民间书肆与士子私议。其二,召将军尉迟凌峰,戌时三刻,昭阳偏殿密议。

  “他们要打的是舆论战,那我们便先守住阵脚。”她将令笺封入竹筒,“试点必须尽快落地。京畿两所学堂,选址定在城南与西坊,皆为寒门聚居之地。三桩积案,择‘田赋强征’‘贱籍不得诉’‘官亲枉判’者,由律议司重审。”

  她停顿片刻,又添一句:“告诉尉迟将军,军中工匠子弟,亦可入学。新军制虽未动,但人才之路,先开一条缝。”

  夜色渐深,昭阳殿烛火未熄。

  苏桐立于窗前,见远处宫灯连缀如星,却知其中暗流奔涌。她取出那方素绢,打开,铜铃碎片静静躺在丝绒之上,边缘已被火舌舔出微黑的焦痕。

  她指尖轻抚过那道缺口,与匕首护手契合之处,曾是信卒最后的呼救。如今,它成了她心中最沉的警钟。

  门扉轻响,宫人低语:“尉迟将军已至,在偏殿候见。”

  她将碎片重新包好,收入袖中,整衣前行。

  偏殿内,尉迟凌峰已等候多时。他见苏桐入内,拱手行礼:“公主深夜召见,可是新政遇阻?”

  “朝堂反对声浪已起。”她直言不讳,“他们称我悖逆祖制,更欲以‘女子干政’为名,联名上书,逼陛下收回成命。”

  尉迟凌峰眉头一皱:“荒唐!公主所谋,乃利国利民之举,何来悖逆?若他们只知守旧,那这大雍,迟早被他们守成一座死城!”

  “所以,”她目光沉定,“我需要一条退路,更需要一条出路。退路是试点——若败,我一人承担。出路是军中——你可愿助我,在军中设学,先训工匠与低阶将士子弟?不求立时成军,但求埋下火种。”

  尉迟凌峰沉默片刻,忽而一笑:“公主信我,我岂能退缩?军中早该变了。那些为国流血的将士,连字都不识,如何带兵?如何报国?明日我就下令,腾出军塾两间,专收寒门子弟。师资若缺,我亲自去请太学退仕老儒!”

  苏桐微微颔首,眼中微光闪动:“有你相助,我便不怕孤立无援。”

  她正欲再言,殿外忽有急步声逼近。一名亲卫入内,单膝跪地:“禀将军,北营校场……有人焚毁了新拟的学子名册,火场留书——‘逆天者,必遭天谴’。”
  http://www.hlys.cc/47693/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